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管利用档案资料,为西安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鉴定与保管•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与维护•档案宣传•档案信息化建设•相关社会服务。 | |
住所 | 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103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吴立民 | |
开办资金 | 4763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西安市委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408.25万元 | 5154.09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市档案馆 | 从业人数 4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业务开展基本情况(一)注重建章立制、探索合作模式,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健全完善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档案工作制度机制,推动解决档案工作事前介入难、事中档案形成状况掌握不及时、事后“被动”收集协调不顺畅等问题;探索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档案馆+高校”合作发展新模式,与西安文理学院签订馆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协议;常态化开展领导班子成员“坐窗口”活动,查找解决查档服务难点赌点。(二)丰富档案资源、优化馆藏结构,做好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一是巩固疫情防控档案归集成果。对市疫情指挥部和全市各成员单位开展2022年度疫情档案目录和实体的移交工作,共接收36家成员单位疫情档案目录3446条,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应归尽归。有序推进2020年度疫情防控档案数字化加工工作。二是高度重视重大活动档案工作。成立中国-中亚峰会专项活动档案工作专班,主动对接、提前介入,采集2023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的照片、视频;共接收文书档案822件、实物113件,数码照片401张、视频3件。三是馆藏档案结构更加优化。2023年共接收市秦岭保护局等23家文书档案1907卷、43300件;征集进馆各类书籍、照片、电话卡等反映时代变迁档案共计2150册(张);完成对馆藏7个全宗、324卷革命历史档案以及8册体育赛事剪报进行抢救保护。馆藏专业类档案占总馆藏量58%,民生类档案占比达到40%。(三)加快馆藏开放、加大开发力度,做好档案利用体系建设。一是依法加快馆藏档案开放鉴定工作。依法依规对馆藏1997年形成的到期应开放档案进行开放鉴定,全年共鉴定馆藏档案110个全宗6881卷,其中开放档案552卷,控制利用档案6329卷。二是多方联动开展档案宣传工作。以“6.9”国际档案日、“9.5”档案法颁布日、“12.4”宪法日主题宣传为契机,省、市、区县三级档案局馆与学校、企业、街办社区等多方联动,通过线上线下系列宣传活动,讴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谱写档案事业发展新篇章。三是做好档案展览工作。完成“西安珍贵档案文献遗产陈列展”布展,详实展现西安城墙保护等一批重点档案文献;与西安交大档案馆等联合举办“听党指挥跟党走—交通大学西迁档案文献展”,运用档案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西迁精神。四是充分挖掘馆藏红色档案资源,编辑出版《蒋自明与莲湖食堂、百乐饭店档案辑录》《西安珍档集萃》。五是优化升级档案查询利用服务。正式在查档大厅挂牌西安市政务服务中心档案查阅分中心。持续推进异地跨馆查询工作,与乌鲁木齐市、石家庄市档案馆签订民生档案跨馆利用服务协议。(四)推进馆际共享、优化平台建设,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一是大力推进与区县档案馆馆际共享工作。以婚姻档案目录为突破口,持续推动全市民生档案馆际共享试点。二是持续优化提升数字档案馆系统。对档案鉴定系统、档案查询利用系统等进行升级优化,数字赋能成效不断显现。(五)筑牢底线、管控风险,加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一是强化档案安全责任意识,严格落实档案安全制度。严格按照流程、依法依规对到期应开放档案进行鉴定开放,确保档案有序开放、有效利用与档案实体和信息安全相统一。定期对档案目录、标识等情况进行检查完善,认真撰写档案资料保存状况、库房环境分析报告,确保各项指标符合标准规范。二是加强安全风险防控,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做好数字档案馆系统和档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消防培训和应急演练,确保档案实体、信息和网络绝对安全。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扎实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紧扣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围绕档案工作调研课题和正反两方面案例,深入开展“大调研、大实践、大练兵”活动。先后实地走访市级部门、区县档案馆、院校、帮扶村等19个单位,座谈调研44个单位,问卷调查172份,参与调研142人次,解决重难点问题3个。(二)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取得较高社会满意度。2023年,共接待档案利用者3904家单位、4588人次,电话咨询1933人次,提供档案利用16578卷、1188件;答复全国档案查询利用平台、陕西政务服务网查询申请及咨询163条,编写利用实例6篇,全年服务群众满意率达100%。推进我市率先成为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市、区(县)两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全部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的城市,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广泛的档案服务。(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发挥明显。