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周至县> 周至县新区小学

周至县新区小学

发布时间: 2024-05-07 17:13
单位名称 周至县新区小学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学历教育(相关社会服务)。
住所 周至县南大街南段
法定代表人 李鹏举
开办资金 820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周至县教育和科学技术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873.13万元 879.13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4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我校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德育工作,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作业管理水平,开创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现就一年来的工作做如下汇报:开展的业务活动.我校坚持“质量兴校”的战略思想不动摇,确立了“对外不张扬,对内不添乱,一心一意搞教学,群策群力抓质量”的发展思想。鼓励老师们“勤”字为本,“细”字入手,“严”字当头,“实”字见效,人人有一种“做老师就做好老师”的争先意识和坚定信心。一年来,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养德于行,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一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加强规范教育,从走姿、站姿、坐姿抓起,认真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是重视主题班队会。将学生行为习惯、传统节日、安全、法治等常规德育内容课程化、系列化。三是通过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升旗仪式、主题教育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四是关注体质健康。通过家校共育,除了加强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和“睡眠管理”外,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五是完善评价机制。德育处大力推行“水精灵七色星”德育评价体系;教导处优化学业评价,一、二年级实行无纸化测评,其他年级书面测试后采用等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综合素养的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六是家校社共育守护成长。我校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进校园、家长课程、家长志愿者、家校联系群、携手公检法及社区等载体积极践行协同育人模式,提升了育人成效。(二)六艺课程,促进学生个性成长。一是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做到开齐开足开好;二是根据我校学生发展需求,把3礼4节6活动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统称为主题课程;三是社团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四是诵读经典,举办“学习传统文化、诵读经典名篇”“经典诵写讲”“喜迎二十大、推广普通话”等活动,校本教材《经典诵读》已校对完成,即将出版;五是制订音体美管理、考核办法,提高音体美教学的质量,并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艺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六是强化劳动教育,从学生自己打扫卫生开始。(三)落实双减,生本课堂提质增效。全面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真正做到规范办学,实施素质教育,提升育人水平。1、打造“润智课堂136”教学模式。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保证优秀生、激励临界生、优化特长生、带动后进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优化作业管理。建立“1348”作业管理体系,规范作业布置,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强化作业公示制度以及学科类校本作业和综合实践作业的开发与探索,从而不断实现“减负增效”。3、提升课后服务水平。规范操作流程,努力实现服务内容课程化,加大监管力度。开设音乐类、文学类、体育类等八大类53个社团,每月进行展示;同时,我校还进行了“双增”,增加学生学习爱好的广度,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保证学生每天至少1小时的校园体育活动。(四)安全管理,全力打造平安校园。我校安全管理以安全教育为重点、安全排查为关键,应急处置为保障,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安全1530管理体系。我校做到了制度建设规范化(安全汇编)、隐患排查经常化(隐患排查台账、安全日志)、安全演练常态化(10次)、安全教育课程化(14个健身操系列)、疫情防控常态化,并加强门卫、值班、路队、大型活动等的管理。“四个100%”全覆盖。同时健康专题教育2次,法制教育1次,交通宣传教育2次。强化了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和安全责任区管理制度,特别是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区制度,从学生一日的学习、生活、活动等场所,全时段全方位有人监管和负责,从而确保了学校安全管理空间上无盲区,时间上无盲点。一年来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学校总体安全稳定,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五)均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1、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改善办学条件上投入资金,安装了高杆路灯,改造提升了地下车库,铺设了2000平方米的活动区域,对已建部室进行了文化提升;教室多媒体设备、录播教室全部到位,学生上课、教师办公一人一机等。2、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我们分别从校际培训、校本研修等方面加强教师的培养工作。在传统培养青年教师的“四个一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等措施,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年轻教师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23年有25名老师通过招考等方式进入我校任教,他们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周至教育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学校连续两年荣获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受到县委、政府表彰,贺斐、毛一轩等一大批年轻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拥有一批优秀的老师是学生的幸运、学校的骄傲、个人的光荣。3、注重绿化、美化和文化建设。学校养绿护绿,同时加强了对花草树木病虫害防治、浇水、除草、修剪等方面的管理,使得学校绿化成为我校一个突出的亮点和特色。进一步提炼校园文化主题,重点对书香校园、活力校园、绿色校园进行了打造和提升。学校全力打造“向善向上”文化主题,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提升学校办学品质,优化学校育人环境。4、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学校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注重内涵发展,通过创建无烟校园、绿色校园、文明校园、卫生先进单位、数字化校园、新优质成长学校等全方位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民主科学管理。在青年教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德育长效机制、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二、取得的主要效益.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我校大力实施质量提升工程,争办人民满意教育,2023年,“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运动成为时尚、让绿色成为经典”已成为我校鲜明的特色。学校创新开展了“水精灵七色星”德育评价活动、六一嘉年华活动、学生才艺大赛、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教学节、教学大视导、安全健身操等活动,建立了县城三校联盟,进行了校际交流,协办了“同心三秦行”儿童平安项目周至项目启动会、“陕西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启动仪式及研讨会、2023年教职工才艺展示活动、2023年弘扬教育家精神巡回报告会等省市县级活动20余场,承办了周至县教科局2023年课后服务展示活动,迎接了省级“法律进校园活动”、省市级数字校园督导评估、市县级主题教育督查、市县级国卫复审、市级新优质成长学校检查等,学校先后获得“西安市中小学德育创新实验学校”市级荣誉称号、“教职工网络培训优秀组织奖”、2023年青年教师“两字一话”基本功大赛优秀组织奖、“沁润心灵书香寒假”读书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周至县义务段第二批作业管理样本学校”、“周至县新先进基层党组织”、“周至县2022-2023年度教学质量优秀单位”、周至县教科系统第二届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二等奖、县级卫生单位、卫生示范校园、周至县教职工才艺大赛一等奖。三、存在的不足.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校园文化建设需深入:尽管已举办多项活动,但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学方法创新不够: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仍较为传统,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3、德育工作需加强:尽管已开展多项德育活动,但德育工作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仍需加强,德育课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4、家校沟通不足:与家长的沟通渠道有限,未能充分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力量。改进措施.1、深入校园文化建设:继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2、教学方法创新: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方法培训,鼓励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3、加强德育工作: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加强德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4、加强家校沟通:通过家长会、家长群等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提高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育儿能力。五、下一步工作打算.1、深化教学改革: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我们将加强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提高教学研究水平。2、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德育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我们将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方法。同时,我们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毋庸置疑,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充实,不断完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我和我们学校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新区小学全体教职工将进一步弘扬团结精神、奉献精神,敢于争先领跑,善于拼搏进取,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稳扎稳打的实际行动和焕然一新的优异成绩,开创新区小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铸造新区小学教育新辉煌!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被西安市授予“西安市中小学德育创新实验学校”市级荣誉称号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