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周至县> 周至县文化馆(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周至县文化馆(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5-07 11:26
单位名称 周至县文化馆(周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事业。文化宣传、交流、文艺技能培训、业余文艺团体组织与管理、相关文化产业经营;挖掘、保护、抢救、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住所 周至县二曲街道老城东街77号
法定代表人 蔡永安
开办资金 151.39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周至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7.57万元 65.44万元
网上名称 周至县文化馆.公益 从业人数  3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县文旅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活动。1.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送书画进乡村”文化惠民活动10次,组织传统非遗展演项目在春节文化活动中进景区,举办春节书画摄影剪纸展,开展“夏日广场”文化活动12次。为提升周至形象,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我们深入挖掘周至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组织举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独具地方特色的“秦岭·秦人·秦声——2023陕西省首届乡村戏曲节”系列活动,举办戏曲节开幕式3场、秦腔大叫板4场,开展“我在周至话秦腔”有奖征文活动、举办秦腔研讨会活动。与太仓博物馆联合举办为期一周的“形意传情--王琳中国画作品巡展”,并举办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等线上展览。我们创新思维、拓宽思路,开展的活动既为基层群众展示才华搭建了平台,又为挖掘培养基层文化艺术人才、推动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从而也调动和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热情和文化自信,使群众文化活动从规模和水平上有了明显的提升。2.培训活动如火如荼。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人才培训,进行锣鼓秧歌、广场舞培训30期,民乐团培训72期,秦腔自乐班培训20期,合唱团培训30期,非遗进校园培训100余期,礼仪协会培训4期,暑期少儿舞蹈、书法、电子琴、武术免费培训班5期;线上开展《周至剪纸》、《周至叶雕》、《哑柏刺绣》等培训,通过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提升了文化馆艺术团队的综合实力,取得了在本地区艺术领域的良好口碑。3.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周至文旅微信公众平台、周至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周至文旅抖音平台,国家公共文化云、陕西公共文化云平台,全方位向社会宣传展示周至文创、周至非遗、周至文旅、周至精神。本年度我馆深入发掘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全民艺术普及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周至文旅公众平台、周至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在陕西省公共文化云开设直播活动4场,线上服务群众600多万人次。各艺术门类学才艺公开课24节;搜集拍摄我县文化场馆、旅游景点等场馆的信息、简介、视频、图片等内容100余条;在平台展示非遗文创产品20种;在周至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发送各类信息237条,服务70873人,上报文化信息100余条。收集数字资源共300G,极大的提高了文化馆的信息化水平。4.非遗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一是加强非遗名录体系建设。正式公布周至县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周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县级项目总数达139个、县级传承人总数达96名。推进建立县级项目、传承人名录体系工作,为秦岭北麓传统文化保护、关中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强化阵地建设,创建并命名6个非遗传习所。这些传习所分别是二曲礼仪、牛斗虎、周至皮影戏、周至大玉木偶戏、哑柏王氏手工打铁技艺、周至魏氏济生堂诊疗传习所。这项工作的实施,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进一步提高了传承传播能力,达到效果保护弘扬我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三是加大对集贤鼓乐、周至石刻、大玉木偶戏、周至曲子等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力度。我馆为集贤鼓乐等项目搭建展示平台,在周至水街、岐山周塬等知名景区开展演出活动;为大玉木偶戏、周至道情、周至唢呐购置音响设备,为周至曲子购置服装、道具及音响设备;重点完善周至石刻传习所;资助二曲礼仪出版非遗保护成果丛书——《二曲礼仪新集》。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增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能力,为弘扬珍贵的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四是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三进”活动。协助开展西安市“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端午主题示范活动暨周至县“寻味传承·端午记忆”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等进景区活动7场次,观看人次约2万人次;组织开展“庆中秋·迎国庆”西安市非遗保护传承志愿者队伍山村行活动等进社区活动3场,参与群众约1500人次;组织《复兴武狮》、《周至剪纸》、《集贤鼓乐》、《全真教武术》等常态化进校园辅导,参与学校40多所,受益学生达10000余人次。五是强化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在工作中涌现出一批标杆式的人物和单位。我县剪纸传承人路晓春、李霞分别获得“妙剪生花”百人剪纸技艺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李霞获“妙剪生花”百人剪纸技艺大赛文创产品创新奖。起良村造纸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晓东被认定为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周至剪纸传承人李霞分获省级乡村工匠名师、国家级乡村工匠名师殊荣。