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勘察测绘院(西安市地理信息中心、西安市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地理信息数据及测绘保障服务。市域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管理及应用·市域卫星数据接收、管理及应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工程勘察·地籍测绘·房产测绘 | |
住所 | 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东段29号 | |
法定代表人 | 甘斌 | |
开办资金 | 4172.14万元 | |
经济来源 | 自收自支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7957.28万元 | 18864.24万元 | |
网上名称 | 西安市勘察测绘院 | 从业人数 41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开展业务活动基本情况(一)强化思想认识,推动基层党建走深走实。坚持把理论学习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充分发挥党委中心组学习的牵引作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主题教育的《实施方案》,组织中层干部和各支部书记赴西南政法大学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院领导班子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读书班,主要领导结合全院重点工作和发展需求向全院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及扩大会议16次,组织开展支部党课20余次,党员及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递交学习心得200余份,11个支部分批赴蓝田葛牌革命教育基地、洛川会议纪念馆、金米村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党性教育。(二)积极推动卫星应用中心建设运维。按照局党委的工作部署,8月份正式组建成立西安市自然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成功接收并处理完成省卫星中心推送的2741景卫星遥感数据,结合“一平台、一系统”实际应用需求完成多时相、多分辨率、多元化的商业卫星遥感数据资源建设,开展常态化林木病虫害发展状况监测和预测,建成西安市林木病虫害遥感监测和预测技术体系。与省卫星中心合作开展2023年度全省自然资源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并同步开展区(县)级卫星应用节点建设,市级自然资源卫星应用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三)巩固提升地下市政信息化建设水平。在持续维护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平台和更新数据库的基础上,大力进行系统升级改造,5月17日通过专家验收并正式上线运行,打通地下管线工程全链条管理及辅助审批工作流程,全年开展市政管线方案设计阶段辅助审批804件,批后监管阶段竣工项目16件,为地下管线线上全流程审批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保障。同时积极发挥专业技术支撑优势,在配合局市政处、市住建局开展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调研论证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地下市政基础设施《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普查技术规程》等制度文件,全力为地下管网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四)持续强化城市地质环境研究。常态化开展地下水、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的日常监测和系统研究,全年地下水动态监测5328次,地裂缝监测192次,高效完成《2022年西安市地下水动态观测报告》和《2022年西安市地面沉降监测报告》,组织召开《西安城市地质环境图集》修编项目参编单位联席会议2次,收集相关地质及工程资料3000余份,完成野外调查路线约300公里,对276口新增水位观测井开展动态监测552次,完成编制大纲和实施方案的专家评审,起草修编项目实物工作量定额要求、数据库架构设计方案和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办法等制度文件,形成《西安城市地质环境图集》修编的阶段性成果。(五)全力做好勘测技术服务保障。组织技术人员全力配合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坐标系转换和总规划图编制工作,向市委市政府提供各类领导用图150余幅,向市局各职能部门和分县局提供地形图、影像图、管线图等各类项目用图4000余幅,完成西安地铁车站周边道路街区图、蓝田县政区图、西安城区文化旅游图等400余幅出版地图的技术审核,配合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展73家新申请测绘资质单位的资料查验工作,完成西安市行政区域内883个测量标志点位普查、入库、分类保护工作,摸清了全市测量标志的底数情况,持续开展西安2000坐标系的运维管理和CORS系统的技术服务,持续为各级用户提供法定、权威、不间断、公益性的高精度定位服务保障。二、取得的社会效益(一)成果推广取得新突破。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质量完成国家新型测绘建设西安试点,形成系统性的新型基础测绘标准政策体系和研究成果,《实景三维西安建设关键技术》被评价为国际先进水平并荣获2023年度国家测绘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同时以实际需求为导向,与市大数据局联合编制完成《西安市统一数字空间底座管理办法》,联合陕西省消防总队搭建基于实景三维西安成果的陕西消防数字孪生科室化平台,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服务系统、西安不动产应用服务系统、西安市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管理应用系统的提升优化。试点成果在中国-中亚峰会安保平台建设、阎良区某地耕地保护监测等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二)技术创新开创新局面。