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铜川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种植业技术,为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提供技术与监测服务,促进农业发展。种植业技术试验示范研究、推广体系管理·土肥水技术推广、资源监测·相关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服务·土肥监理执法 | |
住所 | 铜川市新区咸丰东路农科中心 | |
法定代表人 | 张亚建 | |
开办资金 | 120.7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铜川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50.34万元 | 380.6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3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主要工作:1、开展农技服务活动。一是围绕粮食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春耕春管百日行动,春季对小麦苗情、春播玉米苗情进行月调度,积极掌握苗情状况,并印发了春季粮油作物管理意见。二是在春播春管期间,市县两级农技中心联动,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并印发了《铜川市小麦春季管理意见》,《铜川市粮食作物灾后应对措施》等技术宣传资料8000余份。三是夏收期间,联合区县农技中心积极开展夏粮产量调查,形成夏粮生产形势分析报告。2、建设高质高效技术示范基地。一是围绕“铜麦6号”良种、宽幅沟播、生物质有机营养等技术应用,在耀州区小丘镇乙社村和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建设小麦高质高效绿色集成技术示范基地2个,面积500亩。并组织相关人员对小麦绿色高效示范方开展多点理论测产,对相关田块进行实收测产。其中耀州区小丘镇乙社村理论测产平均亩产、农户实收测产折合亩产分别为502.2公斤和519公斤(含水量13%),印台区陈炉镇双碑村理论测产平均亩产、农户实收测产折合亩产分别为416.6公斤和430.66公斤(含水量13%),受天气影响,今年测产结果低于上年,好于常年。二是围绕“一增三改一防”技术、“5335”技术,吨粮田等技术应用,在宜君县五里镇马塬村建设玉米高质高效绿色集成技术示范基地500亩。在宜君县彭镇湫沟村建设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示范200亩,今年春夏雨水充足,玉米大豆幼苗长势较好。3、推动化肥减量增效。一是制定了《铜川市2023年化肥减量增效工作方案》,并印发了《铜川市2023年主要春播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在铜川农业公众号发布,指导县区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作。二是建设百亩以上耕地质量提升示范点10个,其中宜君县3个、耀州区3个、印台区2个、王益区2个。三是开展作物田间肥效试验。完成2022-2023年度4个冬小麦肥效试验的样品采集、数据检测、整理录入等工作;本年共布置春玉米田间肥效试验6个,已完成全部春玉米试验的种植、测量、取样、送样工作,为更扎实的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有效减少化肥施用。4、开展地膜回收利用。一是组织实施好《铜川市2023年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目前项目方案已印发,目标任务已明确。加厚地膜、反光膜回收工作正在进行,生物降解地膜示范任务已完成8000亩。二是建立健全收集利用处理体系。铜川市全市建成村级回收站51个,回收企业处置4家。三是建立降解膜替代塑料地膜示范区。在印台区建立生物可降解地膜替代塑料地膜示范区8000亩。四是开展残膜机械捡拾回收示范。在宜君县哭泉镇苍坊坪村开展玉米田残膜机械捡拾回收技术示范,展示机械回收残膜400余亩。5、组织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一是完成外来入侵植物补充调查及数据审核汇交工作。对2022年调查不彻底,有遗漏的区域开展了补充调查工作。对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重点设置样地调查,采集了入侵植物的标本。通过普查,基本掌握了铜川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为科学防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维护农业生态安全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6、开展粮油试验研究。一是收获小麦育种穗行圃31项,小麦育种材料提纯试验9个,黑小麦、黄豆小麦大田测试试验20亩。目前各项试验正进入考种阶段。二是联合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开展2022-2023年度寒旱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试验品种共计16种,经过去年冬季低温,目前初步筛选出8个品种耐寒高产性状稳定,目前试验进入室内考种。三是布置了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品比试验,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不同带型试验。四是生物质有机营养液在省级粮食“吨半田”试验示范,先后在渭南市富平县、咸阳市三原县、宝鸡市凤翔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校区试验基地等开展了生物质有机营养液提升麦田土壤质量研究。7、开展食用菌高效种植研究与推广。一是铜川地区羊肚菌与黑皮鸡枞菌轮作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进展顺利,开展羊肚菌高效种植研究8亩,分别种植暖棚羊肚菌6个、冷棚3个,新型食用菌大棚2个。