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知公告
工作动态
信息公开
业务大厅
政策法规
常见问题
首页
>
年度报告
>延安市>
延安市气象服务中心
延安市气象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17 15:45
单位名称
延安市气象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公共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气象融媒体服务;天气预报影视业务;互联网+等新气象服务手段和公众气象服务相关技术的研发;气象资料应用;气候可行性论证及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设施建设项目审查。
住所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双拥大道3499号
法定代表人
曹雪梅
开办资金
50万元
经济来源
国有全资
举办单位
延安市气象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9.35万元
86.78万元
网上名称
无
从业人数 4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单位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延安市气象服务中心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市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按照延安市气象局党组决策部署,以“智慧服务融入发展品牌引领矩阵传播”为核心,在提升自身服务质量的同时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一、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牢固树立党建主业意识,拟定了中心年度理论学习计划,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强化服务中心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二是不断强化纪律规矩意识。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参加中共延安市直机关工委组织的微党课大赛获优胜奖。全年共开展集中学习12次,专题党课5人次,微党课2期。二、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更加精细有效“延安天气”微博、微信、抖音、今日头条共发布信息7670条,阅读量近2262万人次。制作电视天气节目1685套。面向延长石油(集团)等11家企业开展行业预报预警以及月季年气候预测服务共4378期。面向市交安委成员单位发布交通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累计3405期。与文旅局签订合作协议,完善服务机制,联合发布旅游安全气象风险提示、圣地旅游避暑气象指数等。与市水务局联合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8期。与西安交通大学、延安大学联合发布延安地区气传花粉浓度日报告200多期。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各项任务顺利完成,截至目前,全市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3418条(其中市级308条,县级3110条)。三、重大气象保障能力更加坚实有力1.城市气象服务。延安气象预警终端融入多部门管理运行。召开中国避暑旅游优选地揭牌暨延安市避暑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发布会,发布延安市“避暑旅游纳凉指数和气候指数”。建立延安“城市供暖高影响级别划分标准”、“迎峰度夏能源保供高影响级别划分标准”,有力支撑市政府、市供暖公司、市电力公司供暖用电调度。2.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圆满完成清明公祭气象保障服务,开发公祭活动保障服务系统,选派业务骨干到现场进行保障服务,1人获省局表彰。中心1人全程参与中国-中亚峰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获省局表彰。为央视非遗里的中国·陕西篇栏目摄制提供各类服务专报共计40期。为省民运会、农民丰收节等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发布气象信息,微信公众号开辟服务专栏。3.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气象服务。积极参与甘泉“中国天然氧吧”复审。持续发布延安市森林火险等级预报。创新策划“圣地旅游避暑气象指数地图”。四、扎实做好政务和科普宣传全年在中气报发表5篇、中气网3篇、陕西日报16篇、延安日报26篇、学习强国视频3个文稿1篇。制作“秋季影响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横风”入选中国局名家讲科普优秀科普短视频;配合省局完成“守望苹安”短视频拍摄,获第五届全国优秀短视频;协助省农气中心制作“农气国际培训班云参观影视专题片”获好评。完成3.23气象日、科技活动周宣传等,组织新区二小百名师生百名师生到市局及人民气象事业发祥地探索气象奥秘。五、大力推进研究型业务和人才队伍建设1.推进智慧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建立流域、生态、交通、能源、旅游等行业气象服务基础数据“一张图”。正在建设公共气象智慧服务系统,拟完成5种场景11种服务产品接口开发,面向重点行业实现精细到区域、线路、站点的实况查询、阈值报警及影响预报。基本实现“智能网格+气象服务”的新业务布局。2.强化业务创新及人才培养。发表论文1篇,参加全国学术交流1篇;承担市局2022年度重点科研项目1项(下设子项目4项)、2023年度一般项目2项。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共召开、参加安全生产专题会议6次,安全检查4次,消防安全培训1次。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七、后期工作计划1.建设延安市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延安市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和“延安气象预警”智能终端,融入多部门管理运行,深耕旅游、交通、水库、能源化工等应用场景,提高智慧化水平,提升气象+赋能效果。2.强化气象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努力打造面向能源化工、红色旅游的专业气象服务品牌,搭建品牌推广平台,引领专业气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3.密切监视天气变化,继续做好气象服务工作,特别是极端天气的精细化服务工作。4.继续做好市局安排的其他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无。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无。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无。
友情链接
中央编办
信用中国
国家登记局
陕西省委编办
信用陕西
陕西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