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陕西省>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发布时间: 2024-04-30 10:18
单位名称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宗旨和业务范围 志书编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规划、指导全省方志编纂工作;审定、批准省市县级志书出版;组织、整理旧志;方志理论研讨;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任务。
住所 西安市新城大院省政府前大楼六楼
法定代表人 熊晖
开办资金 699.9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陕西省人民政府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38.04万元 425.16万元
网上名称 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从业人数  5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我单位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强化政治引领,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和“三个年”活动(一)提高理论学习质效组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9次,各党支部集体学习和交流研讨32次,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集体学习3次,召开青年干部座谈会1次。认真举办主题教育读书班。深化“修志为用增‘三力’创建模范机关”活动,我办被评为省直模范机关创建活动先进单位。(二)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制订调研计划,4个调研组深入10个市44个县(市、区)开展调研,充分掌握基层地方志工作现状,撰写领题调研报告4份、正反面典型案例调研报告2份。通过调研,推动解决了西安市雁塔区、灞桥区长期没有地方志工作机构和专职人员问题、《岚皋年鉴》缺少2011—2016年资料问题和《平利县扶贫志》编修工作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三)如期完成检视整改主题教育期间共检视问题6个,至年底所有问题整改到位,共建立理论学习长效机制1个、推动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4个、管理制度4个,健全密切联系群众长效机制1个、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长效机制1个。认真开展“提升地方志干部队伍业务能力”专项整治,至年底取得阶段性成果。(四)开展“三个年”活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全省开展“三个年”活动动员会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展“三个年”活动安排部署。党组专题研究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工作,研究制定我办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工作措施。助力高质量项目推进年和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将《陕西地矿集团志》纳入“陕西地情丛书”序列,指导《延安时期的红色信合》编纂工作,推荐修志专家参与《尧柏志》编修,对长庆油田进行志书编纂业务培训,帮助指导韩城市地方志办公室在陕西龙门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设立陕西首家国企方志驿站。二、加强系统谋划,着力构建陕西地方志工作新格局(一)部署全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地方志工作4月初,在西安市举办全省市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新时代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会议讨论形成《关于推进新时代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报省政府办公厅。(二)开展质量评估对第二轮修志出版的市、县(区)部门志、行业志、镇村志等以志命名出版物开展质量评估工作。将全省地方志成果纳入陕西省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范围,协助省社科联制定志书评审标准,组织市、县(区)报送参评志书,11部荣获二、三等奖。(三)推动镇村志编纂对近5年编修的186部镇、村志进行集中研究分析,掌握规律特点和存在问题。起草加强镇村志编修的指导意见,将咸阳市、西安市长安区作为全省开展村镇志编修工作的试点。抓好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申报和编纂工作,制定贯彻落实中国名镇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实施方案》的实施办法,召开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申报和编修培训班。指导2个镇、4个村申报中国名镇志、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终审中国名镇志《熨斗镇志》,完成中国名镇志《庄里镇志》、中国名村志《西豆峪村志》终审后的修订。(四)建设数字方志挖掘地方志数字资源。12月,我办与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共同创建陕西中华文化数据库地方志专题库。