2023年,市档案馆作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直机关党员教育基地,共接待52个单位(党组织)687人次参观学习。(四)档案宣传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以国际档案日、《档案法》颁布纪念日主题宣传为契机,展示《奋进新征程兰台谱新篇》宣传展板和《岁月痕迹幸福留存—家庭档案主题展》;与西安文理学院共同举办西安高校发展史档案展览活动;与区档案局(馆)、区教育局、小学共同举办档案展览活动,展示红色档案文献,讲述红色故事,讴歌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陕西电视台、《中国档案报》等媒体进行全方位报道,受到社会广泛好评。(五)重大活动档案接收整理成果丰硕。聚焦“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注重梳理总结重大活动档案工作经验,《西安市筹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档案工作案例》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佳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案例。“西安城墙档案”持续开发利用案例入选全国档案系统优秀典型案例。(六)学术研究、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取得成效。聚焦全面贯彻“三个走向”重要论述,注重档案学术理论研究,4篇论文在国家档案学会组织的学术论文评选中获奖;探索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档案馆+高校”合作发展新模式,与西安文理学院、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推动馆校合作向更宽领域拓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在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上还有差距。对照主题教育的12条具体要求,馆领导班子在推动发展的科学思维能力上还有差距,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还缺乏系统性、逻辑性,相互融汇贯通还需进一步提升,推进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总钥匙”还要继续梳理总结。(二)在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存在瓶颈性问题。随着档案工作覆盖面的不断扩大,群众查阅利用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多样化,档案业务工作日益繁重,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极大地制约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我馆还没有国家级档案专家和全国档案领军人才,档案专业骨干人才储备不足,专业能力不强,运用新科技新手段创新开展工作能力不足。(三)在档案基础性工作上还存在薄弱环节。《档案资政参考》编研力度不大,还缺乏特色亮点;文书类电子档案接收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档案科研、档案标准化研究工作基础薄弱,还没有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同时,现有档案库房已接近饱和,馆内对外服务用房、技术用房等均不能满足档案工作实际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馆库建设已成为制约新形势下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四、下一步打算(一)扎实做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始终把牢政治方向。一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会贯通,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常效化一体推进,切实把党管档案的原则落到实处。二是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态度鲜明、行动坚决,在档案的解密开放、提供利用、编研出版、宣传展览等工作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三是把讲政治体现在政治机关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巩固主题教育和干部作风能力建设成果,以实际行动当好市委的“坚强前哨”“巩固后院”。(二)围绕服务中心大局,展现档案工作新作为。一是充分发挥“党管档案工作”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组织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局馆工作协同事项清单、项目专班制度等机制,切实实现“工作一盘棋、局馆同发力”。二是记录好留存好西安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奋斗成果,做好首届中国-中亚峰会文件材料整理,强化档案工作在全市重点工作中的参与度,形成“党有所需、档必有为”的良好氛围。三是认真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要求,全面推动市区县档案馆资源共享和全市馆际互联互通,统筹推进各领域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三)充分整合档案资源,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以国家业务建设评价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进一步夯实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基础。二是深入挖掘整合西安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运行新模式,努力把档案馆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党性教育的重要平台。三是深化“档案馆+机关”“档案馆+高校”“档案馆+企业”的“档案馆+”合作发展新模式,整合档案部门资源优势、专家学者专业优势和现代传媒传播优势,全方位开展编研开发,用档案讲好西安故事。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国家一级档案馆长期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