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管理委员会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统筹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负责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规划建设,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南二环69号院综合办公楼A座1302室 | |
法定代表人 | 林原 | |
开办资金 | 162.2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碑林区人民政府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6.38万元 | 114.45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开展业务活动情况(一)完善工作机制,出台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省市区联动、校院地共建机制。今年2月《陕西省营商环境突破年实施意见》提出“支持推动西安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同月,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一行调研指导创新街区建设工作。3月28日市政府专题会议听取创新街区规划建设情况汇报,街区建设纳入我市建设“双中心”三年行动方案。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碑林区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示范区实施方案》、《关于加快碑林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2023—2025年)》、《碑林区硬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升方案》等政策措施。省科技厅、市科技局共同将创新街区列入重大专项,支持碑林区开展“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示范;省、市知识产权局持续支持碑林“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建设。确定“政府主导、规划引领、社会运作、企业实施”的运作方式,建立“管委会+公司”“街区+环大学创新经济圈”的建设机制。(二)坚持统筹规划,推进五个先行区建设今年1月,区委区政府审议通过创新街区规划方案,《碑林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创新街区纳入核心规划内容。创新街区确定“一轴三区七大创新圈”的空间架构,10.47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提出航空航天、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健康、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数字创意“6+1”产业布局,以及五个先行启动区与特色路段,以科技创新和城市更新“双轮驱动”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创新街区立体联动孵化载体基本成型。(三)聚焦能级提升,做优五大创新创业平台在巩固创新街区原有五大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内容基础上,持续优化“高赋能”创新创业生态,国家级载体和平台达到13个。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方面,西工大科技园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西工大启动空天动力未来产业科技园(国家首批十家之一)建设;9月19日,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时空信息产业基地揭牌,致力打造地理信息数据加工“陕军品牌”和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西安高地”;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收回边家村老办公楼规划建设光子产业创新中心;6家孵化载体获得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A类评定,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荣获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与中科院近物所下属惠州市离子膜材料研究院、瑶光创科(深圳)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共同推进硬科技项目孵化。投融资服务平台方面,省市金融局主要领导调研指导创新街区资本市场综合服务基地建设,获批2家西安市首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设立全省首支概念验证基金,落地陕西青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完善“投资+孵化”体系;拓展“企融金服云”平台功能,开展“沪陕金融直通车”活动。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方面,举办第八届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硬科技专题赛硬科技创新街区专场活动,现场解决19项企业技术需求,签订意向协议金额达1.09亿元,单笔最高签约额3820万元,签约总额和单笔签约额均创造了中国创新挑战赛(西安)硬科技发展专题赛新高;与西工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围绕无人系统、智能建造、智慧健康等方向建设6个概念验证平台;西安测绘研究所启动改组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批首批“西安市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展示交易服务平台方面,建立路演中心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项目,设立数字资产保险创新中心,发布国内数字资产保险首单;“秦之县”陕西数字创意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平台获得“陕西年度十大新锐IP”,完成创新街区三维实景演示设计。环大学产业带管委会成为“科创中国”创新设计联合体理事单位,西安好设计中心推荐项目荣获中国“好设计”1金1银奖项,评选出10件西安“好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方面,管委会作为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提供服务的“多维度知识产权评议医疗机器人”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局服务优秀案例;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商标品牌指导站。设立街区公共服务网点,贴近创业企业和创新团队变“集中式”服务为“网点式”服务,新设市级知识产权维权服务工作站、西安法院诉源治理共享驿站、秦创原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工作站。(四)分级梯度培育,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以“学科+产业”的方式孵化科创企业。