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社会扶贫工作协调中心(市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贯彻社会扶贫、外资扶贫工作方针政策,促进扶贫事业发展。全市社会扶贫和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组织协调;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省级“两联一包”、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调联系;市级部门驻村扶贫考核;外资扶贫项目申报;国内外组织和个人扶贫捐助资金接收与监督管理。 | |
住所 | 宝鸡市宝虢路125号行政中心6号楼A座403室 | |
法定代表人 | 王晓伟 | |
开办资金 | 0.6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乡村振兴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0.68万元 | 0.6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们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认真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是聚焦选优派强,扎实开展驻村帮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工作七条措施的通知》,两次召开全市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优化驻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推动力量在一线聚集、责任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彰显。确定1050个单位定点帮扶688个村,其中市级153个,对任务较重的577个村派驻了工作队。采取先考后换、先审后换、先研判后换方式,7月底前全市688名驻村第一书记、1234名工作队员轮换调整到位。举办全市百名新轮换驻村干部培训班和擂台赛,示范带动县区抓培训提能力。会同市委组织部开展驻村帮扶督导检查两次,全面落实“两单两制”定点帮扶推进机制,县区一季一督导、镇街一月一检查日常监管责任,激励驻村干部对标先进、比学赶超。全市1922名驻村干部争取派出单位直接投入3724.24万元、引进项目资金2.35亿元,实施帮扶项目817个。组织3.6万名帮扶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开展“三夏”抢收抢种、六问六核六提升活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7320余件。年内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驻村干部两次,工作经费、交通补贴、生活补助等待遇落实到位,市县提拔重用驻村干部197名、晋升职级124人、职称95人。省市表彰驻村帮扶先进集体55个,先进个人107名。二是聚焦产业就业,深化苏陕协作。争取省级协作资金9070万元、徐州市财政援助资金511万元,实施项目35个,建成投用28个,协作资金使用率90.92%。累计在江苏就业农村劳动力8157人,其中脱贫劳动力4553人。选派38名干部、157名专技人才赴徐州市挂职和学习交流,苏陕协作消费帮扶达到4.4亿元。三是聚焦精准对接,抓实社会帮扶。推广凤县“三联五帮六带”万企兴万村行动模式,发动671家民营企业与613个村结对“联姻”,投入资金2.09亿元,实施村企联建项目687个。西建集团“助力乡村振兴大病救助”基金全年救助脱贫户、监测户529人366.32万元。动员352个社会组织投入款物4271.53万元,打造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品牌市级5个、县级1个。落实消费帮扶“七销”举措,累计采购帮销乡村振兴重点产品17.1亿元,较上年增长2.87%。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示范创建,太白县、陈仓区、千阳县等7个县区,分别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落实资金3029.2万元,实施校地合作项目13个,培育打造校地共建示范村16个。四是聚焦提质增效,抓好外资项目运营管理。指导陇县、麟游县严格按项目管理办法和操作手册,强化外资项目运营管理。全市累计完成项目投资16934万元,其中世行资金11601.31万元,配套资金5331.7万元,带动4个项目区、19家合作社及价值链延伸行动企业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及基层治理水平提升,受益群众8043户41558人。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推动驻村驻心。紧盯固成果、促振兴重大任务,坚持选硬人、练硬功,谋实事、办好事,重日常、严管理(坚持选硬人,派强“生力军”:强统筹、优结构、严审核。聚焦练硬功,上好“三堂课”:老带新上好“第一课”、全覆盖学精“业务课”、促实干开设“现场课”。着眼谋实事,用好“指挥棒”:“两单”定责、“两制”促干、“两考”评绩。突出管日常,激活“源动力”:多维发力严督实导、常态长效关心关爱、强化导向注重使用),持续优化驻村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推动力量在一线聚集、责任在一线落实、成效在一线彰显。经验做法在全省定点帮扶和驻村帮扶工作推进会上交流发言。二是推行“两单两制”,促进定点帮扶提质增效。认真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探索建立“两单两制”(共商帮扶举措,建立帮扶单位任务清单;干群结对帮扶,建立帮扶干部责任清单;落实季度现场观摩制度,互学互帮共促;落实季度通报点评制度,抓整改促提升)推进机制,进一步压实定点帮扶责任,强化过程管控,凝聚工作合力,帮扶成效得到全面彰显。