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渭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秦创原(渭南)创新促进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动科技资源统筹共享服务。科技资源调查,项目管理,科技成果推介、业务培训、信息网站管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日常工作。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相关事务性工作;对接秦创原总窗口,统筹市内外科技资源等工作。 | |
住所 | 渭南高新区3D打印孵化中心大楼六楼 | |
法定代表人 | 段作鹏 | |
开办资金 | 46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补助 | |
举办单位 | 渭南市科学技术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74.59万元 | 248.44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32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2023年9月7日变更了名称、宗旨和业务范围,名称由“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渭南生产力促进中心)”变更为“渭南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渭南生产力促进中心、秦创原(渭南)创新促进中心)”,宗旨和业务范围由“推动科技资源统筹共享服务。科技资源调查,项目管理,科技成果推介、业务培训、信息网站管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日常工作。”变更为“推动科技资源统筹共享服务。科技资源调查,项目管理,科技成果推介、业务培训、信息网站管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日常工作。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相关事务性工作;对接秦创原总窗口,统筹市内外科技资源等工作。”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市科技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开展主要工作情况1.推进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提质增效。精准开展科技招商,有效开展孵化服务,狠抓企业落地投产,修订支持孵化器企业创新发展政策,加快创建国家级孵化器步伐,加强飞地孵化宣传推广。2.融入秦创原(渭南)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完善秦创原渭南网络平台服务功能,积极参与秦创原(渭南)专班工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完成了企业、人才、平台引入梳理工作,加入省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联盟,加快西渭融合创新发展。3.组织开展秦创原渭南科技服务团“四进”活动。加强服务团专家库建设,突出咨询服务作用,做亮做优“双创”服务工作。4.提高3D打印创新应用示范中心服务效能。加强管理团队建设,修缮美化了部分展品和环境,全面核查设备运行情况,主动加强各类考察、游学和科普活动接待工作。5.提升科技宣传效果。编辑出版《科讯之窗》,积极创办“渭科技”微信公众号,改版升级市科技局网站,做好各类科技统计工作。6.推进陕西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相关工作。结合渭南国家园区“十四五”规划,扎实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全面摸清园区年度新增企业家底,合理安排全年各项工作,验收2022年渭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项项目,精心策划2023年园区项目专项,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二、取得的主要效益一年来,中心围绕秦创原(渭南)创新促进中心建设,统筹各类资源,提升平台效能,优化科技服务,不断完善“12456”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体系功能,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1.孵化器全年组织召开企业入驻评审会4期,引进慕斯奈特、海川科技等21家科技型企业入驻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累计对接意向落地企业13家,其中华迪生物等4家企业已签订投资落地协议。2.秦创原(渭南)网络平台全年补充、更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等信息数据50类1200余条。搜集技术合同33份,完成合同金额6800余万元。3.秦创原渭南科技服务团增添了区域规划、电子信息等方面专家10名,专家团成员总量达到60名。组织开展政策辅导等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11场次,服务企业110余家,协助县市区培育科小企业24家,高企12家,培育储备孵化载体2家。4.我市企业共注册报名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企业46家,晋级决赛企业10家,获等次奖3家,优秀奖7家,中心被授予优秀服务单位。在全省科学实验展演大赛中,共组织选送5家单位11个作品报名参赛,其中3个作品获等次奖,1个作品获优秀奖。5.3D打印创新应用示范中心全年累计接待来自广西、湖南等省市各类参观调研团体16批次,并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联合开展研学和科普活动8批次,接待人数1300余人。场馆被列入“陕西省科普场馆名录”,并被市科协认定为“2023-2027年渭南市科普教育基地”。6.中心编印完成《科讯之窗》22期,收集科技创新和秦创原建设相关方面资讯330多篇。“渭科技”微信公众号6月底开通试运营,年底已发布各类信息60余条。在渭南市科技局网站、省科技厅网站、《今日头条》等累计发布各类信息580余条。7.园区新认定入园企业12家,园区企业总数达到67家,扶持核心区和示范区科研项目6个。三、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存在问题:1.市县统筹体系还不完善,服务效能不够高,影响了科技资源统筹体系整体建设进展。2.科技服务效能发挥不充分,服务形式较为单一,总体效果不够明显。改进措施:1.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业人才培训机制,提高各地市科技服务人员管理和业务水平。2.创新服务方式。充分发挥线上服务平台作用,从产业化延伸和产业化经营方面,引导鼓励专业服务团队跨区域服务于高新技术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更为密切的服务对接渠道。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创建高能级省级孵化器。对照高能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标准和要求,加强科技招商和项目投资落地,精细化开展各类科技培训活动,提升孵化成功率和落地率,努力创建高能级省级孵化器。2.做好秦创原(渭南)创新促进中心工作。走进在渭高校及西安高校,加强科研成果对接,全面梳理科研成果清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联合开展线下路演活动。加强与秦创原总窗口、省秦创原促进中心联盟成员单位、域内秦创原工作站的联系,不断健全渭南秦创原科创服务体系,为全省秦创原建设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3.加强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服务工作。开展技术合同申请登记,做好2023年度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评估工作,重点围绕通信、电力等领域,引导校企紧密合作,完成技术合同申请登记1亿元以上。4.推进园区服务效能。加强重大项目策划及争取工作。认真谋划实施园区科技专项,加快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大荔核心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强合阳牡丹、澄城樱桃、临渭葡萄、蒲城秦川牛、大荔冬枣示范区产业链建设,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5.做好秦创原渭南科技服务团工作。继续开展秦创原渭南科技服务团“四进”活动,广泛征集园区及企业需求,对接各类技术专家和园区企业,持续提升“四进”活动精准度,全年完成“四进”活动8次,编印完成《科讯之窗》24期。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