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延安市传染病专科医院)

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延安市传染病专科医院)

发布时间: 2024-04-17 16:01
单位名称 延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延安市传染病专科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身体健康提供医疗服务。依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执业许可范围开展业务;医学教学及研究;保健及健康教育;业务培训与指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急救和医疗服务;专业技术培训;医学临床教学、继续教育和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活动。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法定代表人 武剑锋
开办资金 339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0974.73万元 20283.3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75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一、工作开展情况1.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切实保障医疗安全。全年完成气管镜检查、治疗413例,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达到60%以上,耐药筛查率大于95%,普通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大于95%。规范开展丙肝、性病治疗工作,开展丙肝患者的跟踪治疗,随访延安市丙肝抗体阳性人群276人,全年新确诊丙肝患者30例。调整艾滋病防治领导小组成员,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小组,有效保障传染病及卫生应急工作开展。组织开展各类传染病、医疗纠纷、病案书写等业务知识培训50余次,承办全市结核防治技能培训与竞赛活动,选送骨干医护人员外出学习重症理论与实践,全面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治水平和危重病患者救治能力,全年共诊治危重患者46人次,实现“无死亡、无差错、无纠纷”。2.创新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护理水平稳步提升。一是全市首创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首次为88岁的高龄老人上门提供护理服务,9个上门护理项目满足术后康复患者和失能老人等特殊人群护理服务刚性需求,患者满意度高。二是规范护理培训与继续教育,全年理论考试23次、培训学习51场,授课汇报198人次,院级应急演练12次,护理质控管理持续完善。选派38名护士长、护理骨干前往省市三甲医院短期进修学习,2名护理骨干取得专科护士证书。三是修订完善20项护理新质控评价标准,开通国家护理质量数据平台和陕西省级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加强关键环节质量控制。四是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能力及满意度,开展电话、微信随诊随访护理,全年住院患者满意度为96.4%。五是举办5.12护士节系列活动,荣获2022年陕西省、延安市优质护理服务先进集体。3.院感防控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一是调整医院感染管理委员和感控小组成员,制定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表,夯实各科室职能。二是落实全员培训,加强督导检查,全年开展全院职工培训15次、临床医技及门诊督导检查49次、新入职人员培训20人次,组织开展放射辐射人员学习、培训及考核,全院培训考核合格率为100%。三是开展医院感染综合性监测、现患率调查、手卫生监测等6项目标性监测,发现问题随时反馈及整改,保障医疗环境安全。全年共有5例针刺伤职业暴露,均按正常流程处置,无感染事件。四是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落实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开展医疗废物的收集、病区及公共区域的消杀和各种防护用品的消毒处理。4.探索发展高新区医院。市政府批示同意将高新区公租房小区3006平方米的门面房整体交由医院使用。医院探索发展综合门诊部为高新区医院,配齐设备设施,完善制度流程,制定惠民政策,提高诊疗水平。长期外聘延安大学附属医院10余名专家定期坐诊,实行无假日门诊和“1元诊查费”惠民服务,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更好地服务周围群众。同时完善体检软件系统,优化流程,推出定制项目健康查体服务和健康证免费办理业务,满足辖区群众健康需求。二、社会经济效益(一)科研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结核病科研创新团队获批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结题3项、新立项3项。16人加入省市医学会副主委、常委,7名同志入库第三批延安市科技人才智库,2名同志获评首批“延安市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同志入选“延安青年科技奖”。医院完善全科医学基层实践基地设施,组织全科医学研究生送医下乡,开展基层实践活动。(二)“白求恩医疗服务队”作用全面发挥。