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渭南市> 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13 08:28
单位名称 渭南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全市建设提供水文服务。开展水文监测、水文情报预报、水文信息化管理、水文站网规划与管理;重点水源地、水功能区、省界河流断面水量水质检测与评价;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开发和保护等业务。
住所 渭南市临渭区朝阳大街中段43号
法定代表人 李水库
开办资金 215.4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7.13万元 34.5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一)精益求精,测验质量精准无误。紧紧围绕“水文测报质量年”的各项要求,坚持洪枯水质量并重,及时根据雨水情变化趋势,全面监测各频次洪水过程,扎实做好测验工作。辖区2处基本水文站共出现水位峰15站次,共施测流量219站次;共施测单沙138站次,颗分22站次;降水24站年;蒸发2站年;墒情6站年,国家基本水文站水沙峰过程控制完整,水文资料“四随”及“日清月结”工作符合整编要求,资料备份入库上传工作按时效完成。汛期,实测流量成果51份,修订中小河流中低水位流量关系曲线12站次,极大提高水文(位)站中低水报汛精度,确保水文资料整编成果位于全省水文系统前列。(二)抢测快报,洪水预警预报及时准确。加强会商研判,落实“四预”措施,贯通“四情”防御,紧绷“四个链条”,充分利用中短期预报成果,扩大预报范围,积极开展中小河流洪水预警,不断提高洪水预见期。新编18处预警断面预警方案,及时开展重要暴雨洪水过程的复盘分析及预报成果考察工作,不断夯实预报交底及经验传承,推进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及重点防洪区域预报预警。全年共转发重要水情信息66.4万余份,制作发布水情通报105期、水情预警预报26期,水情旱情简报12期,水情快报6期,制作洪水预警预报22期,92站次,为水旱灾害防御提供科学依据,确保辖区内无重大险情发生。(三)奋力作为,水文影响力显著提升。坚持以趋势预测和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水文支撑能力。入汛初期,完成了2023年长期水情趋势预测分析报告;入汛后,立即开展完成了夏汛期(6-8月)中期水情趋势预测工作;7月下旬,配合军地联合防汛会议完成了8-10月主要河流水情趋势预测,为地方政府洪水防御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四)机制创新,自动站运行安全可靠。通过汛前检查,制定自动站设施设备维护细则,建立了汛前年检、日常巡查、维护建档、故障消缺的运行维护机制。形成了专业公司为支撑、巡测队具体负责的工作模式,做到了一站一台账,故障一张卡,确保汛期自动测报站设施设备运行可靠,数据传输及时准确。(五)制度奠基,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在抓好基本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可量化的积分制管理制度,将职工日常表现数字化,通过积分实实在在地将职工实际贡献转变为价值认可的标准和依据,促进职工自我管理、自我提升、自我激励,全方位提升工作热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职工有效管理。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水文(水位)站标识、安全标志牌亮化工作,累计制作二维码16个,悬挂标识、标志牌32块。通过水文(水位)站标识标志牌的规范悬挂和二维码管理,对推进基层站网标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六)未雨绸缪,项目储备成效显著。继去年《渭南水文事业三年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后,我们把规划实施和项目落地放在全年重点工作之一予以落实。年内,先后完成了渭南水文巡测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中小河流水文(水位)站维修改造方案、西庆屯预警断面设施建设初步设计和北洛河水文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研报告。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升渭南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推进水文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服务社会,护人民安全。渭南水文中心防汛工作的管控精细化、信息全面化、数据实时化,为渭南市水文监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地区洪水灾害防御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地方政府防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5月29日成功预测罗敷堡水文站超警洪水(洪峰117m3/s),在发现处置北洛河堰塞体紧急抢险过程中,精准测报水位、流量和蓄水量实时信息80余次,为政府及时组织化解险情给予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减少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得到了渭南市防办的致函表扬。(二)协助政府,保江河安澜。在抓好主责主业、参与政府汛情会商的同时,不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有效互动交流。一年来,先后参与渭南市水务局、市防办组织的《渭南市防御洪水方案》《渭南市抗旱预案》《渭南市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和《渭南市防汛应急预案》《渭南市重点水库度汛预案》等技术性审查工作,有力支撑了渭南防汛减灾、水旱灾害防御工作,水文影响力得到充分彰显。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存在的问题:一是机构和人员相对年轻,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职工教育培训任务较为艰巨。二是应急监测设备不足和落后,巡测方案尚不成熟,技术人员巡测技能不足,应急监测能力有待加强。改进措施:一是强化业务能力提升。针对年轻职工多,业务能力相对薄弱的实际,先后举办新仪器新设备、测流方法、水情预警预报、HDP5.0定线模块的操作与应用及资料整编等5期业务培训,在状头、罗敷站分别开展了高洪浮标测洪和雷达流量计高洪测报演练,提升年轻职工的业务能力。二是优化完善监测、预报方案。全年修订完善业务类制度23个,编制测站任务书、报汛任务书4份,修订测站工作手册和超标准洪水测报预案及应急测报预案6份,制定两个巡测队巡测方案各一份,修订报汛曲线43站次,实测大断面图26站次,更新水情站点基础信息127处,有力支撑了汛期各项工作。三是加强自动站运行维护。全年累计投入37万元对中小河流16个水文(位)站检修平台、监测设备、监测环境全部得到提升改造,测区内121处水雨情站点通讯设备从2G信道全部升级到4G。总结2023经验和不足,做好2024年各项工作:(一)全力支撑水旱灾害防御。一是扎实做好汛前准备工作。二是加强雨水情、凌情监测。三是认真做好勘测巡测工作。四是强化“四预”措施。(二)加快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以水文巡测基地建设和状头站提升改造为重点,强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积极推动项目尽早落地实施。(三)完善水文预警预报体系。一是细化管理措施,夯实管理基础。开展水文站网普查,编制《渭南水文站网名录》,进一步摸清站网家底、统一数源。二是强化新技术应用,提升水文感知能力。着力强化新技术应用,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引进新技术、推广新仪器,推进水文监测全自动、全要素、全量程。三是聚力信息化建设,打牢信息化基础。围绕水文现代化建设目标,编制《渭南水文现代化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着力构建全域“一网、一图、一库、一平台”,为推进全流程水文业务系统建设奠定基础。(四)积极拓展水资源水生态监测分析评价。进一步强化省界和重要控制断面、重点河湖生态流量管控断面等水文水资源监测和分析评价,及时编制信息通报。(五)持续提升水文科技创新水平。锚定全要素全量程全自动监测等“卡脖子”难题,深化新仪器使用与比测分析强化人员技术培训,加强与专业研发机构交流,积极促进先进仪器设备投产应用。(六)精心开展水文基础资料整编。目标全年基本雨量站自动监测资料整编率达100%,水文(位)站自动监测站资料整编率达100%,国家基本水文站资料整编均达到甲等。(七)全面拓宽行业服务领域。充分发挥水文资源技术优势,积极拓展水行政、应急、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部门对水文资料成果共享需求。着重在水资源分析评价、水功能区划分、用水量统计与复核、防汛应急预案编制、抗旱应急预案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洪水防御方案、水库调度及度汛方案洪水影响评价、河道行洪能力分析、汛限水位及旱警水位分析评价、水库(河道)生态流量监测分析评价和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等领域做好服务,体现水文技术支撑价值。同时,结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城市防洪、城市建设、城市治污等水文监测分析和预测预报工作,满足城市防汛、水工程运行管理需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