我馆申报的《守正创新、造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被评为首批国家级沉浸式公共文化体验创新案例。二、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挖掘创作素材,创作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的文艺节目走进基层展演。目前我们建立了《周至剪纸》《起良造纸》《集贤鼓乐》等十几个非遗传习基地,带动了一大批群众就业,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群文工作和非遗保护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三、存在问题。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干部职工队伍建设等方面还需加强。二是深入基层进行文化调研、开展艺术培训等活动的频次虽然增多、受益面扩大,但对山区各镇总体照顾不周。三是总分馆基本框架已建成,由于乡镇综合文化站没有正式的编制人员,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相对困难,没能真正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四是目前馆内设施及多功能厅不能满足各类培训学习需求。五是人员结构需要优化。需要进一步完善文化馆人员结构,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文化服务需求。六是社区参与度有待提高。尽管加强了与社区的联系,但社区参与度仍有待提高,需要进一步拓展社区互动的方式和渠道。七是数字化服务安全性。在数字化转型中,需更加注重信息安全,完善数字平台的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用户信息和数字文化资源的安全性。四、改进措施。1、首先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培育“德艺双馨”的领军人物,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加大对群众文艺创作、表演等特殊拔尖人才以及各门类优秀人才及其劳动成果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进一步调动他们创新文化工作、创作文艺精品的积极性。其次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县、市(区)、镇(街)文化干部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参加省、市各类业务培训、比赛以及观摩活动,提高其组织文化活动、研究基层文化的能力,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2、深入基层进行文化下乡辅导、调研、开展各类艺术培训,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培训走进山区,让山区人民感受文化惠民的福利。3、强力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按时完成总分馆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文化馆“总分馆制”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五、下一步打算。1、以加强基层农村文艺辅导为重点,扎实有序地推进文化馆开展的免费为群众提供普及性文化艺术辅导工作,以各镇文化站、各镇文化馆分馆、文化志愿服务站和现有的文艺团体为依托,组织志愿者和馆内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公共文化服务。2、加大与基层各镇文化站的合作力度,与各群众文艺团体联合举办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以文化馆为主导,为各社会团体及文艺骨干提供相互交流、展示的平台,繁荣城乡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文化队伍健康积极发展。3、开展重大节庆及传统节日专题演出活动,春节期间开展迎新春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下基层、进社区春联义写活动,发挥文化馆特长,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五一”“七一”“国庆”等法定节假日期间组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扬、传承传统文化。4、积极开展特色性夏日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引导社区、镇文化站、文艺团体开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寓教于乐、形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夏日纳凉生活。5、加大免费开放工作力度,举办文化馆文学、戏剧、书法、美术、舞蹈、摄影等公益线下培训讲座25期,通过周至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开展各类线上培训讲座活动80期。组织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对未成年人进行培训80期,充分提高我县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提高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6、繁荣群众文化创作,打造精品、提高我县文艺创作水平。7、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加大传承人培训力度,对条件成熟的非遗项目进行传习所、传习基地命名,考核省、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挖掘包装一部分省市非遗保护项目进入市场经济,做大做强生产性非遗保护项目,促进非遗产业发展。8、强力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目前已完成14所文化馆分馆,我们要继续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积极探索文化馆“总分馆制”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全覆盖。9、全面开展数字文化建设。加大力度发掘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全民艺术普及文化创意产品,通过周至文旅公众平台、周至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宣传平台,开设直播活动;录制各艺术门类学才艺公开课;搜集拍摄我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服务站等具有特色的场馆信息、简介、视频、图片等内容;在平台宣传展示非遗文创产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2023年3月被周至县妇女联合会授予“周至县三八红旗集体”;2023年12月被周至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授予“县级卫生单位”;2023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周至县文化馆2023年度陕西省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征集评选歌舞曲艺类二等奖。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