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环境研究,改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物、土壤污染防治及生态、城市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中、省环保部门和市政府下达的环保科研、环境规划、环境问题对策研究等科研任务;企事业单位清洁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新技术开发推广。 | |
住所 | 延安市宝塔区百米大道朝阳路24号 | |
法定代表人 | 张生宏 | |
开办资金 | 287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生态环境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6万元 | 7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公益 | 从业人数 1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今年以来,在市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所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和年度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强化工作措施,较好的完成了年度各项工作任务。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工作能力。一是积极组织学习活动。举办业务知识大讲堂10次,让全体干部职工讲体会、谈感受,在学中思、在讲中悟、在议中行。联合市委组织部、市科协举办了“圣地大讲堂”,江桂斌院士作了专题讲座。二是积极举办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延安大学石油环境学院师生40余人来我单位参加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16家产废企业代表走进市生态环境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三是积极与兄弟单位交流经验。西咸新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宝鸡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和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鄂尔托克前旗分局等4个单位先后来我中心就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进行观摩交流;我单位先后赴西安、渭南、汉中以及甘肃庆阳等地开展环境科学研究及信息化工作交流学习,进一步拓宽了工作思路。环境科学研究及评估工作开展情况:一是服务项目落地建设。开展“三线一单”成果比对分析,为规划和项目落地建设提供参考。截至目前,共出具160余个项目和2个规划的比对结果,比对出优先管控单元约330个,重点管控单元约280个,一般管控单元约220个。完成《新建铁路延安至榆林至鄂乐多斯线通过延川县文安驿川河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行性论证及环境保护方案》的评审,推动项目环评尽快获批,助推重大项目建设。二是严格开展技术评估工作。完成《黄陵县工业经济产业园总体规划(2022-2035)环境影响报告书》规划环评文件技术审查,指导园区强化环境管理,促进工业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邀请省市权威专家召开洛川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咨询会,就存在政策障碍和技术难点进行了深入讨论研究,帮助园区在解决当前工作面临困难的同时落实好环评制度,助推园区绿色高质量发展。该规划环评通过审查小组审查。完成33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技术评审工作,为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保障。三是稳步推进科学家协作中心工作。在市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努力协调,和中科院院士江桂斌团队开展“延安市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特征迁移转化及风险评估项目”研究合作。赴北京同中科院院士江桂斌及其研究团队就“延安市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特征迁移转化及风险评估”项目合作实施进行深入讨论,确定了项目方案。4月,延安市地表水-地下水特征污染物迁移转化研究项目启动会在延安顺利举行。本项目启动以来,在平水期采集了地表水样品63个,地下水样品37个,自来水样品2个,土壤样品206个,分析了石油烃、氟化物、多环芳烃、重金属和其他有机污染物等指标。2023年9月,江桂斌院士团队来延对第一次采样分析结果进行了汇报,得出了初步结论,找到了区域地下水环境问题研究方向,并对吴起区域制定了监测方案,开展第二阶段调研取样工作。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一是保障信息化网络安全。按照市委网信办通知要求,组织信息化运维单位及时开展ChatGPT产品处置及风险隐患排查、内网使用公网IP地址引发数据外泄风险排查、公共数字广播系统网络安全风险排查等工作,并及时上报排查结果;组织专网风险排查2次,对专网设备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软件进行排查及修复,落实外网、网站和应用软件“三层管理”;加强网络安全学习及宣传,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举办网络安全专题培训3次,进一步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制定《网络安全制度》,严格用户管理,建立网络巡检常态化机制,确保监测数据和专网安全;对门户网站、信息化平台开展了等级保护测评,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保护水平和能力。