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西安市长安区政务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加强行政服务,促进社会发展,组织协调和督办全区重大投资项目联审事项,对进入政务大厅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改善全区投资环境,协调受理企业投诉意见,区政务服务中心的日常管理。 | |
住所 | 西安市长安区韦郭路中段新行政中心东二楼政务大厅 | |
法定代表人 | 米宝 | |
开办资金 | 461.48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西安市长安区行政审批服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97.87万元 | 169.7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区行政审批服务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创新“一把手”坐窗口“三个清单”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活动,通过“办不成事”窗口反映的问题梳理出《企业群众反映问题清单》,在《问题清单》的基础上,结合政务服务事项办理过程中办事频率较高、办理不畅等方面的问题形成《“一把手”重点体验事项清单》,最后根据问题解决情况汇总成“三个清单”工作机制,及时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痛点难点,进一步强化窗口办事效率,转变工作作风。全面开通企业开办“一站式+全链条”服务。不断完善办事流程,对企业开办相关流程进行了“链条式”整合,提供工商设立登记、印章刻制、税务登记、银行开户、医保立户、住房公积金开户等企业开办关联事项“一站办结”,大幅节省企业办事时间,切实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线上“智能化”服务功能。创新推出便民神器——智能填表系统,搭载“智能导办”平台,运用情形引导问答方式,精准采集必要信息,自动生成符合要求的个性化申办材料,整个操作流程只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全面实现了申请资料情形区分、表单填写制式规范、指尖政务即享即得。同时,聚焦企业群众“常办、常问、常搜”的业务关键词,依托微信公众号,创新推出政务咨询“检索导办”功能,通过交互式智能问答方式优化咨询检索和结果展示功能,不断提升咨询答复的规范性、精准性和即时性,为办事群众带来更加智能便捷的政务服务体验。创新政务宣传内容形式。有效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选取与企业群众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创新宣传形式,创建政务服务Q&A”、“政务新说唱”“小安教您办”等宣传专题,以更直观的模式为群众展示高频业务的办理流程、所需资料及注意事项,实现了企业群众办事“早知晓、少跑路、一次办”。(2)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窗受理”改革工作提质增效。一是“进一扇门”事项范围持续扩大,提高集中进驻比例,积极协调公安户政、治安、婚姻登记中心、交警等部门陆续进驻大厅,入驻部门增加至37家,可办理事项增至814项,通过集约、优化的改革理念,实现大厅实现大厅“降本提效、扩容升级”。二是综窗受理能力与服务效率持续增强,按照“业务关联、集成办理、并联审批”的思路,不断调整窗口设置,升级改造大厅,优化功能布局,将区域性“小综窗”调整为集约型“大综窗”,推动窗口业务能力提升3倍,群众平均等待时长缩短42%,日均办件量增加约200件。三是“跨域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审前辅导”“办不成事反映”“潮汐窗口”等特色专窗服务效率和水平持续提升,窗口服务更加精准化、主题化、便利化。重点项目审批保障更加完善。一是积极夯实重点项目帮办代办“三步工作法”。按照审前辅导、审中帮办、事后回访的“三步工作法”,对市、区重点项目企业实行“项目管家”全链条、一对一帮代办服务机制,为项目提速点燃“红色引擎”。目前共为65个重点项目(其中市级重点项目39个)提供帮办代办服务,代办事项127项、已办结117项,提供审前指导128次、跟踪回访89次,让审批服务再次跑出“加速度”。二是常态化开设“重点项目绿色通道”专窗,今年以来共已为项目企业开通绿色通道145次,实现了重点项目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为项目节约了时间成本,助力提升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强化代办帮办队伍,为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咨询、引导、帮办、复印等服务,为高龄老人、残障人士、在役军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帮办代办、开通“绿色通道”445次,为不便出门的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21次,获得群众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便民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一是“跨域通办”服务不断扩容升级。跨域通办范围扩展至11个省、31个地区,实现了2550项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异地可办、少跑快办。同时,不断优化提升线下“跨域通办”专窗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咨询收件、资料预审、协调联系、材料代收、证照邮递等精准优质服务,有效满足市场主体异地办事需求。二是拓展“周末不打烊”服务范围。推出90项第二批“周末不打烊”政务服务事项,涵盖了医疗卫生、教育、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的。通过事项“延时办”、“线上办”、“自助办”等方式,切实解决了企业“周内没空办,周末没处办”的难题,群众满意度和好评率100%。三是自助服务专区优化升级。在自助服务区增设和升级综合办税、不动产服务、营业执照打印、银行ATM、驾驶员体检机、自助拍照机等自助服务终端,让群众享受多元化、多渠道智能化办事服务。人员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一是紧抓窗口作风建设,通过组织听取政务服务领域专家级培训,召开作风建设教育培训会,定期开展实战考核,对综窗人员的理论知识、业务能力、服务礼仪、作风建设、应急处理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培训。今年以来,累计开展专家政策培训10次;常态化业务培训45次;讲解员素养培训31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岗位职责模拟演练12次;礼仪培训7次;心理疏导培训3次;基础能力综合提升培训6次,持续打造“业务强、技能高、服务优”的高素质窗口服务团队。二是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我比别人办得好我比别人办的快”、“政务服务首席大讲堂”等主题活动,同时鼓励综窗人员参加西安市组织的国家行政办事员职业技能认定考核,通过考取证书、持证上岗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发窗口人员工作热情。三是实行“厅长负责制”,加大巡厅力度,开展全天候、全覆盖不间断巡厅;设立示范岗、先锋岗,用好评优评先的“正推”作用和失职追责的“倒逼”作用,抓典型、树标杆、强作风,减少投诉率,提升满意度。“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成果显著。一是以高质量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为目标,对照市局“两个清单”,不断推动政务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在充分征求区级部门和街道意见的基础上,将180项可“就近办”事项下沉至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和社区(村)便民服务站办理;二是全面统筹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银行网点、楼宇对接,设立建行长安区国色天香支行政务服务驿站、万科生活广场政务服务驿站等7个“秦务员”政务服务驿站;三是营造高标准示范点。通过“互学互鉴”、实地督导等多种形式挖掘具有特色的便民服务中心(站),打造有深度、有速度、更有温度的长安特色政务服务品牌,长安区郭杜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太乙宫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魏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韦曲街道天府社区便民服务站、郭杜街道书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行长安支行政务服务驿站等6个便民服务中心(站)光荣入选西安市第三批“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示范点。扎实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一是积极在大厅推广“好差评”,宣传引导群众评价,提高评价率。对比各窗口每天评价量及办件量,督促工作人员积极引导企业和群众评价,确保“一事一评”,提高评价效率,企业群众满意率达99.9%。二是针对群众投诉及时整改,共协调回复“12345市民热线”平台工单150余个、其中群众满意及调解工单123个,未评价15个,协调回复市民在人民网、新浪网、政府网站等的留言3个。三是及时召开首席代表联席会议,向进驻单位反馈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畅通前后台沟通,打通群众办事的堵点、难点。(3)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各项大厅管理制度、强化人员管理。继续细化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综窗人员管理,锤炼窗口人员作风纪律,不断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为各项工作开展打好扎实的作风基础。持续优化特色服务。继续推行“绿色通道”、帮办代办、线上预约等优质服务,完善“办不成事”受理窗口、“审前辅导”“一件事一次办”“潮汐窗口”等特色专窗功能设置,为群众办事兜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