结合医院特点和专业优势,医院“白求恩医疗服务队”在“科技活动周”“世界肝炎日”“艾滋病日”等主题卫生日开展系列活动。配合宝塔区疾控开展重点人群传染病筛查,联合市疾控对13个县区疾控工作人员开展丙肝、艾滋防治知识培训,累计在凤凰广场、姚店、李渠等地开展“义诊巡诊、免费体检、健康教育、政策宣讲”为主要内容的“四送”活动、帮学带教、保障医疗服务等活动10余次,服务群众2000余名,发放宣传册3000余份,既增强了医院区域辐射和技术引领,又提高了医院影响力。(三)信息化升级,保障医疗服务。完成全院HIS系统、LIS系统及PACS系统的升级替换,实现集团总医院与传染病分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协同统一。完成全院互联网及内网线路的升级改造,更换云桌面终端,实现万兆到交换、千兆到桌面,有效提升医院内外网速率。及时与各运营维保公司签订服务合同,完成收费标准二级到三级的转换,有效保障医疗服务工作。(四)学科建设扎实推进,新业务新技术快速发展。成立中医与康复科,配置经颅磁刺激治疗仪,首选颈椎病、腰腿痛两个优势病种,推进针推中心建设。开设睡眠呼吸门诊,配置便携式无创呼吸机并实施睡眠过筛试验。探索开展门诊麻醉业务,成功保障首例无痛内镜下胃结石碎石术和首例局麻下腰大池引流术。推动生物样本库建设,加入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合作单位,已收集样本300余份。加强重症监护基础工作,提升各种重症感染、肝衰竭等的救治工作。积极开展肝活检业务,内镜检查系列麻醉操作,提高肝病的病理诊断率。检验科成功获批2022年度全市临床重点学科,纳入全省第二批医学检验互认范围的医疗机构;影像科全年完成39人次的胸部CT增强扫描等先进影像扫描技术,同时拓展业务保障辖区基层医疗机构影像检查。医院纳入国家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平台哨点单位,超声科开展的右心声学造影、超声引导下肝穿刺活检等新业务,弥补了多项技术空缺。(五)医保付费细化,稳步提升慢性病患者服务水平。医院及时调整执行三级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及医保支付政策。批准纳入2023年度门诊特殊药品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后,完善了患者部分诊疗项目的检查及诊疗方案,有效解决了耐药结核病、艾滋病等患者病程长、病情复杂、合并症多的用药需求。全年门诊慢特病刷卡1262人次,总费用51.91万元,基金支付44.33万元。实现了陕西全民健康保一站式结算,逐步开展按病种模拟付费,同时申请开通医保移动支付功能,降低患者支付压力,提升医保服务体验感。三、存在问题(一)编制不足,人才引进困难,骨干流失严重。医院现有职工175名,仅有70个编制,目前仍有高层次紧缺型人才仍未解决编制问题。因编制不足,造成医疗人员短缺且引进困难、聘用人员考编希望渺茫,近三年有22名护理本科骨干、6名检验骨干辞职或有流失外院。职工长期在传染病高标准的防护要求下奋战,身心疲惫、军心不稳,更难以保障新大楼人才储备。(二)编制不足,职称晋升受限。我院各科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同时由于编制不足,高级职称数量有限,造成职称晋升受限,严重制约医院的发展。(三)运行资金缺口较大。我院作为全市传染病防控的消防员,具有“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特殊性。传染病专科医院防护成本支出高,人力资源消耗大,百元医疗收入的医疗支出(不含药品)268.67元,即收入越多亏的越多,目前医院已累计负债2000余万元。市财政每年仅按照编制数划拨基本运行经费50万元,其他专款仅够专项使用,难以为维持正常运行。四、整改措施1.加快改扩建工程进度,确保2024年能够正常使用,;加快推动第二门诊部投入使用;3.及时调整诊疗科目,争取第三季度实现全市丙肝患者集中收治,年内完成性病门诊规范化建设;4.改造现有网络环境,更换信息系统,达到与总院和方舱医院高效的网络信息协同;5.推动传染病医院综合验收。加快完成医院环保、消防及综合验收;6.加强与县级传染病防治机构协作,培训指导各县级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提升,协同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7.推动医务人员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薪酬待遇,助推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五、下一步打算(一)在市卫健委和集团总医院领导下,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医院制度,全面推动医院改扩建项目交付使用。(二)以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项目为动力,将2024年确定为“高质量发展年”,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继续创建重点专科/学科,规范艾滋病母婴阻断、性病的规范诊治工作,建立市级标本库,全面推进业务上台阶。(三)通过“引进”及“培养”两种方式引进高层次、紧缺、实用型人才;创造条件做好其他传染病收治工作,逐步扩大业务范围,提升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四)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各类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管理。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2023年6月14日至2028年6月14日;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有效期自2021年8月15日至2026年8月14日。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