二完善信息化平台建设。硬件设备稳定运行。硬件设备稳定运行。今年以来,信息化前端感知设备稳定运行,数据获取率均达97%以上。8大类170余台(套)信息化设备先后收集产生环境质量数据649663条,利用手机短信、生态延安APP等预警预报29115次,激光雷达走航车巡查15次,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车路检16次,固定尾气遥感监测车辆6149526辆,已联网固废摄像头831个,已安装GPS定位运输车2283辆。系统平台不断优化。统计梳理涉及系统优化、硬件维护等问题,并全部进行优化改进,2023年累计接收并处理系统需求单34份,涉及内容54条;巡检发现问题441个,已解决383个,正在优化处理58个;市局局属单位及用户提出问题95个,已解决68个,其余27个正在优化处理中。二、社会经济效益,(一)生态环境信息化工作效益突显。生态环境信息化项目的建成在政治、经济、社会效益方面初显成效。首先是项目的建成是贯彻落实关于网络强国战略实现了数据的深度融合,形成了生态环境“大数据”,更加充分摸清了延安市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底数,为政府出台环境政策、强化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切实提升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更好地守护“圣地蓝”这张城市名片提供了坚强保障。其次是提高了我市环境监测现代化管理水平,有效降低了人力、物力等生态环境行政成本;环境质量指标从人工到现在的精密仪器监测。最后是项目的建成将助力全市大气污染治理,“圣地蓝”名片将更加靓丽,助力水污染防治攻坚,“革命母亲河”将更加清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将不断攀升,同时提高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让“数据跑”代替“人工跑”,进一步夯实生态文明基础,汇聚了全民共建“美丽圣地”的磅礴力量。(二)科学家协作中心工作深入推进。确定了“延安市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特征、迁移转化及风险评估”的科研课题。为延安未来水环境治理提供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做好铺垫。(三)评估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完成市局委托组织规划环评技术审查会工作。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数据智慧化分析程度较低。利用预警信息和监测数据进行智慧化分析、研判、溯源还不够。二是环境科学研究所业务开展较少。对环科所业务的拓展、延伸范围不够,对机关在技术支撑上能力还不够。在中省资金争取上,还不够主动。三是信息化平台应用程度不够。不能达到全员、全过程使用,部分设计功能与实际使用成效上仍有差距,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四是信息化平台系统优化程度不够。今年以来,提出大量整改需求,运维单位按照要求逐步进行整改优化,但在使用过程中,系统优化不够问题仍然存在,OA办公系统优化仍需加强。四、整改措施及下一步计划,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外聘、招录等多种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解决专业技术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要充分挖掘现有人才资源,经常性开展环境科研、信息化业务骨干培训,提升整体业务能力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充实专业队伍技术力量,切实提高队伍的科研能力和信息化实战能力。与发展迅速的地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不断交流学习,了解先进信息化技术等,互相借鉴成功经验,形成“请进来、走出去”的新格局。二是提升调查研究和评估能力。积极对接科学家协作中心。深入推进“延安市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特征迁移转化及风险评估项目”进度,并推动研究成果实践指导应用。切实开展好技术服务工作。继续做好“三线一单”技术应用比对,为园区规划、建设项目选址、选线提供参考意见。严把规划环评技术审查关,落实好项目环评事前参与机制要求,客观、科学地提出意见建议。发挥好土壤污染调查报告评审作用,为建设用地的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保障。拓展业务范围。根据我市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主要难题,结合中省环保资金申报指南,主动与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接,做好项目谋划包装工作。争取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探索与专业技术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整体业务能力水平大提升。三是推进信息化平台深度应用。持续深化系统应用。进一步加强对现有系统的使用,提升信息化平台使用率,重点应用于数据分析、预警排查、非现场执法等领域,提升环境形势分析、预警预报及污染溯源能力。加强网络安全保障。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大网络安全宣传教育,落实经费保障,组织开展攻防演练,加强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技术防范,断提升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继续严格运维管理。完善运维管理机制,加强系统运维监督管理,强化运维工作的规范性、责任性。加大对自动监测设备的现场检查,保障监测数据传输正常、稳定、真实和准确,严守环境自动监测数据质量“生命线”,为我市环境质量提升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