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平利县> 平利县长安镇便民服务中心

平利县长安镇便民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07 16:19
单位名称 平利县长安镇便民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社会保险、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农村合疗;福利救助、拥军优属、民族宗教、老龄事务、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建设。
住所 平利县长安镇中坝村五组
法定代表人 柯炎培
开办资金 3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平利县长安镇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19.66万元 90.2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8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3年12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名称、法定代表人。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平利县长安镇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保民生,兜底保障落实有力。1.抓牢基本生活兜底。规范低保、特困人员审核审批程序,实施动态管理,对全镇463户961名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开展救助资格年度审核和收入核对,对条件明显好转的及时调整出列,对符合条件的按程序纳入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必退、动态监管”的目标。对188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开展照料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共发现问题152条,已全部按要求进行整改。全年新纳入低保47户102人、特困人员22人,共发放低保金448.39万元,发放特困供养补助资金195.12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31人223.32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84人324.72万元,落实残疾人“阳光增收”19户5.7万元。全面落实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大力提高参保率,脱贫户、监测户、低保户参保率达100%,努力实现应保尽保。2.精准开展临时救助。规范临时救助对象认定、审核审批程序,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对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及时适当救助,全年共实施临时救助399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30.01万元,切实发挥临时救助的扶持作用。3.关心关爱弱势群体。高度重视“一老一小”关心关爱工作,建立了特殊老人、特殊未成年人台账,全面落实半月一见面,一月一活动要求,在全镇范围内营造了老有善养、幼有优教、困有真帮的良好氛围。全年镇村共开展“一老一小”关心关爱活动100余次,开设“暑期小课堂”1期,累计救助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7人20.01万元,累计发放高龄补贴1873人次142.97万元,养老金780.26万元。(二)抓就业,就业渠道稳步拓宽。1.强化宣传引导。结合“百名干部大走访”入户工作,将就业创业政策送入千家万户,强化就业信息推介,发放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明白纸5000余份,悬挂横幅30余条,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苏陕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1场,利用镇村各类微信、QQ群,定期发送企业招聘信息,多举措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推进“秦云就业”小程序注册进度,促使广大劳动力掌握在线求职的方法与技巧,进一步拓展群众就业途径。2.兑现就业政策。根据劳动力培训意愿,紧密结合本地特色产业和企业用工实际,科学推行“订单式”培训,依托镇内两家乡建公司,重点围绕茶叶种植养护、家政服务等开设免费技能培训班,全年共开展免费技能培训2场次,培训人员100人,通过技能培训,有效提升劳动人口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质量。全年累计为823名外出务工脱贫户、监测户发放交通费补贴39.51万元,为巩固脱贫成果,带动群众增收提供了坚强后盾。3.拓宽就业渠道。落实劳动力动态管理,每月更新劳动力就业台账,严格就失业登记程序,对符合条件的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全年全镇实现灵活就业141人、农业就业1761人、转移就业7023人、自主创业194人。不断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安置力度,用好用实公益性岗位政策,增强对脱贫户、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特殊群体的安置力度,全年为99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公益性岗位,及时兑现公益性岗位补贴68.42万元,突出公益性岗位兜底线的作用。(三)净民风,移风易俗有力有效。1.广泛宣传,夯实责任。认真贯彻《殡葬管理条例》《陕西省殡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上级有关部署要求,落实“一坟一告知”政策,宣传法律法规,讲清政策要求,发动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违规坟墓整治。