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汉滨区> 汉滨区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

汉滨区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

发布时间: 2024-04-23 11:50
单位名称 汉滨区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实施小学、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发展。小学、初中学历教育。
住所 汉滨区五里镇龙头村
法定代表人 郭建华
开办资金 1684.24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汉滨区教育体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684.24万元 1836.57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2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于2023年4月按规定申请变更登记了开办资金。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汉滨区教育体育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党支部围绕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党建促中心工作。积极组织政治业务学习,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做好“双向培养”,提升教师素养。抓实抓细党建常规工作,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认真开展“清廉学校”创建工作。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督评估,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提升教学水平。(三)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文体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四)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坚持以“生命至上,确保师生健康安全”为工作目标,落实“预防为主,齐抓共管”工作机制。以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交通安全示范教育、留守儿童管护和心理健康教育、安全预警信息管理四项工作为重点,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学期树立10名“立德树人争先锋”先进标杆,以学习榜样带动师德素养提升。开展师德考核评价,实行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六)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和校园基础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学生学习环境,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校牢固树立教育质量的核心地位,2023年我校九年级毕业班全区综合排名第17名,普通高中录取126人,普高上线率达到60%,六年级毕业班成绩位居全镇前列,教育质量始终位居汉滨区农村前列。2023年度我校1位教师被授予“市级教学能手”称号,在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开展的教育教研活动中先后有7人荣获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在2023年,我校1位教师成为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成立了数学学科工作坊,先后有4名学生在市、区组织的竞赛中获奖。2023年汉滨区校园足球联赛中,我校足球队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汉滨区教研室在我校举行大教研协作区第三片区专项教研活动,对我校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和教育教学质量给予高度评价。我校留守儿童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市区政府、人大、政协、慈善协会等部门工作检查中受到好评。学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2023年10月,汉滨区教育体育局在我校召开全区校园安全现场会,安全管理工作受到好评,并在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管的“陕西教育新闻网”被宣传推广。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1.部分学科缺乏骨干教师,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接受程度不同,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引导,增强他们的教学理念更新和创新意识。2.学校基础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我校急需建设配套齐全的各功能部室以及改造小学部厕所。3.工作过程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水平要进一步提升。4.校园文化建设要进一步思考和提升,在挖掘学校文化底蕴的同时,结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凝练校园文化主题,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二)改进措施: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教学观摩、邀请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和培训等方式,提供学习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2.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3.积极争取项目建设,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加大功能部室建设和小学部厕所的建设力度。4.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和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四、下一步工作思路。1.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意识。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的落实力度,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2.持续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落实“预防为主,齐抓共管”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夯实安全责任,筑牢校园安全防线,确保质量和安全“双提升”。3.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师德师风教育的实效性,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4.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家校共育机制。积极开展家校合作,指导家长开展良好的家庭教育,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