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应急救援保障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宝鸡市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保障服务。应急救援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救援资源协调;应急救援指挥和工作人员培训;应急救援信息收集及反馈;重大救援预案制定;重大救援事项处置;国内外救援事业交流与合作;森林和草原火灾抢险救援事务性工作。 | |
住所 | 宝鸡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1楼 | |
法定代表人 | 张涛 | |
开办资金 | 3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应急管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04585.62万元 | 245747.95万元 | |
网上名称 | 宝鸡市应急救援保障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单位在市应急管理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扎实开展监测预警工作,筑牢安全防线。坚持24小时在线定时预警监测11户危化品重大危险源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实行“日监测日反馈、月汇总月通报”监测制度,提高了企业安全风险防控意识,为危化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截止目前,发监测日反馈通报283期、月汇总通报5期,全年未发生一起因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报警(危化监测预警系统报警29次,一般预警15次,较大预警14次,均属设备故障或维修调试检验触发报警)。(二)认真履职尽责,强化值班值守。全员全程参与应急指挥大厅工作日值班值守工作,组织工作人员系统培训省应急管理综合业务系统、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操作和应急值班值守信息报送工作3次,确保做到熟练操作、高效处置。全年,处置各类事故灾难应急信息10条,发布预警信息96条,协调处置突发事件4起,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有力保障了应急值守工作。(三)调研救援力量,强化队伍能力。1.调研救援力量。鉴于当前应急救援体系中社会力量不足问题,我们对市本级3支社会救援队伍的人员力量、装备物资等进行了系统调研,鼓励支持其积极参与救灾救助等各类公益救援活动,并纳入市级救援队伍共练共训机制。在技能培训期间组织市级救援队伍开展座谈,就队伍发展、培训拉练、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形成《关于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综合救援能力的调研报告》,为今后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加强市本级应急救援队伍备勤管理,要求在法定节假日、重要节点值班备勤,不定时抽查在岗情况,并将其纳入年度考核评价机制。2.强化能力提升。全年分两期开展应急救援队伍培训(6月为理论培训、10月为联合市人社局开展的技能培训),市级15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3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骨干以及市局、各县(区)局相关业务人员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严格按照应急管理部、人社部《应急救援员国家技能标准》要求设置具体科目,培训流程为讲师讲解、学员操作、现场考评打分。培训结束后,为培训合格学员颁发结业证书,对在培训中组织严密、作风优良的救援队伍颁发优秀组织奖。两期培训均得到了参训人员的高度评价,并被中省市应急管理宣传平台选题报道,特别是在2023年第10期《陕西应急管理》封面部分整面专题刊登报道。3.开展救援指挥部保障。根据市安委办、市减灾办现场指挥部设置相关文件要求以及现实工作需要,我中心积极作为,主动承担指挥部搭建相关工作职能,主要负责市本级自然灾害和生产安全事故现场指挥部搭建以及支援县区开展相应领域救援现场指挥部搭建工作。当前我中心联合市级社会救援队伍开展指挥部搭建演练3次,已基本掌握搭建流程和具体技能,并实现卫星设备与指挥大厅的互联互通。下一步计划对短缺设施设备进行采购完善并加强演练协作,便于更好更快捷的完成救援现场指挥部保障任务。(四)以保障服务为基础,持续开展应急资源整理,应急知识宣传。1.应急资源整理。为便于开展突发事件处置的指挥协调工作,提高应急处突工作效能,我们对市级12个自然灾害类、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进行了集中梳理、要素提取、流程编排和信息充实,并整理现有市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专家信息等内容,结合近年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经验,形成了《宝鸡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应对工作手册》;同时收集整理中省市应急救援力量和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众防范有关知识,形成了《应急救援力量汇编手册》《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基础知识与应对》等理论成果,并于12月印发。2.应急安全宣传。紧贴全市应急管理重点工作,联合宝鸡日报在重要时段、重要节日推出涉及森林防灭火、汛期暑期防溺水、假期出行安全防范、地震预警自救常识等应急安全宣传视频24期。6月份配合“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制定宣传方案、采购宣传物资,在高新广场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活动。3.中心工作保障。