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科学院

陕西省科学院

发布时间: 2024-05-09 16:11
单位名称 陕西省科学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所属科学研究机构提供管理服务。承担重大综合性研究课题;管理所属科学研究机构的党建、人事工作;承担治理黄土高原、开发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及生物技术利用。
住所 西安市新城区咸宁中路59号
法定代表人 赵卫
开办资金 1016.5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219.08万元 919.85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科学院.公益 从业人数  2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省科学院以“强基础、强人才、强成果”为工作指引,围绕特色学科发展,立足“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秦岭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聚焦“乡村振兴”、“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等三大战略需求,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核心技术人才团队培育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丰硕成果。一、科技创新工作总体情况省科学院2023年科研经费达6063.9万元(其中横向课题3175.2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46篇(其中SCI检索53篇),授权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标准16项,新品种7个,专著15部,著作权5项。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5名科技工作者获得省级人才项目支持,2个项目获得省级平台项目支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得生态环境部批准,牵头组建“秦岭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成功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线虫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秦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论坛”、省科学院“三项改革”专场路演,完成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的验收工作。二、乡村振兴工作情况聚焦特色学科建设,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一是省微生物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2021YDF1600400)项目进展顺利,全面达到了阶段考核指标的要求。二是立足“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特色学科建设,构建了设施蔬菜根结线虫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开展了轮作、生态调控、土壤清洁、生防菌剂、绿色化学农药等防控技术研发与示范,成功举办“第二届植物线虫国际会议”,顺利完成实验室建设验收;三是在安康紫阳开展“撩酸菜”产业技术帮扶工作,筛选获得可用于提高产品稳定性及开发撩酸菜系列衍生产品的潜在益生菌菌株,牵头起草的《紫阳酸菜(撩酸菜)》省级食品标准,获批省卫健委立项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情况立足秦岭生态安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支撑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黄河重点生态区域秦岭段,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亟待解决的国家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培育绿色低碳产业的前瞻性基础研究。促进了秦岭生态环境管理的体制机制健全,完善监测监管体系,提升智能化监测水平,服务秦岭国家公园,形成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并行的绿色发展新局面。1.水资源监测预警与生态修复(1)围绕秦岭陕西段汉江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发现秦岭汉江流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是造成非点源污染的主要因素,这两种因素对水质的影响存在空间尺度效应,并提出优化秦岭主要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的科学要求,并建议将空间尺度效应纳入规划。(2)开展秦岭水资源相关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近四十年以来五个时期的产水功能量、水源涵养服务及水质净化服务数据集,在为统筹秦岭水资源整体利用提供科学依据。(3)系统性评价了近四十年来秦岭陕西段生境质量,厘清近40年来秦岭陕西段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发现秦岭生境质量多年均值为0.7595,一直处于“较高”等级,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秦岭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因素。(4)核算完成秦岭陕西段内分布的6市39县(区)生态物质产品、调节服务产品及文化服务产品的经济价值为15140.47亿元,是同期GDP的3.4倍。其中,生态产品价值超过800亿元的县区有安康市的宁陕县、商洛市的山阳县、宝鸡市的太白县、凤县和镇安县。2.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基准(1)持续开展秦岭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工作利用在秦岭北坡(周至玉皇庙)和秦岭南坡(佛坪大坪峪)建立的金丝猴科研基地,对该物种食性组成、栖息地环境、社会组织、活动规律、动态变化、行为习性等进行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该猴群的亲缘关系、近交繁殖避免机制等种群遗传学内容,为保护该物种及栖息环境添砖加瓦。承担“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及其同域分布大中型动物监测”项目,对该保护区野外样线巡护和红外相机数据进行了阶段性汇总。