努力探索构建“向上攀登创精品,向下深入进镇村,三级年鉴全覆盖,数字赋能十业兴”的地方志工作新格局。三、聚焦主责主业,努力夯实地方志工作基础(一)推进第三轮修志试点掌握《陕西省志》试点单位工作进度,提供业务指导。开展资料收集和初稿撰写。对西安、铜川、汉中、安康、等市确定的第三轮修志试点单位进行调研。组织参与《山阳县志》《扶风县志》篇目研讨会,指导修订《勉县志》《耀州区志》《山阳县志》《岚皋县志》《扶风县志》篇目大纲。(二)巩固地方综合年鉴全覆盖成果年初,转发徐明非副省长在2月10日针对全省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工作的批示,印发《关于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地方综合年鉴(2023卷)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举办全省精品年鉴编纂暨西安市申报中国精品年鉴业务培训会。组织开展第四届全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推荐参加全国评审,我省2部市级综合年鉴获评特等年鉴、2部市级和3部县级综合年鉴获评一等年鉴。(三)开展地方史编修、地情丛书编纂和旧志整理工作增加西安市长安区、铜川市印台区和合阳县作为第二批地方史编修试点单位,实现试点单位市级全覆盖。制订《陕西省地方史编修管理办法》,将《西安通史》《宝鸡简史》作为参考用书发给试点县区参考学习。12月,《陕西省全面小康志·大事记》正式出版。支持铜川市耀州区、延安市安塞区和平利县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入选中国扶贫志丛书,召开中国扶贫志丛书陕西推进会,开展扶贫志编修业务培训,至年底试点县(区)均已完成篇目大纲。《陕西经济通史》通过结项审定,《陕西抗日战争志》《陕西书法志(民国卷)》进入出版环节,《陕西地矿集团志》通过终审并完成首发。印发旧志整理项目补助的通知,对各市申报情况进行汇总,组织专家评审,完成项目补助下拨。四、狠抓资源利用,逐步拓展地方志工作领域和影响力(一)申报国家方志馆丝绸之路分馆我办研究提出建设国家方志馆丝绸之路分馆的建议得到徐明非副省长充分肯定,代拟的《关于在陕西西安建立国家方志馆丝绸之路分馆的建议》在全国两会期间提交,由全国人大批复我省协办。在参考省文旅厅、省发改委两家单位意见基础上,研究起草建议办理意见(代拟稿)呈报省政府办公厅。向中国地方志工作办公室呈报《关于申报国家方志馆丝绸之路分馆的请示》,并赴京专题汇报。熊晖在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研讨会上就陕西申报国家方志馆丝绸之路分馆进行陈述,提交《国家方志馆分馆建设管理工作规定(讨论稿)》修改意见。(二)加强理论研究和信息交流全年出刊《陕西地方志》6期,刊载重要文件、重要文稿和修志动态信息20余篇。编发《修志工作简报》6期,刊载全省地方志系统工作信息和经验做法100余条,努力推动和促进修志工作经验和信息的交流。(三)开展读志用志和地方志成果“六进”活动深入开展读志用志和地方志成果“六进”活动。组织全省地方志系统开展方志成果品读评论活动,遴选书评100多篇汇集成册,在全省地方志系统交流。为省高级人民法院、省档案局、省图书馆、商洛学院、司马迁史记博物馆、镇安县高峰镇中小学等30多家单位赠送志书、年鉴、地情丛书1000余册。(四)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全年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网站发布信息426条,“方志陕西”微信公众号推送信息156条,发布数字化志鉴书籍16部(册),网站已累计上传发布数字化地方志书籍1241部(册)。做好日常系统维护,深入分析网络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规律,组织开展安全监测。依据政务公开相关规定及时回复网民留言和咨询33条。五、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升干事创业能力水平(一)抓好干部选拔任用、招录及人才引进工作完成10名处级、3名科级干部职级晋升,6名军队转业干部定职定级和3名招录公务员试用期满转正定级,配合省委组织部完成2名省管干部试用期满考核工作。从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调配1名同志到下属单位陕西省方志馆任副馆长,指导省方志馆完成2023年度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招录4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二)组织干部教育培训制定年度培训工作计划,通过志鉴史网络培训平台开展业务培训,组织全办干部参加中、省干部网络学院课程培训,选调7名优秀党员干部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专题培训。积极组织推荐全省地方志系统工作人员参加全国地方志系统新任负责人培训班、全国扶贫志编纂业务研修班、全国年鉴主编培训班、全国地方志系统信息化业务培训班和全国方志馆业务培训班。制订《陕西省地情专家库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全省地情专家库管理,省级地情专家库增补地方史、旧志整理、地情文化研究等方面专家20余人。指导咸阳市、延安市、商洛市建立完善市级地情专家库。与西北大学沟通协调,就筹建全省志鉴史人才培训基地初步达成合作协议。(三)强化鼓励激励,发挥导向作用结合现有考核机制和省委组织部要求,进一步修订《陕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公务员平时考核实施办法》。11名同志在2022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其中4名同志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记三等功一次。依照《陕西省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相关要求,对1名考核优秀的科级干部职级进行提前晋升。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