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大气治理和建设项目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参与对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实施统一规划、指导、协调、治理和考核;参与拟订全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参与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与集中整治;参与实施大气环境质量考核。 | |
住所 | 榆林市高新区兴达路437号 | |
法定代表人 | 高凌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预算 | |
举办单位 | 榆林市生态环境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5万元 | 9.2万元 | |
网上名称 | 榆林市大气污染治理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以来,市大气中心在市生态环境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聚焦空气质量改善核心目标,持续加大治理力度,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大气污染治理方面针对榆林中心城区发生每个污染天和其他各县市区、重点工业园区空气治理指标高值问题,持续开展专题分析。对臭氧(O3)、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大气污染物逐项分析、追踪溯源、找出问题、对症下药,解决堵点难点卡点问题。对照《榆林市兰炭及涉兰企业工业废气废水深度治理指导意见》,以专家现场检查和帮扶指导的方式,利用周航监测车、便携式FID检测仪、红外热成像仪等科技手段,对全市108家涉兰炭企业生产过程无组织排放情况开展“体检式”排查,逐户建立问题台账。共向榆阳、横山、神木、府谷4个县市区反馈问题759个,目前还在积极整改。针对省大气专项办每日会商研判建议,每天按时反馈核查落实情况,截至12月底共核查61个问题,形成报告53份。会同“一市一策”团队工作组,持续开展常态化巡查检查。能够立行立改的问题,要求第一时间整改到位,需长期整改任务,跟踪式推进,对已整改问题,不定期组织“回头看”,以钉钉子精神找准问题、补齐短板、消除隐患。联合市住建、交通、商务、城管等行业监管部门对302家建筑工地、63家加油站,375辆渣土运输车,103家汽修厂、30处裸露土地、2919家餐饮业等开展专项检查10轮次,以高压态势和严格执法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确保问题整治到位。累计查处问题326个,处罚60万元。二、秋冬季污染攻坚方面针对秋冬季大气污染特点,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一是清洁取暖方面,全市累计投入38亿元,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8万户,其中2023年完成6.5万户,目前榆林中心城区清洁取暖率基本达到100%,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66.4%。二是扬尘治理方面,持续强化精细化管控,中心城区建筑工地全面执行“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全部安装扬尘视频监控并在线联网,完成裸露土地综合整治30宗,累计在重点路段安装智能降尘系统35套。三是工业企业深度治理行动方面,大力推进陶瓷、玻璃、石灰、耐火材料、有色、无机化工、砖瓦窑等行业建设余热发电机组,北方特种合金等4个项目余热发电机组获批;加快推进兰炭行业提标改造,累计拆除落后兰炭装置432台,78户兰炭企业建成VOCs治理设施,物料输送、转运、破碎、筛分实现全封闭作业,无组织废气全部收集处理。四是面源综合治理行动方面,我市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烟花爆竹禁燃禁售、秸秆禁烧管控工作。烟花爆竹禁燃禁售方面:春节期间组建巡查队伍,深入街道、小区检查烟花爆竹管控五级五长网格化管理落实情况。除夕至元宵节,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8,PM2.5平均浓度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2.2%,全省第一;烟花爆竹燃放特征污染物SO2和CO分别同比改善20%、18.2%。烟花爆竹管控成效显著。秸秆禁烧方面:市大气办印发《关于做好春耕备耕期间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依托空气质量指挥调度平台和巡查检查等方式,对全市秸秆禁烧工作进行全方位管控,市农业农村局对秸秆禁烧工作牵头抓总,各县市区组建专门的秸秆禁烧巡查、值守应急队伍,将秸秆焚烧责任落实到乡镇、村组一级,切实加强春耕期间秸秆禁烧管控工作,通过现场巡查和视频监控等管控方式,我市春耕期间秸秆焚烧现象基本得到控制。污染天气应对方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按照“抓边缘、保优良”的管控思路,建立空气质量“常态化综合分析+应急化指挥调度”污染应对新模式。一是严格执行“75311”应急指挥调度机制,做到7日精准预测预报、5日分析评估、提前3日管控调度、每1天全时段值守、1支队伍督导检查,确保发生污染天气过程时,提前24小时发布预警、制定差异化管控措施、及早查漏消除隐患。二是完善优化“三报一会商”综合分析制度,实行每日预报空气质量,每周分析评估,每半月会商研判,每月总结通报,累计编发各类专报112期。三是紧盯空气质量6项指标的5分钟数据变化,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守,最大程度减缓污染程度。今年以来,共启动污染天气应急管控17次,在预报可能出现轻-中度污染天气的情形下,争取到14天的优良天。