完成了宁太分局的动物本底资源调查,出版了《大熊猫国家公园宁太管理分局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系统的野生动物本底资料。利用GIS、无人机等技术,开展了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野生动物监测工作,完成了陕西省野猪生态习性及防治策略研究,佩戴了4个无线电GPS定位项圈,并分析其活动规律及家域范围。编制了陕西省野生动物监测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编制了秦岭7个野生动植物监测站建设实施方案,为陕西省野生动植物智慧化监测奠定了基础。在省内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蓝田辋川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太白县长江流域、南郑县长江流域、商洛市长江流域、冯家山水库、黄河湿地、商洛市大部分区县,开展了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外来物种等调查监测工作,设立数十条调查样线、布设样点百余个,获得数据为水生生物及其生境的保护提供科技支撑。积极开展麝类本底调查,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精准保护的数据支撑,已经在陕西省延安市、宝鸡市、商洛市、汉中市、安康市及铜川市等地完成了野外调查。林麝野化放归研究也继续展开,在2023年11月凤县黄牛铺镇三岔河村顺利实施了10头林麝的野化放归,目前正在进行后续监测。对宁东和汉西两个林业局辖区内昆虫资源进行系统研究,采集标本6000余号,经统计宁东林业局辖区共计有昆虫3纲22目206科2136种,汉西林业局辖区共计有昆虫4纲21目175科1406种,完成撰写调查报告1部。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紫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资源本底调查,参与出版专著1部。研究分析秦岭南北坡中华蜜蜂的形态数据,发现人为干扰是影响中华蜜蜂的形态差异和种群分化的关键因素。(2)开展了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普查工作主要调查了太白县等6个区域,踏查点236个,发现了十余种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其中微生物病害有以下5种:桃缩叶病(畸形外囊菌)。畸形外囊菌在太白河镇兴隆村的樱桃树上发现,发生面积1亩,危害率为6.67%。从发生趋势来看,畸形外囊菌目前仅在太白县太白河镇发现,且危害率较低,发生面积不大,在其他乡镇均未发现危害。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在泾阳县中张镇金星村、云阳镇樊尧村和滑里村3个行政村发生,发生面积共计16亩,平均危害率为48.33%。从发生趋势来看,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主要在中张镇和云阳镇设施大棚内的番茄上发生,危害率从12%到76%不等,在泾阳县其他7个乡镇均未发生危害。在紫阳县蒿坪镇对茶网蝽发生较重的茶园开展翻土灭虫、修剪台刈、清洁茶园等农业防控试验。茶网蝽发生程度在2级以下时,对茶园进行正常修剪;发生程度达3级时,剪除树冠一半以上枝条及基部老叶;发生程度达4级时,在春茶采摘结束后进行台刈。修剪或台刈后的病虫枝叶带出茶园集中处理,并清除茶园周边寄主植物,对茶网蝽起到了较好的防控效果。明确了茶网蝽雌成虫在茶树叶片上的产量部位为茶树叶片背面中脉及侧脉附件的组织内,并区分出了若虫的5个虫龄。在紫阳县蒿坪镇蒿坪村茶园(经度:32.596°N,纬度:108.620°E,海拔:477m),对茶网蝽随时空变化发生的消长规律开展了研究,明确了茶网蝽种群动态消长趋势,为实施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3.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积极参与陕西省生态环境厅《陕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的编制工作,提出了9条关于大型真菌多样性保护的建议内容均已获得采纳,在近期征求意见中又提出了“加强具有重要食药用价值、濒危大型真菌的种质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等3条建议,为秦岭菌物生态安全做出了努力。四、粮食安全工作情况聚焦“良种、良田、良法”,支撑粮食安全战略需求。一是布局特色玉米产业推广,深化“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拓展特色种质资源推广实现特色种业延伸布局,针对当前畜牧业快速发展中优质饲草资源缺乏的现实问题,布局饲草型玉米优良品种研发。五、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情况试点实施“三项改革”,贯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一是发布陕西省科学院“三项改革”配套政策体系文件,形成《陕西省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制度汇编》,建成省科学院“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体系。二是万一团队“重组SOD高效生产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获得100万元秦创原“春种基金”首例针对省属科研院所的投资,成功创立“科聚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编号202361011600007351)。六、下一步工作展望以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一所一品”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十四五”期间立足新发展阶段,积极融入陕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工作,按照“陕西省科学院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瞄准“乡村振兴”、“生物多样性保护”、“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需求,整合优势学科及人才团队,立足“陕西省秦岭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植物线虫学重点实验室”,依托“秦岭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下一步,省科学院立足新发展阶段,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努力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征程上迈出更大步伐,为奋力谱写陕西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