围绕创新街区“6+1”产业方向,搭建6家市级以上秦创原“三器”示范平台,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87家,培育新增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企业入选市级上市后备企业名单,9家企业入选省级上市后备企业。中航创世机器人公司、阳易信息公司等科创企业在获取新一轮融资、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难题等方面取得新进展。二是推进工程科技服务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今年2月,西安勘察测绘院承担的国家级新型基础测绘项目“实景三维西安”试点成果通过验收。中铁一局国家级示范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公共服务平台”衍生开发了具有独享知识产权的标准化产品,服务全国项目200余个;依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孵化装配式钢结构研究院公司等土木行业高科技企业;引进中煤(西安)地下空间科技发展公司等专精特新企业。三是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强链补链延链。举办“秦创原·梧桐树科转行动”“西安理工大学校友创新合作高质量发展论坛”“西安高价值专利培育大赛”“望长安人才迎国庆”系列活动碑林分会场等品牌活动20余场,注册成立西安史太白智能制造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史太白为欧洲最大的技术转移机构),西安创新设计中心被市委组织部授牌成为西安市首批“人才交流活动中心”,建成“碑林区招才引智工作站”10个,共认定高端人才35名。四是聚焦“一老一少”推进民生科技成果转化。碑林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顺利通过工信部、民政部和国家卫健委复核验收;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陈旭专门调研创新街区西安一鸣实景教育科技公司。“双足人型机器人”进入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工程训练课堂。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新获批3家省级大学科技园和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孵化载体获得陕西省科技企业孵化载体A类评定,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时空信息产业基地启动揭牌,省级军民融合示范基地荣获年度考核优秀等次;获批2家西安市首批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建设6个概念验证平台,引进“史太白智能制造技术转移中心”;新增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批首批“西安市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设立数字资产保险创新中心,发布国内数字资产保险首单;“秦之县”陕西数字创意与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平台获得“陕西年度十大新锐IP”。创新街区建设引起媒体广泛关注,央视国际在线、哈萨克斯坦媒体代表团专题参访街区,新华社、科技日报、ChinaDaily、《中国科技产业》《陕西新闻联播》等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超过160篇次。省委办公厅《陕西工作交流》(第98期)刊发了《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推动城校企融合发展走深走实》交流文章。5月2日《陕西日报》以《围墙“开”处土生金》为题在头版对创新街区进行报道。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创新街区的规划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处理好与上位规划和驻地单位发展规划的关系,目前驻地高校还普遍没有制定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创新街区低效用地的开发利用、新旧业态的置换缺少有吸引力的政策推进。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国家试点任务,秦创原“一总两带”发展引领和西安建设“双中心”总体目标,以创新街区建设为核心进一步推进我区高水平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一是放大格局持续打造街区形态。聚焦西安“双中心”重点承载区工作目标,推进“西工大—光机所”街区核心示范段建设,筹划建设雁塔路千亿级工程科技产业带,提升西安交大兴庆路科技一条街,策划推进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建设“金花慧谷”支撑载体,环绕西北大学、西安医学院和体育学院,策划实施“智慧健康创新圈”。二是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抢占产业链关键生态位,精准实施科技招商,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大力发展硬科技产业,培育更多市场化新生力量;以勘察设计、工程设计、建筑设计产业为引领,时空信息产业、工程总承包服务产业为支撑,深化与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等机构的合作,通过“两链融合”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数字文博、影视动漫、元宇宙等数字创意新业态。三是发挥优势组织实施高质量项目。推进创新街区与人才街区同步规划实施,深化“三项改革”培育高成长项目,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实现更多“从0到1”的创新突破。提升概念验证平台挖掘高价值项目,围绕陕西省“国家数据知识产权试点”优化数字资产保险创新中心服务体系,搭建创新街区数字底座支撑“数字经济”项目,形成环境吸引人才、人才聚集产业、产业繁荣城市的动力机制。四是优化创新生态提供高赋能服务。持续优化街区营商环境,高效务实地在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媒体宣传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完善“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链条,争取新设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金,建立一流创投生态。大力实施科技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工程,加速形成“大学创新—科技创业—新型产业—产城融合”的创新发展新格局,将创新街区建成全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基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1.绩效情况:无;2.获奖情况:获得国家级荣誉3项(工信部等3部委“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优秀服务案例、国家知识产权局“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商标品牌指导站),获批首批“西安市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实践基地”,西工大科技园获得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3.涉及诉讼情况:无;4.社会投诉情况: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