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救助管理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 | |
住所 | 宝鸡市宝平路49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建荣 | |
开办资金 | 14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1.3万元 | 141.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无违规违纪情况发生。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2023年,我单位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城市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与管理)开展各项业务工作。(一)不断健全制度体系,提升履职内生发展动力。结合新形势下救助管理工作要求,不断完善接待服务、寻亲工作、岗位职责、财经规范、照料服务等制度内容,先后修订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区域中心站站内照料实施办法》等制度规范,制定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极端天气街面巡查应急响应预案》,《地震应急预案》、《火灾防控应急预案》等预案制度,做到了责任到人,对突发异常情况第一时间到位、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处置,最大限度发放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科学设置了隔离区、监护区、生活区、文化休闲区,添置消防器材开展消防演练,改善餐饮条件,实现了硬件设施标准化、正规化。(二)以落实重点任务为抓手,展示救助战线风采。在“6.19全国救助开放日”中,邀请市卫健委等市级救助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等40余名领导及嘉宾进站指导工作,开展业务观摩,营造人人参与的救助工作氛围;在“夏季送清凉”专项行动中,设置站外避暑场所150个,开展安全检查2次,消防培训演练1次,集中街面巡查76次,发放食品等物资56份,发放防疫物资183件,发放宣传单页986份,出动工作人员228人次,站内救助53人次,站外救助8人次;在“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中,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截止目前,累计发放棉衣66件、棉被43件、发放食品103份、发放防疫物资103份,成功寻亲4人、护送返乡24人,出动工作人员856人次,出动救助车辆256车次,站内救助68人次,站外救助17人次。(三)以救助业务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以寻亲工作为抓手,提升寻亲效能,通过内网信息上传、DNA信息采集、人脸识别比对、“今日头条”发布、人工走访甄别等渠道开展寻亲工作,形成人工互动+技术筛查相结合的寻亲模式,全年人工寻亲152人次,公安人像比对及DNA寻亲3人次、今日头条寻亲6人次、信息系统寻亲15人次,协助走失人员家属寻亲23人;强化源头治理,对户籍及家庭信息不明确的,在救助管理信息系统人脸识别模块中进行识别,查询无果后,报请驻地公安协助查询户籍及家庭信息;对户籍或家庭信息明确的,调查家庭和社会关系,掌握其外出流浪前的职业或生存手段,完善系统信息录入;对职业乞讨人员,定期查看回访并进行劝导救助;对于因精神障碍等反复流浪人员在护送返乡后,定期联系家庭关系人掌握其近状,最大限度防止其再次流浪,全年动态回访18人;确保滞留人员动态清零。对长期滞留站内,无实际监护人或赡养人的求助人员,在查明户籍后,与驻地民政、公安和镇街及时对接反馈情况。对于外站送返的服务对象,及时将信息反馈所在镇街,向法定义务人宣讲政策,督促其履行抚养赡养责任。对于查找不到户籍且滞留超过3个月以上的报市局予以安置,做到动态清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服务。2023年,由市局牵头为我站引入宝鸡市福泽福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在安全保障、生活管护、社工服务等岗位上参与救助业务工作。今年5月,全国人大调研组来站调研,对我站救助管理工作予以了充分肯定。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工作亮点:2023年,机构内救助儿童31名,开展山区困境儿童早期干预230人;开展社会工作小组活动11次,受益对象369人;开展困境儿童个案服务活动受益110人次;开展困境和留守儿童入户评估工作140人次;开展“十县百镇千村牵手助爱”暑期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活动动,受益人数175人;开展“监护人教育理念提升”“青春期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讲座”等活动,受益696人;开展“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未成年人保护及儿童福利政策宣传”活动受益人数800余人;组织200余名儿童开展了“七彩童年梦、关爱伴我行”庆六一系列活动;组织20余名困境儿童开展“少年儿童心向党,关爱守护伴成长”暑期主题夏令营活动,儿童权益得到充分保护。(二)救助数据:全年累计救助2844人天次,医疗救助31人次。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单位属性对开展工作的困扰。在救助业务工作中,对于街面发现的职业乞讨、反复流浪等群体中不愿进站接受救助人员,按照“自愿救助无偿救助”的原则,作为事业单位属性的救助管理机构因无强制执法权仅能采取口头劝导、政策宣讲、定期回访等措施,救助服务管理手段单一,对政府政策温暖传递、市容市貌形象、社情民情稳定造成一定困扰。2.职工队伍专业性对高质量服务的困扰。救助服务机构服务对象大多为精神失常、行动残疾、智力残疾、流浪未成年人等群众,因此,需要心理干预、康复矫治、专业护理等专业技术性人才,现阶段,此类专业性人才队伍依旧缺乏,为救助管理高质量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3.职工队伍工作状态不佳。部分干部职工精神不在状态,干事创业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不用心想事、谋事、干事,个别的甚至怕苦、怕累,遇到矛盾和问题绕道走。(二)改进措施:1.积极向市民政局汇报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困扰,争取对开展业务的支持。2.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提升职工队伍专业化水平,用好现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业务工作,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3.制定绩效管理细则制度,强化干部职工日常及年底考核的力度,让干的好的受表彰、提升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工作激情,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救助管理工作中去。四、2024年工作计划。我站将进一步狠抓信息化管理,打造“互联网+”和数字化平台数据为救助服务“添翼”,大力推行“3+1”寻亲模式,打造寻亲新途径;进一步拓宽信息渠道,巩固“福彩点+救助服务”基站,围绕市县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网民联动等形式扩展求助信息来源,调动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形成社会大救助的大局;加快推进区域中心站试点工作,配足力量,加大力度,持续在实践案例中摸索经验,补齐工作短板,确保区域中心站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成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