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

延安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17 15:46
单位名称 延安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承担水旱灾害应急救援、预警、抢险、指挥相关服务保障等工作;负责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编制、预警预报、信息传输等工作;负责防汛抗旱应急物资的储备、管理和调运等工作,配合做好防汛抗旱应急抢险的技术支撑工作;协助市应急管理局做好水旱灾害损失调查工作。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为民服务中心1号楼1楼147室
法定代表人 王耀
开办资金 5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应急管理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0万元 7.96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2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我中心全面落实中省市防汛抗旱会议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锚定“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扎实准备、科学防控、有效应对,圆满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实现了全市安全度汛。一、雨情、水情、灾情2023年以来,我市降水偏多、气温正常略偏高,呈现旱涝急转、南涝北旱气候特点,大风沙尘、低温冻害、局部暴雨等灾害性强对流天气多发,降水局地性、极端性强。一是降水南多北少特征明显。全市平均降水量540.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4.9%,最大降水量黄陵达到772.1毫米。7月27-28日黄陵、洛川日降水量突破该站日降水历史极值,黄陵日降水量(210.0毫米)为延安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值。8月4日17时吴起薛岔村出现1小时84.8毫米的短时暴雨。二是主要河流汛情平稳。全市中小河流未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库坝等水工程运行正常。三是洪涝灾害总体较轻。根据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统计,汛期降雨造成宝塔、安塞、子长、延川、吴起、甘泉、富县、洛川、宜川、黄陵、黄龙等11县(市、区)61911人受灾,农作物受灾7904.08公顷,绝收683.08公顷,一般损坏农房18户48间,直接经济损失9583.53万元,其中:农林牧渔业损失8330.23万元,基础设施损失1174.9万元,房屋及居民家庭财产损失78.4万元,未发生因灾造成人员伤亡,全市汛情平稳。二、主要工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夯实防汛责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减灾工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防汛救灾专题会、调度会,安排部署防汛重点工作。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蒿慧杰多次作出批示,8月7日实地调研指导延安城区防汛工作。严汉平市长多次主持召开防汛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防汛抗旱工作。市防指出台了《2023年度防汛抗旱工作要点》、《开展防汛安全大检查的通知》、《防汛抗旱预案修编工作的通知》、《延安市防汛会商办法》、《延安市建立健全防洪减灾上下游、左右岸信息共享和联防机制实施方案》等文件,修订完善防汛、抗旱、镇村、河道、水库等预案856个。市县全面落实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要求,推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应急联动、信息共享、组织协调等工作机制,健全日常防范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责任体系。实行党委政府领导分片联系县区、乡镇防汛抗旱工作制度,逐层级、逐部门、逐工程落实城镇、河道、库坝等重点区域责任人130多名。二是强化备汛工作,做足应急保障。按照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原则,全市累计储备各类防汛物资和抢险机械价值2842.5万元,基层乡镇及村组配备卫星电话211部,组建群众性抢险队伍156支8962人,专业性抢险队伍116支5645人。组织开展延安城区防洪抢险桌面推演,市县共举办库坝防洪、内涝转移、山洪避险等各种应急抢险演练251次,参演人数11054人,培训247次10189人,全面提升干部群众应急抢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突出防御重点,加强隐患排查。4月份印发了《关于开展汛前防汛安全大检查的通知》,抽调应急、水务、交运、住建、自然资源等部门组成13个工作组下沉督导,聚焦河道库坝、危窑危房、公路桥梁、滑坡滑塌、内涝积水等重点领域进行3轮次隐患大排查,督促整改问题130个。库坝管理方面,分别落实水库、淤地坝防汛“三个责任人”126名、2544名,排查整改问题隐患114个。地质灾害防范方面,开展隐患排查823次,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18期,735个在册隐患点和304风险区未发现明显变形迹象。城区排涝方面,排查检查22次,发现问题隐患16处,全部整改到位。四是科学会商研判,及时预测预报。5月26日启动了全市24小时防汛值班,建立以气象预警信息为先导的部门联合会商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每逢降雨必进行会商研判,加密气象灾害、流域洪水、城市内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根据实际情况印发《通知》《紧急通知》《预警函》《提醒函》,强化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做到有“叫”必“应”。