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鄠邑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中心(西安市鄠邑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西安市鄠邑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全区公众防灾减灾提供气象服务。全区气象预警发布,气象灾害预防、应急、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等相关工作。 | |
住所 | 西安市鄠邑区新农投大厦14楼 | |
法定代表人 | 乐静 | |
开办资金 | 2.1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鄠邑区气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35万元 | 2.2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时报送年度报告,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不断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合力。一是进一步发挥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管理能力,年内指挥部办公室发文51份。二是开展预案方案解读培训。气象灾害指挥部线上对各街办、成员单位开展《鄠邑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推进鄠邑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实施方案》解读和应用培训,提高了气象防灾救灾工作效能。三是强化部门合作,与各相关部门、周边气象台站建立了联防联动机制。从防雷设施、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接收及应对等方面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四是持续推进气象职能法定工作,年初对各镇街和各相关部门防灾减灾责任人进行了更新,对各镇街下发了防灾减灾避灾知识读本,12月初已对全区各街办年度气象防灾减灾目标任务进行检查,并将结果报区考核办。各街办、景区管理局以镇街为单位开展形式各异的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培训会,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避灾水平。(二)为全力做好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今年1-10月我区总降雨879.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近5成,暴雨发生次数、降雨强度、影响范围均高于常年。7月12-13日太平188.5毫米、涝峪1小时42.5毫米,8月7日13时草堂小时雨强84.1毫米均突破历史极值。极端暴雨天气导致局部受灾较重。由于预警及时,各部门提前应急处置到位,我区未出现气象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一是针对2-3月高森林火险时段开展5次人工增雨作业降低森林火险。5月下旬至6月上旬麦收期长连阴雨,提前发布麦收气象风险预测,将各街办、农户、农机队伍、农业合作社等主要群体纳入气象短信、微信群服务,24小时不间断为小麦抢收提晾晒供精细气象服务。先后为“秦岭国际乡村迷你马拉松”“首届乡村振兴(西安)高峰论坛”“终南艺术季”及其他多次重大活动提供精准预报服务。二是与区政府分管领导建立气象情报“热线”,按“731621”工作模式,即提前7天预测有无降雨,提前3天预测影响范围强度,提前1天预报落区和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提前2小时临近预警,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村的定量警报,实现“灾前综合风险研判、临灾精准预报、灾中跟进精细服务、灾后及时复盘总结”。今年汛期我区共出现7次暴雨过程,其中7月12-13日出现区域性暴雨、太平等局地大暴雨天气,由于预警及时,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临一线指挥,各部门提前处置得当,我区未出现因暴雨导致的人员伤亡等情况。三是强化部门协同,健全预警联动机制提升服务有效性。参与区防汛指挥部正式印发的四项机制中《以气象预报预警为先导的扁平化呼叫应答机制》文件编写,并严格落实机制中“预警先导”作用发挥。8月自筹资金建立了天气实况监测预警叫应系统,年内叫应40余人次。共享应急局130部“云喇叭”及时播放重大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将街办、行政村领导及沿山村两委干部795人纳入自建气象预警短信发布名单,同时通过3个扁平化防汛呼叫应答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确保信息在10分钟内到村组社区、20分钟内入户到人。与“鄠邑融媒”建立5分钟内信息快速转发机制,最大限度提升预警发布及时率和覆盖面。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全年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36次,累计发布预报预警等各类专题材料655期,发送短信33.8万人次。向区委、区政府及相关街办主要负责人“叫应”266余人次。全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13次,发射火箭弹16枚,燃烧焰条276根。(二)依托项目建设,提升社会服务支撑能力。一是完成秦岭山区人影能力提升建设。以区委区政府“加快秦岭北麓主体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品质鄠邑”为切入点,围绕秦岭生态保护和“中央水塔”云水资源开发做谋划,在区委区政府领导指导支持下,区财政投资在涝河、甘河、潭峪河等山区段建设6座人影烟炉及配套反馈气象站,升级了蒋村固定作业点火箭架及安防设施。今年10月以来已开展2次增雨作业,增大了自然降雨和河道径流,降低了森林火险,效果显著。二是开展秦岭山区北斗气象监测站加密网建设。针对秦岭山区气象监测点少、监测盲区的不足,按区领导和四项机制关于加强山区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提升有关要求,我局积极谋划,在上级气象部门指导下,由区财政投资在山洪易发区、地灾易发区受威胁的村组和天气监测关键区建设9套北斗传输加密站,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山区及周边区域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为山区灾害防御提供精准监测预警支撑。(三)加强气象科普建设,提升群众防灾意识一是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联合西交大、渭丰、甘亭街办等开展科普进校园,联合东关小学开展3.23世界气象日科普研学课堂,参加平安鄠邑、文教卫“三下乡”、安全生产月等科普宣传。我局开展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获西安市科协2023年西安市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二是加强公众科普解读。全年微信公众号推文50余次,联合区融媒体中心推送防灾减灾科普视频及科普图文10余次,获得大量浏览和点赞。三是积极开展科普基地、文明单位创建。积极申报西安市科普示范基地、2023年鄠邑区特色科普系列活动获区科技局资金扶持。开展台站文化墙、照片墙、台站沿革简史等建设,区文明办现场检查区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地理特征的精细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不足。二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础薄弱,青年干部人才成长的内生动力有待加强。三是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对气象保障需求旺盛,气象现代化建设还不能满足决策服务、为农服务、治污降霾、生态气象保障服务的高质量要求。四、整改措施一是加强区气象科技创新,努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诗画鄠邑、品质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二是全面融入鄠邑“四区”战略,聚焦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提升,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保障服务能力。三是发挥区级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作用,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品牌;大力培养年轻业务人才成长,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五、下一步工作计划持续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一是加强区气象科技创新,努力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为“诗画鄠邑、品质新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二是围绕“诗画鄠邑、品质新区”建设,不断提升气象防灾减灾保障服务能力。全面融入“四区”战略,全天候动态监测全区及周边高影响天气,灾害天气提前预警提醒,强化部门信息间数字化共享联动,构建精准专项的“订单式”气象服务。常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增加河流径流和水库蓄水。三是以项目建设推动防灾减灾科技支撑。加快推进秦岭山区北斗加密气象监测站及实况监测预警叫应系统升级建设,持续提升我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