今年羊肚菌种植试验已经完成数据采集,目前轮作的黑皮鸡枞菌正在进行菌株筛选。二是开展食用菌实验,完成7个品种实验,2个不同栽培模式羊肚菌农艺性状数据收集。采集木耳、平菇野生菌样本6株。三是示范推广,依托《羊肚菌设施栽培技术规范》,开展技术推广40余次,羊肚菌示范种植面积约60亩,服务种植户6家,分别是耀州区赵家坡村、耀州区上安村、耀州区演池村、王益区泥古村、印台区水利村和渭南市蒲城县太平村种植基地,平均亩产达到600斤以上,最高亩产突破1000斤,增产增收效果显著。8、组织基层农技员培训。依托基层农技体系建设农技员培训项目,在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组织举办了种植业、养殖业、林果3个专业6个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300名。采用冬季线上理论培训,春季现场实训的形式分段式开展培训,提高了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能干、能讲、能写的“三能型”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增强学员扎根基层,积极投身农技推广事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取得成绩:1、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全市33.14万亩小麦,预计平均亩产219.5公斤,总产7.5万吨,分别较上年增加1.16%和5.56%。全市秋粮种植面积71.17万亩,较去年68.01万亩,增加3.16万亩,增长4.6%,平均亩产383.4公斤,较去年373公斤,增加10.4公斤,增长2.8%;秋粮总产27.29万吨较上年25.4万吨,增加1.89万吨,增长7.44%。2、提升技术保护耕地质量。指导全市做好以春玉米、小麦、油菜等粮油作物为主的作物科学施肥工作,不断优化施肥配方,配合有机肥的应用,减少化肥总用量,据调查统计,全市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94.1万亩,其中小麦30.2万亩,玉米59.7万亩,油菜2.2万亩,豆类2.0万亩,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2%。3、依托项目强化科技创新。依托省级科技创新项目和市级农业高质量创新基地建设项目,开展了高蛋白玉米选育研究,食用菌高效栽培以及特色作物引进试验,申报了碳汇农业先行试验区建设,气雾栽培蔬菜应用示范以及生物质营养液两提两减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完成农业科研机构创新能力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存在问题:1.农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基础条件有待提升。2.项目推进难度大,任务落实受阻。区县相关项目资金整合,导致项目建设内容不能落地实施。整改措施:1.强化技术创新与集成推广。一是全力开展技术服务,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完成1000亩粮食增产措施示范田建设。二是开展绿色生物质高效利用技术工艺、产品品质提升及节本增效研究,食用菌仿野生超高效技术技术研发,远缘染色体杂交育种研究,新优品种引进试验,生防制剂的节本增效研发推广。三是开展以铜麦6为主的渭北小麦优质丰产集成技术推广,以机收籽粒玉米品种为主的玉米轻简化高效栽培集成技术推广,储备小日月作物高效栽培技术。2.夯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一是耕地土壤质量监测评价。做好9个省级土壤环境监测点和18个省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工作,督促区县开展农田氮磷流失以及地膜残留监测。二是技术试验研究。布置肥效试验,有机营养液、生态膜、生防制剂试验示范,开展生物质以及衍生产品品质提升及节本增效研究,完善相关产品应用技术规范。开展有机质提升与土壤固碳之间的相关研究,为农业碳汇提供技术依据。3.开展培训不断提升农技人员素质。以理论知识更新和实践操作为主要内容,推动农技推广APP应用,培训市县乡三级农技员300名。五、2024年工作计划1、创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市。依托省级地膜科学回收项目,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生物降解膜替代传统地膜;回收处置反光膜、地布等污染源,减少农膜在土壤中残留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三新”技术示范。其中“新技术”生物质营养液提升耕地质量技术+新型地膜示范1000亩;新品种地膜核心区无膜化新优品种示范1000亩;“新机具”残膜机械捡拾作业示范5000亩。通过示范带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2、粮食绿色高产高效产能再提升行动。结合绿色高产示范创建工作,在宜君北部山区玉米、旱地铜麦6高产创建示范区。聚焦“1359”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实施农技包联服务行动,围绕“固基、扩种、增密、改土、培优、引新”总体思路,大力推广优质旱地小麦品种种植面积,努力实现小麦宽幅沟播技术全覆盖,优化玉米“5335”增密技术,拓展土壤生态厚植技术,挖掘改良区域传统特色产业,引进示范增收潜力品种,全面提升粮食综合产能。3、耕地质量地力提升行动。依托我所研发的“生物质提升耕地质量技术”,总结近年来我所与相关单位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应用生物质提升耕地质量示范工作经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高标准农田地力提升技术方案,全力助推我市农田质量的全面提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