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临渭区> 渭南市临渭区档案馆

渭南市临渭区档案馆

发布时间: 2024-05-10 09:35
单位名称 渭南市临渭区档案馆
宗旨和业务范围 负责监督、指导全区的档案工作,查处档案违法行为。加强对档案的保管、利用工作。宣传落实《档案法》、《档案管理条例》。对各门类不同载体档案、资料进行接收、管理、保护、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工作。利用档案、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工作。
住所 渭南市民主南路区委南院
法定代表人 程钧鸿
开办资金 29.4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中共渭南市临渭区委员会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3万元 19.03万元
网上名称 渭南市临渭区档案馆.公益 从业人数  1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今年以来,临渭区档案局馆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档案(局)馆的精心指导下,全局馆上下紧紧围绕档案工作四个“好”两个“服务”,创新档案管理,提升服务效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让档案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为临渭高质量发展贡献档案力量。一是协调成立全区档案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党管档案工作的通知》,持续强化党管档案的政治属性。二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组织征订中国档案报10份,陕西档案20份。2人参加省档案局组织的全省市县档案干部培训。业务骨干分别围绕《档案法》《乡镇档案工作办法》《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等档案法规为全体干部进行解读培训。三是档案保管安全有序。档案管理干部每天入库检查档案安全,登记温湿度情况,定期放置防虫药品,及时维修档案库房的密集架等设施设备。邀请消防中心人员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强化干部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消防技能。四是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组织征订中国档案报10份,陕西档案20份。2人参加省档案局组织的全省市县档案干部培训。业务骨干分别围绕《档案法》《乡镇档案工作办法》《机关档案管理规定》等档案法规为全体干部进行解读培训。五是是持续优化查档服务。根据查档群众需求,对一些特殊查档群众,采取微信、电话、传真、信件等形式帮助查阅档案,经常在节假日,下班后为群众查档,做到了24小时服务不间断,尽可能满足各类群众的查档需求,受到了查档群众的充分好评。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提升能力,强化业务,不断丰富资源体系建设。研究下发“关于开展2023年“归档月”活动”的通知,组织区级部门和单位档案事业统计年报57家,指导并验收区水务局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档案26卷153册,接收国有企业21家180名退休职工人事档案。开展古籍存藏和保护现状调查,上报古籍50本(册),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反映临渭区各个历史时期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档案图书资料300余本,接收捐赠书法作品20幅,梳理上报档案局权责清单7项。数字化加工红色档案婚姻档案846卷13万余页,招工录用档案251卷4万余页,国有企业退休职工档案60万余页。(二)积极服务民生,发挥档案价值。全年接待查阅利用服务人次8000余人次,调阅档案12000余卷(册),出具婚姻、复退军人、招工、知青、退休职工等证明6500余份。目前,群众在个人档案、家庭宅基地、干部招工等方面形成了“遇到困难找档案”的共识。根据查档群众需求,对一些特殊查档群众,采取微信、电话、传真、信件等形式帮助查阅档案,档案干部经常在节假日,下班后为群众查档,做到了24小时服务不间断,尽可能满足各类群众的查档需求,受到了查档群众的充分好评。(三)重宣传,抓亮点。用好用活档案资源。不断宣传临渭。在“6·9国际档案日”开展档案编研成果进单位、进企业、进社区宣传教育活动,累计向社会各界赠送《临渭方言》《渭南县明清及民国工商业简史》《渭南临渭耕织器具图鉴》等档案编研图书800册。开展口述档案建档工作,建立电子影像档案6个,重点回忆口述建国前后至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临渭重大事件、重大变革、重大发展、重大业绩等。聘请了3名在渭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学者、史志专家为档案馆荣誉馆员,为档案建言献策,集才聚力凝智,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档案抢救编研保护工作。农耕档案编研成果《临渭耕织器具图鉴》在全国、省、市三级“学习强国”平台专题刊推送稿件380篇,总阅读量已过1000万+。该专题的刊发,发挥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对于学习宣传农耕文化历史和临渭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三、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1、老档案馆功能落后,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区档案馆老馆1986年修建(新馆目前还没有投入使用),规模小,功能不全,设备落后,设计库存档案6万卷,现库存12.5万卷,不能正常接收全区部门、街镇各类迫切需要进馆的档案。特别是中省市国有企业档案自2020年以来,共接收1.6万余盒,目前在库房、办公用房、楼道等五处随地堆放,存在安全隐患,不利查阅利用。档案馆同时承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服务利用中心的功能也得不到有效发挥。2、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查阅服务利用不便捷。老馆的信息网络系统、档案数字化设备较为落后,目前还是使用档案单机版软件,在信息化条件下不能够满足档案管理服务利用的要求。馆藏档案12.1余万卷,数字化加工3万余卷,数字化率只有24.7%,距群众查阅利用服务的现实需求差距较大。3、档案人员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专业人员缺乏。全馆现有干部职工11人,平均年龄41岁,档案专业人员1人。近年来干部身份人员调入少,日常工作中甚至会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影响整体工作的推进。四、下一步工作计划2024年工作思路是完成新馆搬迁工作,加快档案数字化加工进程,提升档案保管水平,优化档案惠民措施,树立更高更优的档案服务形象。1、深入学习对档案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指示,深化“四个好”“两个服务”,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围绕中心,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2、积极争取资金,配齐配全新馆专用设施设备,达到国家对县级综合档案馆设施设备的基本要求,在上半年完成区档案馆新馆搬迁。3、加强乡镇街道、部门档案规范管理。逐街镇部门督导检查,查漏补缺,补短板,开展基层档案数字化建设,提升全区档案管理服务水平。4、持续加强基础建设,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按照“存量数字化”的思路,争取资金,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进程。5、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帮扶工作。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一次赴包联村开展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督促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助力农产品销售。6、抓好几项重点档案工作。继续抓好疫情防控和乡村振兴等重点档案的收集归档整理,做好精准扶贫档案数字化复制件并向省市移交的各项准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