首页> 年度报告>宝鸡市> 宝鸡市渭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宝鸡市渭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20 15:50
单位名称 宝鸡市渭滨地质灾害防治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服务人民,减轻、减少因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参与制定本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计划,编制地质灾害“两案”并指导实施;地质灾害险情、灾情的应急调查和应急处置,拟定防灾减灾方案;地质灾害调查、勘查、治理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认定;地质灾害的日常监测、预警、防治以及地质灾害抢险救援技术保障等事务性工作;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和培训;地质灾害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和险情巡查排查。
住所 宝鸡市新建路中段64号
法定代表人 邱杰
开办资金 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宝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万元 1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6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根据《条例》有关规定,于2023年7月10日,单位法定代表人由刘晓东变更为邱杰。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宝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渭滨分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结合辖区实际,4月及时编制并下发《渭滨区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给全区各镇街和区级相关部门。同时与镇、村、群测群防员签订防灾责任书16份,落实18名区级群测群防员,更新16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两卡一预案”,向受威胁农户发放张贴“避险明白卡”200张,成立区、镇、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抢险救援队伍。(二)全面排查,加强预警。汛期前后多次会同镇、村干部进行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重点排查公共活动场所、危窑危房、农户房前屋后等人口密集区,做到了镇不漏村、村不漏点、点不漏户、户不漏人,对排查的情况及时更新了台账,达到底子清,情况明。全年共完成区级排查119次、巡查212次、核查54次,镇级排查168次、巡查346次、核查96次,村级排查238次、巡查982次、核查186次。收到陕西省自然资源厅与陕西省气象局联合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黄色预警7次,均严格按照预警叫应机制要求,叫应3个镇、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负责人,并向带班领导、区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全局值班)。(三)加大宣传,营造氛围。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各镇国土所所长、专职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及18名区级群测群防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群测群防”APP操作培训。利用“法制宣传日”、“防灾减灾宣传周”、“环境日”、“土地日”以及“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科普,展览宣传画版、向群众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资料,宣传人数共10000余人。(四)落实制度,夯实责任。与气象部门签订了联合发布地质气象信息预报协议。将所有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人、国土系统人员、各地灾点监测员及信号发布员全部列入地质灾害预警发布名单,通过手机、QQ、微信等平台快速发布信息,确保相关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气象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五)平战结合,效果显著。汛期前与地质三队签订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合作协议,合作排查、巡查、检查,并将专业排查报告及时送至各镇、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了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的作用,效果显著。(六)加强演练,提高应急水平。16处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演练全覆盖,其中完成1次区级、15次镇级地质灾害避险演练,共900余人次参与。确保发生险情后组织群众快速高效撤离,切实提高基层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七)完善体系,提高能力。按照省、市安排,完成2023年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工作。完成7处隐患点的26个点位普适型监测设备安装工作,已全部上线运行,上线率达到100%,并通过省市专家验收。通过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筑牢群测群防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临灾预警和快速处置能力。(八)工程治理,消除隐患。石鼓镇孙家庄滑坡治理项目工程量已全部完成,并通过初验,各单位对于提出意见正在积极整改。(九)参与评估,加强监管。参与区交通运输局《中岩山景区连接线公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审查工作,检查项目地质灾害防治方案、责任人、应对措施等内容,加强工程建设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监管。(十)沟口排查,发现隐患。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安排,对涉及秦岭区域沟口的构筑物、建筑物进行再次全面摸排,吸取经验教训。我区涉秦岭构(建)筑物共有历史图斑629个,涉及3个镇34个行政村,经省厅初步筛查后剩余239个,我局已对以上图斑开展初步排查,已在系统上反馈点位是否存在风险,其中23个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我区地灾防治工作在市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职能部门与镇、村组干部职工辛勤工作及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下,以主人翁的精神,攻坚克难,全年完成区级排查119次、巡查212次、核查54次,镇级排查168次、巡查346次、核查96次,村级排查238次、巡查982次、核查186次。全区开展地质灾害避险演练16次,现场培训受威胁群众900余人次。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23年,我们按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不断健全工作体系,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提高了我区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从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存在问题:1.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待完善。区、镇两级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尚未完全建立,无法实现动态管理。区级气象、水利、防汛、国土、地震等部门未建立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综合分析、综合评估、综合论证,不能实现有机统一。2.防治资金筹措难度大,渠道少。隐患点的治理、搬迁依赖中省专项资金,一些急需治理、搬迁隐患点的经费得不到解决。3.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专用车不足。不能适应当前专业化、精准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需求。(二)改进措施:1.加大与相关部门联系力度,尽快做到信息共享,综合论证,实现有机统一。2.多方筹集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根据“谁引发、谁治理,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将资金投入落实到相关企业,同时与交通、水利、应急等部门相结合,拓展资金筹措途径。3.提高基层防治水平。申请配备地质灾害应急专用车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监测员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能力,同时加大面向群众的宣传力度,普及专业知识,使“人人会避险、个个会应急”。四、2024年工作计划按照省、市、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和安排,以后继续抓好以下工作:推进项目落实:1.落实神农镇峪泉滑坡治理工程项目。根据市局文件要求,已完成项目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的招投标工作,确保在6月底前保质保量完成全部工程量并通过省市专家验收。2.完成高家镇1:10000风险调查评价项目。根据省厅文件要求,确保在2024年12月底前提交成果。3.开展“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根据2023年省自然资源厅《关于推进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工作的通知》要求,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结果,开展风险区入库管控工作。4.进一步排查我区涉秦岭构(建)筑物图斑。针对初步排查后存在风险的23个图斑,将进行详细核查,划定泥石流风险区范围、摸清受威胁住户情况,于2024年汛前研判是否纳入隐患点、风险区数据库管理。加强综合防治体系建设:1.继续加大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狠抓巡查监测预警不放松,严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不定期到隐患点进行排查,确保险情早发现、早处置。密切关注雨情、水情、险情和灾情,及时将防灾信息和要求传达到区、镇、村干部及监测员和威胁群众中,并组织小范围内群众撤离演练工作,做到早防备,实现零灾害。2.进一步加强与各镇(街)、区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合力。加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排查、检查监测、预报预警等工作,切实做到责任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督促检查工作到位,防止发生地质灾害突发事故。3.创新工作思路。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多方申请上级资金,对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治理搬迁,最大限度避免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