2.建准台账,精准信息。围绕“二沿五区”全面摸底排查,坚持“一迁、二改、三植绿”的整治方式,“一套政策、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视同仁”的整治要求,精准锁定对象,建立四个批次整治工作台账,坚持一坟一策、一坟一责,实行包干整改,累计摸排违规坟墓252座,整治200余座。(四)助双拥,拥军政策落实落地。1.足额兑付优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标准的有关政策,帮助优抚对象定期疗养、查体,为114名重点优抚对象缴纳2023年度医疗保险费用38970元,足额发放现役军属的优待金和烈属、伤残军人及复员军人的抚恤定补生活补助金。持续做好退役军人优待证申领工作,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积极完成退役军人“优待证”申领发放。全年累计发放优抚金116人103.4万元、办理“优待证”18张。2.关心关爱军烈属。常态化联系退役军人,始终坚持重要节点走访慰问,在“八一”、国庆、公祭日、春节等节日走访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军属、烈属、烈士子女等,发放慰问金,传达党和国家对军人的关怀,增强退伍军人的荣誉感,全年累计发放慰问金92人4.6万元、发放退役军人“关爱基金”5人次1万元、医疗补助8户1.9万元。3.建好退役军人阵地。按照示范性建设标准在8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在中坝村新建退役军人之家,积极配合“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支持田珍茶业有限公司和一茗茶业有限公司创建双拥企业,在县、镇和各企业的共同努力下,9月20日,平利县首次被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军区命名为“陕西省双拥模范县”称号。(五)抓示范,服务水平稳步提升。自长安镇便民服务中心成立后,中心围绕下沉的70项业务,全面优化业务办理流程,设置了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和二维码,将便民服务事项纳入中心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和帮办代办等制度范畴,落实业务人员AB岗同岗替代制度,实行“常规事务限时办、专人引导陪同办、急难业务帮代办、上下联动协同办、暖心服务延伸办”服务模式,让干部和数据多跑路,让办事群众少跑路。中心不断加强阵地建设,规范设置综合服务、医疗保障、计划生育、退役军人、创业就业、民政救助等业务窗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7名,设置自助取号区、休息等待区、图书阅览区、母婴室等区域,配置便民饮水机、医用急救箱等暖心物品,倾心营造舒心满意服务环境。持续增强业务人员服务意识,通过亮身份、亮岗位职责,对服务事项进行“好差评”评价,不断提高中心管理精细化程度和便民服务水平。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年新纳入低保47户102人、特困人员22人,共发放低保金448.39万元,发放特困供养补助资金195.12万元。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31人223.32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184人324.72万元,落实残疾人“阳光增收”19户5.7万元。共实施临时救助399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30.01万元,镇村共开展“一老一小”关心关爱活动100余次,开设“暑期小课堂”1期,累计救助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7人20.01万元,累计发放高龄补贴1873人次142.97万元,养老金780.26万元。全年累计为823名外出务工脱贫户、监测户发放交通费补贴39.51万元,共开展免费技能培训2场次,培训人员100人。累计摸排违规坟墓252座,整治200余座。累计发放优抚金116人103.4万元、办理“优待证”18张。累计发放慰问金92人4.6万元、发放退役军人“关爱基金”5人次1万元、医疗补助8户1.9万元。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临时救助、低保、五保审批不够及时,时效过长;2.劳动力就业台账信息精准度不高。改进措施:1.聚焦规范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严格按照审批程序和时限要求做好各类审批,及时提供各类救助。2.进一步精准劳动力就业台账,确保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四、下一步工作思路。1.持续深化“便民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服务场所、入驻事项清单和办理程序,围绕“最多跑一次”目标要求,切实提高便利化水平和办事效率,真正让服务有温度、办事有力度,切实增强办事体验,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2.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对象审核确认家庭经济状况联合调查工作机制,完善精准救助信息,严格审批新增和续保对象,建立特困供养对象“一人一档”,加强动态管理,对低保对象定期开展复核,逐步提高保障对象的精准度和保障水平,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退尽退”。二是落实重点民生实事任务,加强特困人员供养管理,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3.努力推进殡葬改革。持续推进违规坟墓排查整治,对“二沿五区”范围内的违规坟墓按照标准整治到位,同时坚决依法打击乱埋乱葬行为,对上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加大殡葬管理法规政策的宣传,积极推行生态节地安葬。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