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地震监测与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研究地震科学,促进科技发展。地震监测、预报;临震预报;震后趋势预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震技术研发与成果推广。 | |
住所 | 渭南市三贤路北段市民综合服务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薛晓军 | |
开办资金 | 586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71万元 | 150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规范使用印章、证书,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全省地震工作会议和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精神部署,立足震情形势和社会发展大局,明确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创亮点工作高质量完成,震情分析预报荣获省评优秀,较去年前进两名次。地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和地震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现将业务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一、2023年防震减灾工作业务情况(一)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决有力有效。年度震情趋势会商会召开后,第一时间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渭南震情趋势意见及应对措施,制定印发《渭南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的通知》,组织召开地震灾害风险会商研判会,成立督导组利用一周时间对沿黄五县应急准备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组织召开全市基层地震应急能力培训会,全面做好防大震救大灾的各项准备工作。(二)加强监测台网运维。加强省局专线网运维管理,确保前兆数据网络畅通,实现了辖区台网数据实时获取。扎实做好虚拟台网、信息节点及视频会议系统的运维管理工作,按时参加省局组织的每月一次省市县三级视频会议系统联调。全年指派专人对双王井水动态数字化观测设备及周边环境定期巡查,保证观测设施安全和正常运转,观测环境无破坏事件。(三)推进与渭南中心站业务融合。协助渭南地震中心站做好辖区观测系统运维和数据传输故障排除工作5次,加大区域地震微宏观异常落实合作和震情趋势会商力度,提高震情趋势研判水平。(四)强化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震情分析预报荣获省评优秀。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制定年度震情监视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做到方向准、工作明、措施硬。2023年组织参加各类会商63次。编制撰写半年、年度震情趋势会商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各1份,震情简报26期,落实地震微观异常17起、地震宏观异常2起,编报异常落实报告2份。(五)群测群防管理进一步规范。按照《渭南市“三网一员”管理办法》,建立常态化“三网一员”动态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管理。组织开展市级宏观点优化检查、骨干宏观点调整,今年共确定命名市级骨干宏观观测点46个,举办全市骨干宏观观测员和县级业务骨干培训会,进一步提高宏观员的异常辨别能力。(六)做好震情保障服务和应急处置工作。一是地震应急值守全面加强,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高度重视做好重大活动和特殊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严格落实常态化检查督导制度。全年妥善处置处理地震事件14次,监测到渭南辖区发生可定震中48次。震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展紧急会商和震感调查,部署防范措施。同时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震情趋势,震后提出应对措施建议。及时发布信息,切实抓好舆情监测和引导,没有出现地震谣传和社会恐慌。圆满完成全国两会、中国-中亚峰会、中高考等特殊时段的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等重大活动重要时段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工作。二是结合实际,开展地震应急预案修订工作,修订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地震应急预案专题培训,进一步细化应急响应流程。三是提升地震现场工作队能力。组建10支共计106人的渭南市地震现场工作队,制定印发地震现场工作队实施方案,今年配备了无人机,更新1:5万渭南行政区划图,不断提升实战能力。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地震灾害风险防治能力持续增强。扎实开展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积极争取专项资金40万元,组织开展5次全市普查人员培训、3次现场督促检查指导、1次市级普查质检、2次普查成果评审,形成了《陕西省渭南市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调查评估报告》和《陕西省渭南市分类分级的房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报告》。10月份经专家组同意渭南市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市级成果通过验收,在全省率先完成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任务。通过普查,全面摸清渭南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客观把握地震灾害致灾规律,提高我市地震灾害风险防范能力。(二)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科技之春宣传月、“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第22个安全宣传咨询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第34个国际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重点时段,深入推进地震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的“六进”活动,收效明显。积极参加中国局组织的开展“地震科普携手同行”主题活动,选取10个中小学校组织实施“五个一”系列活动,渭南十名教师被评为全省优秀科普宣传师。通过活动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三)夯实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基础。按要求对辖区列入中期检查名单的省级示范学校开展中期检查,临渭区西张小学通过中期检查。建设有渭南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平台微博等网络媒体,对防震减灾知识更新及时同步,社会浏览量和关注度不断上升。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一是地震应急预案修编不及时。今年地震频发,震情形势严峻,各县市区地震应急预案与市级预案衔接性不强,未能及时对其预案进行修订,造成市县两级预案不衔接。二是震情分析研判水平不够。地震部门作为负责地震监测预报预警等业务的专业机构,受地震分析预报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以及缺乏地震预报方面专业性人才,难以适应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三是防震减灾公共服务水平一般。地震科普宣传还是以传统宣传方式为主,主要利用大型活动,在广场设立宣传台,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手册和宣传物品,受众面窄,与新媒体、网络的结合还不够,宣传力度不够大。(二)改进措施:一是督促各县市区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修编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强化市县两级地震应急预案衔接。积极开展地震应急预案桌面推演演练,不断提升地震灾害决策指挥和应对处置能力。二是提升专业能力,加强防震减灾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年轻干部培养,落实全方位多渠道近距离发现优秀干部工作措施,健全完善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有重点地培养锻炼优秀年轻干部。加大地震干部职工专业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授课,外出学习等途径提高预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三是突出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深入贯彻落实省“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积极协调调动社会资源、合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积极参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坚持日常科普与应急宣传相统一、经常性科普与集中式科普相统一,构建“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防震减灾科普格局。四、下一步工作计划(一)夯实地震监测基础,强化震情监视跟踪。牢固树立“震情第一”观念,全面落实省年度震情跟踪和应急准备部署,制定全市2024年度震情跟踪和应急准备工作方案,细化监视工作措施,加强任务督查落实。强化各类震情会商,密切关注重点地区震情发展,加强资料分析和会商研判,科学把握震情发展趋势。加强与晋陕豫三省七市地震联防区的沟通联系,提高震情会商的质量和水平。(二)完善“三网一员”体系,加强群测群防。不断优化地震宏观观测点,保障地震宏观点正常运行。健全完善宏观观测管理、异常上报和落实机制,做好“三网一员”动态管理和信息采报能力培训,确保队伍稳定并发挥实效。(三)强化站网运维管理,提升监测数据质量。加强地震监测站网总体运行监控,做好地震监测台网、自动地震速报网运维管理,确保地震台网正常运转。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做好辖区内地震监测设施及观测环境保护工作。(四)加强风险管控,全力防范化解地震灾害风险。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数据,适时开展震害预测。积极做好地震科技成果、震灾风险普查、地震小区划、活断层探测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提升风险防治基础能力加强与行业部门和社会企业对接,拓宽地震预警信息服务范围。积极开展业务培训,规范工作流程,确保产出精准可靠的预警服务产品。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