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管理人才市场,促进社会发展。接受委托,进行人事代理;“五大”生推荐录用;人才市场管理及人事仲裁等。 | |
住所 | 延安市新区为民服务中心7号楼 | |
法定代表人 | 苏醒 | |
开办资金 | 7.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61万元 | 5.18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本年度,在延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一)聚焦一个“稳”字,落实政策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盘。今年以来,按照全省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19条措施、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6条措施等要求,我们积极谋划,精心安排,组织了一系列促就业活动。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3月份,抢抓高校毕业生离校就业黄金期,我们提前谋划,抓早动快,以“七进校园”为抓手,主动走进延安大学、延安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职业培训、技能评价、职业指导、岗位招聘、创业服务、困难帮扶等七项服务,全方位、多层次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向前延伸。主动深入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警官学院、西安工业大学等高校宣讲政策、征集见习和就业意向等,精准向延安籍高校毕业生提供服务。认真开展以“就业扬帆·政策护航”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系列活动,活动期间梳理发放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清单7000余份,印制了5万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宣传册》和《就业见习政策宣传单》通过各类招聘活动进行发放。发布《致延安市2023届高校毕业生的公开信》,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提醒虚假招聘陷阱,增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信心。充分搭建供需双方平台,持续实施公共招聘。组织开展“百日千万网络招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拓宽社会化就业渠道,加大岗位信息推送力度,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截止12月初,我中心共组织参与各类招聘会15场,推送岗位3.3万余个,达成聘用合同或意向3191人,有效缓解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就业创业难题。持续开展“红色筑梦·创业延安”主题招聘活动,今年活动现场发布各类招聘岗位1631个,达成就业意向15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征集创业项目101个,着力打造具有延安特色的招聘品牌。在每次招聘会现场设立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宣传点,现场向广大毕业生宣传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就业服务、基层项目等方面的政策,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通过系列招聘会的举办,解决了一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系列活动。5月28日至6月5日,按照中省统一安排部署,我中心组织开展了以“就业扬帆政策护航”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系列活动,活动期间梳理发放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清单2600余份,聚焦毕业生等青年集中的重点企业开展上门宣讲活动4场,帮助企业系统了解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社保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进校园开展政策解读2场,服务毕业生1500人次,帮助高校毕业生全面了解国家和省市就业创业政策、当前就业形势和人力资源市场状况,提振就业创业信心。进社区开展精准指导活动3场,服务失业青年等群众600人次,主动为广大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渠道、送培训,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落实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工作。按照市委六届五次全会“一六四”工作布局要求和市局《全市人社系统“人社工作进园区”实施方案》工作要求,我中心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总牵引,主动链接西安欧亚学院与延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高校毕业生赴园区企业观摩见习应聘搭建平台,探索校招企用、地招企用等模式,全力保障园区重点企业招工引才。11月15日,我中心与高新区管委会、西安欧亚学院共同召开政校企园区合作座谈会。通过座谈交流,增进各方对人才供需情况的了解,对推动人才引进、促进就业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中心将持续加强沟通对接,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绘就政校企园区合作共赢新蓝图。(二)落实一个“准”字,聚焦痛点难点精准发力。1.落实政策、强化帮扶,持续提升人才服务质效。2.扩大容量、提升质量,大力实施就业见习计划。(三)着眼一个“畅”字,打通堵点提升服务质效1.坚持问题导向,在调查研究上求实效。2.坚持效果转化,在职能需要上求实效。(四)突出一个“新”字,项目申报提升“硬实力”。为全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我中心统筹安排、积极协调,持续推进2024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申报。今年以来,先后多次与人社部、省人社厅、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对接沟通,申请保障资金,精心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力争项目通过评审入选国家2024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争取国家划拨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创建全国公共就业服务示范城市,全面推动延安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提高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硬实力”。(五)抓好一个“学”字,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1.“以学增智”,深入开展学习交流研讨。2023年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延安市流动人才党支部根据局党组工作安排,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深入学习领会上级党委关于主题教育的有关要求,确保把准方向、吃透精神,并结合中心工作实际,及时制定学习安排,把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贯通起来,有机融合、一体推进。2.“以学促干”,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加强就业见习工作的组织落实,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高质量发展。11月28日,我中心组织召开就业见习重点单位座谈会,加强政企双方沟通配合,打通用人需求和人才输送通路,充分发挥见习带动就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解决企业用人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今年我中心选派至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延安运营维修段、机务段、车务段、工务段、西部机场集团延安机场有限公司等5家参加就业见习的毕业生达443人,见习留用率预计将达97.2%。二.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平稳有序,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与企业用工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高层次就业岗位供给较少,全市信息、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类企业较少,其他传统类企业中,适合高校毕业生等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就业岗位较为有限,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期待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就业难、用工难矛盾并存。二是公共就业服务基础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程度还比较滞后,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三是部分县区就业见习工作落实困难。从2019年起,省人社厅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青年就业三年计划”,每年下达我市1600个见习任务。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后,在落实过程中由于就业见习政策和就业率统计政策有所冲突,部分县区任务完成困难。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政策落实,全力以赴拓岗位、优服务、强帮扶,促进今年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一)进一步落实就业政策。大力宣传就业创业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不断转变择业观念,提高全社会的政策知晓率。全面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加快释放政策红利,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二)进一步增加岗位供给。扩大岗位募集规模,推动我市就业见习规模持续扩大,确保2024年就业见习不少于1600人。按照省人社厅关于“人社工作进园区”工作要求,坚持面向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密集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系列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畅通市场化岗位吸纳就业主渠道。(三)进一步强化就业帮扶。扎实开展以“服务促就业、筑梦迎未来”为主题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将应届高校毕业生全部纳入实名制登记系统,逐人跟踪回访就业情况,精准开展就业帮扶。针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一人一档”“一生一策”就业帮扶,认真落实“1131”帮扶机制,优先提供就业援助。(四)进一步加强项目申报工作力度。提高与人社部、省人社厅、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沟通频次,积极争取资金,加快推进项目编制进程,力争项目通过评审入选国家2024年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以项目推动延安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整体提升。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