累计进行会商研判13次,印发紧急通知18次,向重点县区派出工作组39组,提出针对性指导意见54条,开展气象“叫应服务”129次,实地核查指导69次;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700余期,气象专报607期、防汛快报38期,受众约100万人次。五是及时转移撤离,加强救灾救援。始终把人员转移撤离作为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达到预警阈值时紧急转移、发生险情异动时紧急转移、险情不能准确研判时紧急转移”的原则,刚性落实“人盯人防抢撤”机制,突出抓好“转移谁、谁组织、何时转、转到哪、怎么管”等关键环节,做到了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坚决守住群众生命安全底线。7月27日,市防指启动了市级防汛Ⅳ级应急响应,富县、黄陵、洛川、子长等县分别启动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4次、防汛Ⅲ级应急响应1次和山洪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1次,全市累计预防性提前转移群众3917户9100人。同时严格按照《陕西省防灾减灾避险转移人员安全返回工作指引的通知》要求,高度关注地质灾害滞后性,降雨结束后,留足观察期,待自然资源、属地乡镇(街办)对群众居住的房前屋后、山形地貌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安全后进行返迁,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三、存在问题今年汛期,全市短时暴雨、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落实,突出隐患排查整改,提前转移撤离群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现了全市安全度汛。但在此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是麻痹侥幸思想突出。我市多年未发生较大洪水,部分干部群众防汛避险意识淡薄,防大汛的警惕性不高,防洪安全意识不强。二是气象预报、预警精度不高。降雨过程时段间、分落区、分强度精准预报能力不足,智能预警技术的精准性和提前量还需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精细化、精准靶向发布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和弱项。三是防汛基础设施薄弱。全市缺少控制性骨干防洪工程,延安城区、吴起、延长、安塞部分河段防洪标准不足30年一遇;8座水库存在病险,淤地坝量大面广,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准低、质量差,先天不足,后天失修,643座骨干坝和1839座中型淤地坝存在不同程度损坏和病险,缺乏监测预警和通信设施,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存在较大隐患。抗旱基础设施薄弱,墒情、旱情测报系统尚未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抗旱工作需求。四是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压力大。全市有1公里以上沟道2万余条,支毛冲沟极为发育,汇流条件复杂,局部暴雨历时短、强度大,山洪突发性强,来势猛,防御压力较大。我市湿陷性黄土结构土质松散,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全市现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735处,排查、认定高陡边坡风险点305处,监测预警和治理难度大。五是重点城镇排水防涝能力较弱。延安城区现有32条沟道、51条巷道、152处地下场所,易涝点及风险点共16处,其中易涝点7处、风险点9处。居民乱扔乱倒乱排现象严重,挤占沟道现象长期存在,影响了沟道的正常行洪,管理难度大,沟道建设改造投入资金不足,管护人员短缺。四、下一步工作措施一是认真做好冬春抗旱减灾。结合干旱实际提前做好人、财、物等方面抗旱应急准备,切实加强水库蓄水、用水管理,提前做好抗旱应急供水方案,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统筹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全力减轻旱情影响。二是全力抓好黄河防凌。强化延川、延长、宜川等沿黄三县的冬季防凌工作,加强凌情监测预报,认真制定落实防凌预案,加强巡查值守,备足防凌物资,密切监视凌情变化发展,适时启动应急预案,落实防御应对措施,确保壶口景区和沿河两岸防护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三是扎实做好总结复盘和明年汛前准备。针对今年汛期强降雨防御应对和人员防御性撤离工作,进行复盘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检视问题不足,补齐短板弱项,提升防汛抗旱工作整体水平。提前开展汛前准备工作,重点抓好组织动员、隐患排查整改、物资器械补充、队伍培训演练、预案修编宣传等工作,保证组织、预案、检查、物资、队伍“五到位”,为明年防汛抗旱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四是强化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充分利用非汛期时间,加强对防汛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切实提高防汛抗旱工作人员业务能力。联合应急、水务、自然资源、城管、融媒体等防指有关成员单位,通过新闻客户端、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等多种方式,强化防汛减灾知识宣传,推进防汛减灾知识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提高全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灾害应对能力。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