一年来,我们多次参与保障了全局相关重点工作,特别是顺利圆满地完成乡村振兴2年驻村帮扶工作任务,全员保障全市欢度元宵佳节焰火燃放活动、吉利银河2023宝鸡马拉松活动、安全生产国考(省考)工作,其余参与的临时性保障工作12场次,均做到了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不出差错,为全局顺利完成阶段工作、年度目标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制定了《2023年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2023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分解表》、《2023年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办法》等文件,明确任务、责任和考核办法。中心干部全员注册了市志愿者服务网,积极参加局系统“爱国月末卫生日”、“为民服务我先行”等活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积极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文活动扎实进展、成效初显。(二)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取得了一定实效。全市危险化学品企业风险监测工作开展一年以来,通过定时监管,实时通报企业风险点位异常报警数据,报警信息大幅度下降,处置率明显提升,同时通过监测交流与企业建立了紧密联系,提高了企业对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重要性的认知,有力的保障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企活动。(三)应急安全知识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年底前,我们探索协同社会救援力量开展应急安全“五进”活动已逐步展开,计划重点围绕社区、学校、农村等基层单元开展普及应急安全知识、讲授应急救援技能以及协助开展应急演练和排查风险隐患,进而有力提升了社会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结合中心年度工作运行情况,梳理存在的问题如下:1.人员力量缺乏。随着中心工作职能拓展,现有在岗人员已无法满足现行运转和稳步发展需求(现在编17人,在外借调8人,全年借调人员12人次),亟需增加人员力量特别是应急救援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进而更好地发挥工作职能、完成工作任务,进一步推进我市应急救援体系建设。2.办公用房紧缺。相比中心成立初期,现工作人员编制和工作力量都有所增加,办公场所不足问题也日益突出,现仅有大小办公室3间(50余平方)已无法满足工作需要(亟需办公室2间,用于日常办公及救援装备的存放、维护)。3.工作创新不足。中心全年在探索推进应急救援服务保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和成效,但对比当前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和发达省市的先进做法,在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方面创新上力度还不够大,视野还不够开阔,还没全面有效整合本区域各种应急救援力量、设备、物资等资源,在今后短的时期内急需解决和规范。(二)改进措施下一步,我中心将以全市应急管理会议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中心“135”工作体系(即一个中心、三项突破、五项工作)持续加强自身建设工作。以深化主题教育和提升能力素养为抓手,通过学习培训、研讨交流、工作实践、考核评比等方式,全面提升中心干部的实干本领、创新能力和应急处突能力,在应急救援保障方面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为全市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四、2024年工作计划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救援现场的指挥保障上求突破。以指挥部搭建为起点,建体系、强基础、提能力,购置完善设施设备,坚持常态演练提升,实现救援现场指挥部设施齐全完备、视频(音频)数据互联互通,确保灾害事故发生后、需要搭建指挥部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现场指挥部的搭建工作任务并全面发挥作用。(二)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上求突破。应急救援最主要的力量载体是队伍,我们将根据现实工作需要,积极培育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救援队伍(当前市级专业救援队伍15支、社会救援队伍3支),引导、支持应急救援从业人员考取《国家应急救援员》职业资格证书,逐步规范应急救援从业行为;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应急救援理论培训、技能培训、综合拉练以及技能送教等活动,稳步且有力地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综合救援能力。交流等活动,全面提升社会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三)在“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建设上求突破(“应急第一响应人”是在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快速有效响应,先期组织开展现场疏导、自救互救、信息收集上报等就近应急处置工作的志愿服务人员)。“应急第一响应人”队伍建设是中省市“十四五”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我们将借鉴发达省市以及邻省的先进做法,争取将“应急第一响应人”纳入市对县安全生产年度考核指标范围,并先行先试组织开展应急第一响应人“理论+技能”培训,建立“应急第一响应人”导师人才库,组织并推动县区开展好、落实好“应急第一响应人”的培训(培养)工作,进一步健全应急救援基础力量体系。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