2023年5月,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数字联播网刊发推广。三是建立“三联五帮六带”机制,全面推进村企联建。在全市推行凤县“三联五帮六带”村企联建帮扶工作机制(三联:组织联建,筑牢战斗堡垒;发展联手,实现村企共赢;人才联育,培养乡村人才。五帮:帮谋振兴规划、帮建产业基地、帮促就业创业、帮搭电商平台、帮销农特产品。六带:带强基层组织、带动农民增收、带解急难愁盼、带改人居环境、带树文明乡风),坚持把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探索建立了补动能、兴产业、强治理、促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经验做法得到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在《陕西乡村振兴简报》2023年第16期刊发。四是坚持“三聚力三促进”,强人才促振兴。坚持聚力对接促合作、聚力平台促落地、聚力赋能促振兴“三聚力三促进”推进机制,扎实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示范创建,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组织太白县、陇县、陈仓区等7个县区与西北农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落实巩固衔接资金3029.2万元,建成校地合作实践基地5个。签约高校选派专家教授下沉乡村一线,搞调研、做规划、授技能,常态化开展乡村规划师、乡村工匠等培训,举办实用技术培训12期550多人次、农业技术指导70余次,培育猕猴桃、花椒、小麦等新品种233个,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区20个,推广面积49.3万亩。2023年8月2日,在全省“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示范创建工作培训会上,我市交流了经验做法。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个别县区、帮扶村与定点帮扶单位对接主动性不强,致使一些单位对包抓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支持力度不大。二是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帮扶形式比较单一,慰问、捐助等短期行为较多,助力产业发展、技能提升等长效行动偏少。三是外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还需健全完善。(二)改进措施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宝发〔2021〕8号)要求,健全完善党委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群众主动作为的社会帮扶体系,凝聚工作合力,拓宽帮扶渠道,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强化正向激励。突出考核导向作用,调动13个行业牵头单位、28个责任单位、苏陕扶贫协作的积极性,着力提高社会帮扶资源与扶贫需求有效对接率,不断提升社会帮扶质效。三是加大定点帮扶。积极联络协调徐州市和中省定点帮扶单位,开展项目点对点、人才面对面帮扶,做到帮扶重心下移,措施到位有效。四是持续推进外资扶贫项目建设。指导项目县持续加强合作社工作力度、督查力度,对照目标任务,明确任务完成时间节点,责任具体到人,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持续增收。四、2024年工作计划一是以管训促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工作。严格贯彻落实《宝鸡市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工作的七条措施》,抓实单位定点帮扶“两单两制”推进机制、驻村干部培训,举办全市驻村干部“擂台赛”,开展百篇驻村调研报告、百个发展典型案例“双百创评”行动,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提升驻村帮扶水平。二是以项目落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徐宝协作。督促5个脱贫县和各成员单位主动走出去,拓宽与徐州市协作领域,办好徐宝名优农产品推介会、就业扶贫招聘会等活动,推进两地经贸合作,加强两地企业、社会组织交流对接,引进更多的协作项目,吸引更多教育、医疗等专家来宝支援,推动宝鸡高质量发展。三是以产业就业帮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帮扶。大力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稳步推进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五大行动”,扩大“百校联百县兴千村”示范创建覆盖面,持续壮大农业和村集体经济,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充分调动工会、妇联、共青团系统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群团组织帮扶工作。四是以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外资帮扶。制定世行项目运营管理办法,指导陇县、麟游县健全世行项目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经营性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细化公益性资产管理责任,确保资产保值升值,长效稳定发挥作用。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