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滨区档案史志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全区档案文献、资料、史料、书刊等接收、征集、统计、保护、管理并提供相关服务,档案史志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全区党史工作,地方志书编纂、地情资料收集和编辑、方言库建设及地方志工作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香溪路25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莉 | |
开办资金 | 5369.71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国共产党安康市汉滨区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367.53万元 | 1395.0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3年11月14日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开办资金。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中共汉滨区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档案工作质量不断提升。1.档案接收、编研方面。接收14个部门26个乡镇(街道)精准扶贫档案9685盒248302件,接收到期档案1197盒28137件,接收16个部门机构改革档案1563盒37644件、2566卷29116件,接收区农业农村局专题档案558盒10224件,接收疫情防控指挥部三年疫情防控档案331盒17450件,编写卷宗目录10个。2.档案利用服务群众方面。全年人工接待查档3000余人次,提供利用2000余人次,电话接待查档480余人次,提供利用300余人次。增设叫号机,使查档群众井然有序,购置自动查档机一台,安装自动查档系统一套,供群众自助查阅已完成数字化加工的档案,提升查档效率,更高效地为群众服务。3.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一是按照省档案局要求,完成全省民生档案系统数字化数据上传,共计上传2003年—2007年婚姻档案10052件,实现跨馆查询,满足在外群众查档需求;二是全面启动精准扶贫档案数字化工作,已完成住建局、脱贫攻坚指挥部等14个单位60余万页数字化加工。三是投资300万元完成信息化建设(二期),扩容存储、升级数字化档案管理平台、安装防火墙,为逐步实现汉滨区数字化档案馆向前迈进。4.档案宣传、培训、指导、督导检查方面。共开展新档案法宣传2次,组织专题培训3次、业务培训5次,对汉滨区60多个乡镇和部门进行线上或线下档案业务指导,配合、协助区委办对全区82个单位和镇办、村(社区)开展“档映乡村”档案工作督查,有效推动全区各部门各行业档案工作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二)党史研究工作持续推进。1.加快启动党史基本著作征编。协调各方精干力量,组建征编党史第二卷工作专班,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讨论,明确专题资料征集任务和具体工作要求,目前征编工作方案正在抓紧拟定。2.着力做好党史文献征集撰写。完成了上级布置的7个党史专题编写任务。《中共汉滨区委执政纪事》已连续编纂完成11卷,填补了安康各县(市、区)在此项工作上的空白,2023年7月被市委党史研究室通报表扬。3.大力开展党史宣传工作。常态化摸排全区41处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情况,其中34处濒临湮灭革命遗址遗迹立碑标识全面完成。完成兴安公园、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地旧址26处涉党史展陈、碑文整改工作,积极配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做好全市首部党史教育电视教材《热血安康》涉及汉滨3个党史事件取景摄制工作。(三)地方志工作取得实效。1.做好《年鉴》编辑工作。坚持树立精品意识,按时完成70余万字的《汉滨年鉴》(2023卷)编撰工作,现已送交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三秦出版社审定出版。2.积极开展行业志、部门志及地情书籍审稿和指导工作。由汉滨区政协主持编纂的《汉滨区扶贫攻坚志》工作启动后,我馆委派一名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并安排一名方志专家对整个编纂工作给予指导和协助。对《流水镇志》进行审读,并出具书面审核修改意见。制定《退役军人名录和事迹载入地方志工作方案》,拟订了入志(鉴)标准及入志(鉴)程序等,并积极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沟通对接。3.指导村史馆、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积极配合区委组织部主导的牛岭社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并就本专业提出指导性意见。检查、指导大河镇大河社区史志馆、五里镇八里村村史馆建设。(四)巩固衔接工作成效显著。顺利完成巩固衔接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轮换和平稳交接,年底“省考”“国考”顺利通过;组织3家企业向伍家湾村委会捐款5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扶助伍家湾村发展产业,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个,年出栏生猪3500余头,该村和旺壮牧业有限公司成功举办“秦巴老汉品牌发布会”,拍卖生猪3头3.1万元,签订定向协议120份;香菇种植基地已投产,种植香菇20万棒,烤烟种植100亩,稻花鱼养殖20余亩;粮食安全生产基地共计200亩。(五)“创文”等城市创建工作持续推进。向安火路社区派驻创文专职副书记1人,每周定期组织人员到创文责任区开展义务大清扫,纠治飞线、违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行为,落实“门前四包”责任;全年开展健康知识专栏4期、“车让人”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24次90余人次;组建专班完成上级交办的“国卫”复审工作任务,并在中心城区传文重点工作评估排名位于“好”等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帮助包联村促进经济发展。组织3家企业向伍家湾村委会捐款5万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扶助伍家湾村发展产业,建成标准化生猪养殖场1个,年出栏生猪3500余头。签订定向协议120份;香菇种植基地已投产,种植香菇20万棒,烤烟种植100亩,稻花鱼养殖20余亩;粮食安全生产基地共计200亩。(二)规范查档大厅窗口文明用语,提升服务质量。继续巩固市级文明单位称号成果。全年开展健康知识专栏4期、“车让人”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12次40余人次。(三)党史工作填补了安康各县(市、区)党委纪事征编工作的空白。2023年7月被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全市通报表扬。配合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创作的《激战牛蹄岭》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优秀舞美奖。(四)地方志工作方面。《汉滨区扶贫攻坚志(1978)》由汉滨区政协主持编纂,为做好该志编修工作,我馆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全程参与,并安排专业修志人员对整个编纂工作给予指导和协助。我馆还制定了《退役军人名录和事迹载入地方志工作方案》,拟订了入志(鉴)标准及入志(鉴)程序等,并积极与该局工作人员沟通对接,指导征集入志人物资料渠道及资料报送内容要求。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五)单位取得成绩。我馆制作的微视频《安康起义》(主要创作人:汉滨区档案史志馆馆长张莉、副馆长屈强、干部王琦)获2023年全省基层理论宣讲优秀微视频,《中共汉滨区委执政纪事》因资政服务突出受到市委党史研究室通报表扬,部门志(行业志)、镇村志工作、读志用志工作荣获全市先进单位,全区党建、“三亮三评三运用”工作交流观摩会在我馆举行,查档服务收到群众感谢信11封和锦旗一面,1名干部被评为全省档案宣传工作先进个人,1名干部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1.存在的问题。党史、地方志业务人员力量不足;档案数字化建设进度较慢。2.改进措施。一是继续举办业务培训班,以提高单位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二是继续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进度,加强信息化建设,争取早日做到网上查档、自助查档。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落实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加强党支部建设,提升党组织队伍建设质量、党组织活动质量、发展党员和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党组织引领的质量,解决政治功能不强,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整体素质。(二)加强档案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汉滨区档案史志馆发展及工作实际,积极向上争取,补充干部力量,加强专业人才配备。组织开展档案专业教育培训和业务交流,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发挥“档案学会”作用,加强基层档案人员专业能力,全面提升档案工作队伍综合素质。(三)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快加强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以档案资源信息化为核心,努力提高档案资源信息化水平,优化档案利用服务,强化资源共享。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