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社会救助管理处(延安市救助家庭核对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拟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急难救助实施办法;社会救助资金分配和监管;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统计分析;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维护和信息查询;开展社会力量救助。 | |
住所 | 延安市新区政府综合楼458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军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0.98万元 | 15.1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社会救助管理处(延安市救助家庭核对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市民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省民政厅救助处的具体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一是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基本生活”内涵,扩大社会救助政策可及性。以市政府办文件出台《延安市关于加强城乡低收入家庭社会救助工作的13条措施》(延政办发【2023】22号),适度扩大城乡低收入家庭救助保障范围,将城乡低保边缘家庭的残疾人两项补贴、采暖补贴、用电补贴、价格临时补贴等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城乡低收入家庭社会救助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规程,临时救助制度不断落地落细落实。联合市财政局印发《延安市临时救助工作规程》(延市民发【2023】10号),进一步规范完善急难型、支出型救助政策,加大对非户籍人口的临时救助,全面推行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全面实施“先行救助”政策,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积极引导慈善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充分发挥慈善组织在“救急难”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进一步加强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联合市财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委农工办等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延市民发【2023】21号),规范完善低保准入条件,适度扩大“单人保”施保范围,进一步压缩救助审核确认时限。(二)强化基本生活保障一是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联合市财政局下发《关于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通知》(延市民发【2023】9号),从2023年1月1日起,将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5400元/人年提高至6000元/人年,城市低保标准由610元/人月提高至680元/人月,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更实保障。二是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低保标准提高后,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低保标准的1.3倍同步进行提高。5月1日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10%(全自理)、15%(半护理)、25%(全护理)同步进行了提高,特困人员生活照料水平持续改善。三是为困难群众发放取暖补助。时刻将困难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为确保困难群众安全温暖过冬,按照城市低保1200元/户、城市特困1200元/人,农村低保500元/户、农村特困500元/人的标准,为全市5.67万户城乡低保家庭、4615名城乡特困人员、8725户城乡低保边缘家庭发放冬季取暖补助4426.74万元,困难群众取暖压力有效缓解。截止12月底,全市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4847万户8.9253万人,累计支出资金52362.9628 万元;保障城市低保对象1.2471万户2.3472万人,累计支出资金15720.395万元;保障农村特困人员4248户4413人,累计支出资金4819.413万元;保障城市特困人员382户383人,累计支出资金560.6634万元;累计临时救助42671人次,累计支出资金4987.89万元。(三)巩固兜底保障成果一是强化两项政策衔接。联合市乡村振兴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防返贫监测有效衔接工作的通知》(延市民函【2023】129号),进一步明确对象衔接、政策衔接、标准衔接、工作衔接有关问题,持续保持过渡期内低保等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做好常态化监测帮扶。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低收入人口进行动态监测,根据预警提醒及平台发布的核查任务,及时进行查访核实,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帮扶范围,确保凡困必帮、有难必救。三是整改评估反馈问题。制定《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发现问题整改工作方案》(延市民发【2023】24号),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常态化督帮工作专班,全面摸排困难群众情况,全面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切实兜牢兜好困难基本生活底线。截至12月底,全市脱贫户纳入低保等兜底保障范围5.6151万人,保障率37.01%;“三类人员”纳入兜底保障范围5082人,保障率67.19%。(四)深化救助综合治理1.改进改善救助服务。一是开展兜底暖心行动,制定印发《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实施方案》(延市民函【2023】91号),走访摸排困难群众11072户25847人,发现并解决问题56个,处理重信访积案1件,协助困难群众提出救助申请186人次,消除监测预警风险379人次,将求助信息推送给相关部门67人次,发放社会救助宣传资料16601份。推动被动救助向主动服务转变。二是开展照料护理整治,联合市司法局下发《关于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延市民发【2023】41号),联手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和照料服务情况进行大起底、大排查。共走访排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1700余人,居住环境较差助特困对象打扫卫生45余次,照料服务人服务能力弱更换照料护理人15人次,特困供养人员自理能力不符已重新评估16人次。有效杜绝和纠治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漠视侵害特困人员人身利益问题。三是推广“融救助”工作机制,下发《关于在全市推广建立“融救助”工作机制的通知》(延市民发【2023】28号),召开市级联席会议,与有关部门单位协同发力,指导各县(市、区)学习借鉴宜川县“融救助”经验做法,用基层党组织融合社会救助力量,把具有救助职能的部门、单位和乡镇街道的救助资金、救助项目、救助政策统一融合,建立“融救助中心”,实行一窗受理,多部门联动,一次办结,有效推动分层分类便民施救。2.精准精确救助对象。一是开展数据质量治理,对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中9类22项12882条不完善不准确异常信息,逐条进行核查、修正、完善,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二是强化信息核查比对,坚持“逢救必核”,线上核对、线下核查相结合,完成系统核对2394批次41489人次,检出存款异常信息9604条,工商投资异常信息388条,工商登记异常信息246条,检出五证财务负责人异常信息80条,有效确保动态管理下的精准救助。三是加强动态监测帮扶,充分发挥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功能作用,通过线上监测预警、线下排查核实,先后完成21批次1.45万人次核查,有效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3.严督严查资金使用。一是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制定印发《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审计发现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工作方案》(延市民函〔2023〕52号),对2022年省市专项治理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自查发现15个社会救助领域问题,逐一认真核查整改落实情况,共追缴资金1.564万元。二是开展资金专项检查,联合市财政局下发《关于联合开展民政领域兜底保障类重点资金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延市民函【2023】45号),对2022年度低保、特困、临时救助等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有效确保社会救助资金专款专用。三是开展驻厅审计反馈问题核查,对省审计厅驻厅审计组反馈2018-2022年13类83871条疑似违规领取社会救助补贴信息,逐条进行核查,逐项进行答复,有力促进各项救助资金的精确使用。二、存在问题一是购买服务工作推进艰难,尽管各级政府已将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受经济影响,财力所限,实际配套并用于开展购买服务所需资金非常有限,致使大部分县区难以有效推进此项工作。二是扩围增效效果不明显,今年虽然我市提高救助保障标准,放宽救助保障条件,但从统计数据来看,个别县区低保保障人数、临时救助人次等,与去年同期数据相比,不增反降,未达到预期效果。三、下一步工作一是强化基本民生保障。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保持现有社会救助政策举措总体稳定,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做好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工作,确保符合条件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应保尽保、应兜尽兜。二是推进分层分类救助。做好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保障工作,健全认定办法,优化认定程序,推进数据库建设,按照困难程度、类型和急难需求,分层分类落实救助帮扶措施。做好各项救助政策相互衔接工作,统筹各项救助资源,增强救助合力。三是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为保障对象提供生活类服务救助、照护类服务救助、支持类服务救助、资源链接类服务救助等,不断满足困难群体个性化、多样化救助需求。四是持续深化综合治理。强化资金监管,严查吃拿卡要、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问题,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加强数字监督,围绕违规救助、重复享受、不按规定退出等问题,加强与有关部门开展数据比对,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精准落实社会救助有关政策。五是总结推广宜川经验。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在宜川县召开全市“融救助”机制创新工作推进现场会,总结推广宜川县“融救助”机制创新经验。积极争取中省关注支持,把“宜川经验”进一步细化深化为可学可用可推广的“延安经验”。六是持续提升透明度公信力。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公示力度,全面全方位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透明度。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宣讲力度,促进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救助工作了解、理解、支持和监督,不断增强社会救助公信力。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