针对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对基础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快速更新的需求,积极引进车载多平台激光雷达、架站式激光扫描、实景三维自动处理系统等软硬件设备,不断增强全院的技术储备。同时结合近年来的创新研究成果,先后参编自然资源部、中国测绘学会《基础地理实体数据采集生产技术规程》《工程建设项目多测合一成果规范》《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普查技术规程》等18项技术标准,牵头编制《资源规划测量技术规程》《城市级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等陕西省地方标准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3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全院的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三)对外合作获得新发展。自国家新型基础测绘建设试点开展以来,各项工作得到了国家部委、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关注,自然资源部总规划师、国土测绘司司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先后来院调研指导,省委书记赵一德、时任市长李明远等领导来院实地听取进展汇报,对相关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全院也以推广试点成果为抓手,在市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筹备组建一带一路联盟、西安市测绘学会,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的新型智能测绘联合研究中心也正式揭牌,并先后赴丝路国际总商会、城墙管理委员会、大唐芙蓉园开展实景三维交流合作和业务宣介,与北京、上海、浙江等十余个省市自治区60余家单位开展交流座谈,通过深化对外交流协作带动整体工作全面进步。三、存在问题一是全局性重要事项超前谋划不够。全院坚持创新发展的力度不够,特别是在落实局党委的安排部署时,还存在政策理解不够深刻,工作思路不够宽,与各职能处室配合不到位的现象,主动作为的意识、行动和效能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内部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分院制建设、大院部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管理模式、人员调配、质量控制、优质服务、绩效考核等方面还有很多细节没有落实到位,还需要开展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提升工作。三是作风转变还需要持续强化。全院干部职工在综合素质、政策水平和专业技能上具有多元化的沉淀积累,但部分人员的思想观念、业务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工作不实、状态不佳的现象依然存在。四、下一步计划(一)扎实推进“固本强基”。以主题教育成效引导全院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推动勘测工作高质量发展。院党委将深入推进党组织“分类指导、争先进位”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好谈心谈话、监督检查等工作机制,落实好岗位职责,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和关键环节的监控管理,进一步强化以制度管人、管事、管财、管资产。紧紧围绕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三重一大”集体讨论等制度,进一步排查风险点,制定全院党风廉政建设防控措施,守好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底线。(二)扎实推进“提质增效”。着力提升保障水平和服务效能,创新勘测事业发展的新格局新思路,聚焦数据供给、平台建设、人才支撑、安全保障等重点工作,稳固传统城市测绘市场,开拓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要素保障作用,持续服务市局管理决策和业务模式创新。以实景三维西安为时空基底,建设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以空天地网一体化遥感监测为手段,支撑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和国土空间保护利用的全程监管;以丰富全面的测绘数据为依托,保障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乡规划的准确落地实施;以坚实的人才储备和技术力量为保障,推动“多测合一”体系建设、地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地质灾害预警防护、林木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的高效实施。(三)扎实推进“队伍赋能”。强化中层干部、重点岗位和年轻干部的综合研判,着力解决干部队伍年龄老化、专业技术储备不足、基层经历偏少等实际问题,提升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勘测保障工作要求的能力。持续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落地落实全院各部门职责定位和岗位设置,通过优化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合力配置人才资源,建立后备人才库,有计划地开展轮岗交流,同时进一步健全常态化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机制,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畅通技术和管理两类人才的发展渠道,通过选准、用活、管好干部为全院的发展夯实人才基础。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测绘资质证书:编号:甲测资字61100841有效期至:2028年8月20日编号:乙测资字61506514有效期至:2028年12月17日工程勘察证书:编号:B161012378有效期至:2025年05月19日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授予“全国自然资源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