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提供管理服务。区域内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土地储备管理和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相关社会服务项目 | |
住所 | 西安市明光路166号凯瑞大厦F座 | |
法定代表人 | 贾强 | |
开办资金 | 88186.95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85348.65万元 | 862470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5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了变更登记,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经开区以“三个年”活动为抓手,紧扣全市“六个打造”奋斗目标和八个方面重点工作,抢抓“北跨”发展机遇,深入实施“四新战略”,全力以赴强工业、扩投资、稳增长、抓改革、惠民生,经济运行整体平稳向好。一、业务开展情况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是着力强工业、稳增长,经济向好态势持续巩固。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经济运行调控,打好政策、资金、项目“组合拳”,持续夯实工业基本盘,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5.95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72.7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0.58亿元,同比增长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9.21亿元,增长8.1%;外贸进出口总额592.9亿元,增长6.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3亿元,增长65.2%,位列全市开发区第一。特别是主导产业稳步增长,汽车产业产值完成936.35亿元;规模以上新材料新能源制造产业完成产值348.18亿元;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完成258.57亿元;食品和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完成119.61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产值达到43.88亿元,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二是着力强链条、促协作,招商引资实现重大突破。牢固树立招商引资“一盘棋”思想,构建完善了全员招商工作机制,紧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持续凝聚招商力量、整合招商资源,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招引规模实现重大突破。全年引进项目178个,完成目标任务的118.7%;总投资额1649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64.9%,较去年增长52.82%。实际引进内资860亿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10%,较去年增长26%;实际使用外资(FDI)25068万美元,FDI引进总额排名全市区县、开发区第一,为经开区建区以来最好成绩。项目质量实现重大突破。引进的178个项目中,包括以隆基年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陕汽商用汽车创新中心及德鑫无人机制造项目为代表的百亿级项目3个,50—100亿元项目4个,10亿元以上项目25个,特别是引进了采埃孚、依必安派特等一批高质量外资项目,鹏瑞利、太古可乐等多个外资项目实现进资,内资外资项目招引实现“双提升”。三是着力抓项目、扩投资,产业发展动能加快集聚。全面管理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加快项目布局、资源要素、政策服务向泾渭、渭北产业园区聚集,以高质量项目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全速推进。全年83个市级重点在建项目完成投资582.37亿元,占年度任务的107.56%。新开工项目34个,竣工项目14个,新项目开工率、入库率均为100%,项目竣工率143%,欧中生物、吉利技改等一批项目顺利竣工,新增产能170亿元。落地效率刷新最快纪录。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链条开展“保姆式”跟踪服务,深化三级包抓和专员代办机制,着力破解土地、资金、配套等瓶颈问题,做实做细项目服务保障,推动隆基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时73天,是我市实施“北跨”发展战略以来决策效率最高、落地开工最快的重大产业项目。四是着力强平台、育主体,创新开放活力竞相释放。绘就创新发展蓝图。立足经开建区30周年新起点,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目标,依托区内领军企业聚集、产业基础厚实的优势,围绕创新路径、产业模式、板块发展、保障措施“四个突破”,实施技术创新、企业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与开放创新“六大创新”,聚焦未来汽车、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产业,打造具有经开特色的“千百十亿”现代产业体系蓝图,力争到2035工业产值突破万亿元。注重创新主体培育。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引导企业走创新发展道路。做强开放发展平台。全面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欧亚经济论坛成果,依托自贸区、综保区政策叠加优势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海关总署批复试点的“加工贸易云报核辅助系统”正式落地,如期完成全流程测试与对接调试,形成全国复制推广案例2项、全省复制推广案例3项,成功获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和陕西自贸区西安经开区协同创新区。五是着力树品牌、优治理,积极打造营商生态双优环境。做优“经开事、经心办”服务品牌。以打造“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常态化开展“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活动,推广使用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出157项“周末不打烊”事项,全区655项事项“网上办”,97项事项“掌上办”,启用国金中心“秦务员”政务服务驿站,提供全流程“一对一”精准代办服务。聚力打好治污减霾攻坚战。空气质量两项考核指标全部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优良天数246天,优于全市平均水平18天;推进技术绿色化、产品绿色化、产线智能化,实现低碳与经济协同发展先行先试,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获评全省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单位,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建设工作位列全省第一。六是着力拓空间、强承载,城市能级品质稳步提升。坚持规划引领,全面完成市区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以及《高铁新城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审查,同步抓好重点片区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编制,统筹推进中心区、高铁新城、泾渭新城、渭北新城片区“三生融合”一体发展。突出建管并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建元路—开元路通道、北客站枢纽工程、张家堡环岛提升改造顺利推进,完成多项次支道路、330kV高压线落地迁改、电力沟道、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区级智慧停车平台建设,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七是着力惠民生、保安全,社会和谐指数持续提升。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新建、改扩建学校4所,新增学位2790个,9月已全部投用。加大卫生文化公共服务供给,市中心医院经开院区、市红会医院北院区、市儿童医院经开院区3所三甲医院开诊试运营,开元大剧院顺利投用。全力做好“保交楼、保回迁”,合悦华府、铭鸿中心2个保交楼项目累计交付1055套;柳林村顺利回迁安置,刚家寨村城改项目“保回迁”取得突破进展。保障性住房筹建任务提前超额完成。坚决筑牢安全底线,妥善化解房地产领域隐患问题和渭北新城债务风险,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深入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平安经开建设,高效保障“中国—中亚峰会”等重大活动,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以及食品安全事故,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八是着力抓党建,强作风,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持之以恒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为抓手,一体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工作。落实好干部标准和“三到三看三破”选用干部办法,创新选人用人模式,研究制定了《全员聘用(任)制管理办法》《岗位层级管理办法》《党工委(管委会)薪酬分配管理办法》,注重在中心工作和急难险重工作中选拔勇于担当、实绩突出的优秀干部。全面完成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和数字化工作,建成我区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全区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管理迈上新台阶。二、存在不足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主导产业配套存在短板,主导产业链韧性不足,本地化配套率不高;二是部分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利润持续下滑,工业经济稳增长压力依然很大;三是部分项目面临土地、资金、文保等方面的要素制约,落地见效的速度还不够快;四是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仍不均衡,城市治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三、下一步工作计划2024年,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扣省、市“八个新突破”工作要求,深入实施“四新战略”、全面践行“四大路径”,突出抓好园区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8个方面工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发展区。一是推动资源、项目、配套向园区倾斜,加快泾渭工业园、渭北工业园建设,打造新材料、新能源、健康食品、兵器科技等特色园区,推动“北跨”发展迈出新步伐。二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构建具有经开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三是坚持招大引强与招新引优相结合,统筹协调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等保障,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四是加快秦创原平台建设,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推进成果转化,深入推进“四链融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突破。五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放大“自贸区+综保区”叠加优势,增强对内对外开放新活力。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城市建管水平,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实现民生保障和社会服务新提升。七是聚焦重点领域和突出风险遏增量、消存量、防变量,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构建发展与安全良性互动新局面。八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和延安精神,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成效。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