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资源型城市转型推进中心(铜川市重大项目推进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及重大项目推进提供服务保障。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研究,政策、措施、建议提出;市级重大项目年度建设计划拟订,问题解决,策划与推介宣传,建设实施情况监测和信息发布;以工代赈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建议提出,协调落实搬迁群众安置和就业等后续保障工作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正阳路9号 | |
法定代表人 | 倪亚林 | |
开办资金 | 161.0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铜川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9.81万元 | 68.79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开展情况(一)转型发展工作质优面宽。一是完成国家发改委来铜调研相关工作,起草的《产业转型聚动能改革创新增活力奋力谱写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在国家发改委网址发布。二是配合国家并组织全市各部门召开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现场会,高质量完成会议交流、项目观摩和宣传等工作。三是对接第三方机构全面开展2022年度资源型城市绩效评估工作并完成评估报告。(二)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一是督促相关区县扎实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和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中期评估,起草市级评估报告。二是指导耀州区做好采煤沉陷区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范围争取,初步通过国家答辩。三是起草的全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汇报已报政府常务会研究。四是成立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五是对全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进行专项督查,确保各类项目有序推进并达到绩效目标。(三)资金争取力度持续加大。一是组织申报2023年度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投资备选项目6个,总投资投资12.86亿元。二是不断加强与省发改委的汇报衔接,完成2024年以工代赈储备项目申报工作。(四)项目调度工作常抓不懈。一是按月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进行调度,完成关于重点地区转型发展专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方向)202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自查情况的报告。二是按照全市稳投资工作专班统一部署,逐周对涉及我单位成员参与领域项目稳增长、开复工、推进入统、投资报送等情况进行督查,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五)综合协调机制逐步完善。一是成立了市发展改革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督帮领导小组,设立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专班,进一步健全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二是印发了2023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要点、常态化督帮工作计划、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夯实了后续扶持各项职责。(六)便民惠民措施逐步优化。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实现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提升”。一是耀州区在解决锦阳新城、五台小区2个800人以上安置点城市集中供热的基础上,配套建成日间照料中心、“秦味”便民餐厅,服务小区老年人休闲娱乐、日常用餐及红白喜事宴会,方便搬迁群众日常生活。二是董家河镇在凤柳村和冯家桥村,积极开展全省首个村民自建试点。取消了招投标环节,节省成本37.5万元,项目收益全部落实到村庄环境改善和群众增收上。(七)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以特色现代农业“链长制”为抓手,发展壮大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及特色产业等“土特产”。宜君县打造了太安镇“康养避暑旅游示范带”,发展田园养生、农耕体验、民宿康养等休闲农业新业态。耀州区建成小丘镇、关庄镇等4个苹果产业特色镇,辐射带动全区8个镇办3万余户农户;庙湾香菇产业特色镇建成香菇基地12个,解决群众就业500余人。印台区金锁关镇发展生态休闲养老和农耕文化体验,带动37户脱贫户入股,每年可分红720元。新区发展苹果、樱桃、长命村食用油加工销售、牛村金银花种植加工等、建成日光温室、羊肚菌、樱桃等大棚41栋,夯实了安置点周边产业基础。(八)扩大就业方式形式多样。通过推送就业岗位、发布招聘信息等方式,精准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目前,全市共有易地扶贫搬迁户劳动力3371户6495人,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目标。(九)深度融合治理成效显著。持续加强搬迁安置点社区治理工作,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强化村(居)务公开工作,引导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居住地基层自治活动,在共治共享中共建美好家园。(十)监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加强。依托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调度系统、全国防止返贫监测系统定期调度和监测分析。向安置点选派工作队和网格员,实行“周统计、月分析、季调度”,通过筛查预警、干部走访、农户主动申报等,准确及时确定监测对象,“三类人群”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及时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十一)以工代赈方式大力推广。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依托项目建设带动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是全面做好省发改委对2023年度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投资2个备选项目实地调研工作,为项目争取到位中央预算内资金1015万元。二是累计争取中省以工代赈项目资金3280万元,实施项目10个,带动就业768人,拟发放劳务报酬1052.6万元,发放劳务报酬占中省资金比例达32%。三是在易地搬迁安置社区组织开展脱贫劳动力技能培训203人,37人培训后实现就业。全市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27家社区工厂,吸纳带动就业663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53人。通过公益岗位安置就业817人。四是通过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项目17个,总投资2431.83万元,参与人数401人,发放劳务报酬442.35万元。同时,宜君县积极拓展赈济模式,辖区内所实施的9个苏陕协作项目均采取了以工代赈方式,使用省级苏陕资金1500万元,预计带动当地群众236人参与务工,拟发放劳务报酬300万元,占省级苏陕资金比例为20%。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2023年以来,我单位在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虽然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但与全市十三五时期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与委党组的各项决策部署和深切期盼相比,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将进一步查漏补缺,加快推进,补齐短板,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做出成绩、务求实效。2024年度工作计划(一)进一步提升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质效。一是紧盯国家针对资源型城市出台的相关系列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与国家和省发改委等部门的沟通汇报,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二是按照中、省有关要求,组织完成2023年度资源型城市评估及社会评价调查工作。三是对我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全面总结,提炼探索可推广的经验和典型亮点,通过各各种渠道及平台广泛宣传。(二)坚持不懈切实抓好项目日常动态管理。一是严格按照中省关于采煤沉陷区和独立工矿区相关支持政策和工作要求,做好2024年重点地区转型发展专项(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促更多项目纳入支持范围。二是动态跟踪在建项目进展,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确保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按期完工并达到绩效目标。三是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研督导,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确保重大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三)责无旁贷深入推进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一是进一步完善采煤沉陷区领导小组工作任务,对全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分类明确治理责任,分区明确治理重点。二是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保障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实施。三是对项目实施情况开展全面督导,梳理存在问题,督促整改落实。(四)凝心聚力全面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一是扎实开展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积极破解搬迁安置点大修基金、市场化物业管理及新增人口住房需求等难题。二是建立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有序推进配套工作,确保安置点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齐全,逐步实现提档升级。三是强化对易地搬迁群众的产业、就业帮扶,不断拓宽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渠道。四是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区治理和社会融入工作,引导搬迁群众在居住地积极参与基层自治和村级事务管理,增强群众主人翁意识,在“乐业”的同时实现“安居”。(五)精准发力高质量完成以工代赈各项工作。一是督促区县加快项目实施,对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开公示等规范管理,争取项目早日建成,发挥应有效益。二是注重发挥以工代赈“工程项目是载体,群众务工是目的”的政策内涵,加大以工代赈资金争取,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督促项目单位及时足额向参与务工的低收入群众发放劳务报酬,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