四、全面从严治党方面2023年度,在局党组正确领导下,大气中心以党建为统领,全面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及时组织召开支部组织生活会暨民主评议党员会议,对2022年党建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并对2023年党建工作做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扩大会议学习传达了全市2023年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组织中心全体人员对“巡查组自查报告”进行了专题研讨并形成了研讨成果。二是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五次,丰富了党员日常生活。三是积极开展县级领导包抓县区工作。四是积极开展党的二十大学习,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感受。五是积极开展学习强国app线上学习。五、取得主要效益(一)空气质量连续四年稳定达标,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榆林市作为能源化工基地,PM2.5从2019年的3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3年的24微克/立方米,为此,榆林市生态环境局被人社部、生态环境部授予“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光耀代表先进集体作交流发言。(二)县县达标,PM2.5提前达到2035年目标要求。2023年,榆林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78,在全国339个城市中排名196位、进位4名;PM2.5平均浓度24微克/立方米、较考核任务下降3微克/立方米,连续2年全省第一、连续4年持续改善,提前达到美丽中国建设2035年目标要求,全省唯一;12个县市区和榆林高新区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首次实现“全域达标,县县达标”。(三)大气污染治理投入成效显著。初步统计,2023年全市大气污染治理累计投入约160.69亿元,其中政府投入约50.69亿元。一是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投资17.33亿元,完成全市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行动年度营造林及种草任务131.92万亩,完成计划营造林任务131.92%。超额完成年度任务。人工造林35万亩,飞播造林20.5万亩、美丽乡村建设100个、义务植树1000万株。二是开展清洁取暖改造行动,投资3.74亿元,在2023年采暖季结束前,完成我市清洁取暖试点三年改造剩余任务(61157户),榆林中心城区及县城清洁取暖率均达到100%,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达到66.4%。三是开展改善城乡社区环境行动,投资29.62亿元,用于购置新能源公交车、除雪及园林作业车辆,同时实施道路绿化、裸土治理等工程。六、存在问题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全市减排空间逐渐收紧,特别是今年以来,受大范围、高频次、长时间的沙尘天气和和罕见高温、干旱少雨等不利气象影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压力和难度一再加大。一是我市空气质量基本到了“低浓度段”,个别指标将长时间经历“平台期”,尤其是在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质量很容易出现波动,甚至出现反弹,对我们空气质量改善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我市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重点工业企业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目前污染防治设施基本运行稳定,能够实现达标排放,但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仍处于高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尚未实现根本转变,污染物排放基数大,生态空间严重不足。七、整改措施加强管控力度。充分运用市大气综合管控平台,持续强化污染问题闭环式管理,构建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总结复盘的良性循环机制,做到钉子回脚、抓铁有痕,推动整改问题动态归零、见实见效。紧盯重点区域。针对国控站点及周边重点区域成立3个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班,定时定点、定人定责,做到问题、时间、区域、对象、措施“5个精准”。同时,紧盯重点区域,印发《关于大气污染源重点管控区污染源规范管控告知书》,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紧盯重点企业,成立市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中心城区周边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网格化日常监管。八、下一步工作计划在深入打好污染攻坚战的征程上,越是困难如山、挑战艰巨,越考验着迎难而上的勇气、坚韧不拔的精神、不畏险阻的气魄。下一步,大气中心将以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持续降低颗粒物浓度,不断巩固提升全面达标成果,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圆满顺利完成,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污染攻坚战。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