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宝鸡市劳动就业服务处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落实就业政策,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就业管理;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管理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开发社区就业岗位;管理职能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救济困难职工;劳务输出;管理援助基金;管理劳服企业,举办就业实体;就业调查研究和就业综合统计。 | |
住所 | 宝鸡市陈仓园市民中心西座6楼 | |
法定代表人 | 惠宽侠 | |
开办资金 | 78.1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宝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39万元 | 6.38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处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按照单位章程开展工作,紧紧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了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现将开展业务活动情况报告如下: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紧扣重点,促进就业新增长1.城镇新增就业工作稳步推进。科学制定年度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要求,靠实工作责任;适时开展业务培训,多渠道核查信息数据,夯实工作基础;建立调度机制,定期召开调度会、下发工作通报和提示函,确保时序进度;聚焦全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开展“一县一行”“一企一策”实地调研督帮活动,为全市762个重大项目、526户重点企业提供用工保障,有效推动城镇新增就业高线达标、提质增效。2.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中有升。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春暖农民工”和“四市”促就业服务等专项活动,落实复工返岗保障措施,建立劳务合作社、劳务工作队、劳务公司和零工驿站,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全年有组织输出农村劳动力16.49万人;坚持每月调度全市142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监测工作,发挥导向作用,推动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转移就业。3.社区(村镇)工厂吸纳就业成效显著。印发《关于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有关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年度任务,规范条件标准,明确创建措施,落实调度机制;开展社区(村镇)工厂建设专项调研,指导县区发展培育社区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及时兑现奖补扶持政策,调动企业积极性,吸纳更多就业。截止12月底,全市累计建成社区(村镇)工厂147个、就业帮扶基地209个,带动就业3.8万余人。(二)聚焦主线,打造就业新亮点1.劳务品牌创建工作亮点纷呈。制定《关于加强劳务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宝鸡市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促进机制和支持体系;建立宝鸡市劳务品牌资源库,成立专家团,开展劳务品牌指导专家基层行活动;召开宝鸡市劳务品牌发展大会,展示特色劳务品牌,交流分享经验;培育创建首批市级劳务品牌5个、省级劳务品牌3个,“西岐名吃”形象代言人郝忠平荣获“全国新星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西秦大姐”家政劳务品牌入选《第一批全国家政劳务品牌典型案例》,考察推荐“千阳绣娘”和“西秦大姐”两个省级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全市共培育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务品牌20多个,带动全市33万余人实现充分就业。2.零工市场建设有力推进。认真落实中省市建设要求,积极吸纳借鉴外地市经验做法,联合市发改委等8个单位制定宝鸡市《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提升公共就业服务的实施意见》,明确三年建设规划,建立健全政策体系;开展零工市场和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专题调研,指导县区抓早动快、多措并举推动零工市场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公益性县级零工市场12个,镇级零工驿站1个,全市零工市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3.创新开展“四市”促就业服务活动。深化“人社工作进园区”活动,促进“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在全市范围开展“四市”促就业服务活动,通过“建设零工早市、实现随时就近就业,开辟招聘夜市、优化就业服务模式,打造就业集市、提升就业服务质效,运用岗位超市、拓宽就业服务渠道”,推进就业服务“进园区、进社区、进街区、进大型节会、进运动场馆、进消费夜市”,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搭建就业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三)夯实基础,拓展就业新平台1.基层平台建设顺利推进。以“六到位”和“六化”为目标,全面完成了岐山县、千阳县、陇县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整体覆盖,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人社工作体系;举办业务培训班,围绕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动人事争议调解裁处等人社重点、难点、热点工作,对全市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及人社局相关业务负责人进行培训,提升了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水平。2.劳动保障协理员管理制度日益完善。召开市本级劳动保障协理员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年度考核结果,签订新一轮劳动合同和委托管理协议;加强全市劳动保障协理员实名制管理,修订完善全市劳动保障协理员补充招聘办法,认真审核审批县区劳动保障协理员招聘计划和实施方案,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夯实人社工作基础。3.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提质增效。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会同市乡村振兴局开展乡村公益性岗位调查摸底和考核评估工作,制定印发《宝鸡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管理办法,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规范运行和就业补助资金安全使用。截至12月底,全市人社部门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8002人,其中乡村(农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和边缘户5708人,占乡村(农村)公益性岗位总人数的83%。(四)优化举措,提升服务新水平1.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组织指导县区围绕就业困难人员不同需求,以“疏、培、援”三字诀,定向服务、精准施策,促进就业;不定期开展“回访本人、回访家庭、回访单位”活动,及时掌握就业援助对象就业状态,建立“一人(家)一策”就业援助台账,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专项活动,线上线下举办专场招聘,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2.精准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以严把“四关”为抓手,优化简化经办流程,跟踪指导县区落实惠民政策。利用微信公众号、局网站广泛宣传政策,提高群众知晓率,落实政策宣传关;严格就业困难人员身份认定,认真审核申报材料,做好资料审核关;协同社保机构,核查比对失业金领取人员身份,严把资金安全关;及时答复群众来电来访,始终做到热情、耐心,提升优质服务关。全年审核市本级享受社保补贴1519人,补贴资金955万余元;指导县区办理社保补贴5083人,补贴资金2900余万元。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58万人,完成年任务4.35万人的128.21%;失业人员再就业1.92万人,完成年任务1.4万人的136.84%;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5484人,完成年任务0.4万人的137.10%;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2万人,完成年任务85万人的114.36%;全市新建成18家社区(村镇)工厂,完成年任务18家的100%;新创建25个就业帮扶基地,完成年任务24个的104.17%。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家庭分离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制约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部分村镇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投资少、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弱。3.劳务品牌规模化程度还不高,管理还不够精细。4.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日常管理难度大。5.劳动保障协理员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6.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程度还不够高。(二)改进措施一是稳就业存量。持续开展“四市”促就业服务活动,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效,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多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二是扩就业增量。全力做好城镇新增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精心实施劳务品牌培育工程,发展培育优秀劳务品牌10个;高质量推动社区(村镇)工厂和就业帮扶基地建设,全年创建社区工厂16个、就业帮扶基地22个。三是提就业质量。严格落实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政策,鼓励支持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修订完善全市劳动保障协理员管理办法,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坚持“一站多用、综合利用”创建模式,积极推进基层服务平台和零工市场建设,实现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区全覆盖,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驿站20个。四、2024年工作计划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1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0.4万人;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5万人;全市新建成社区(村镇)工厂16家,新创建就业帮扶基地22个。1、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质效。2、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作用。3、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暖心活动”。4、全力做好城镇新增就业工作。5、精心培育发展优秀劳务品牌。6、高质量创建社区(村镇)工厂。7、推进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8、有序推进零工市场建设。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3年12月15日,由省人社厅评定为2023年度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工作成效突出单位2023年3月13日,由市委组织部、市乡村振兴局评定为2023年度市级帮扶单位“好”等次2023年3月21日,由市人社局党组评定为2022年度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