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汉滨区林业技术推广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编制、拟定全区林业技术推广规划并组织实施;林业技术推广项目和科技示范点建设;林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技术推广及林业技能培训和技术指导;承担飞播造林、林木种苗、花卉园艺等;国家级林良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全区林业有害生物的测报、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 | |
住所 | 汉滨区大桥路苗圃巷3号 | |
法定代表人 | 吴应平 | |
开办资金 | 3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汉滨区林业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6.84万元 | 28.2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1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汉滨区林业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1.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制定了《汉滨区2023年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按照“预防为主、治理为要、监管为重”的防控理念,聚焦防控工作中的重难点,深化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逐级夯实工作职责,采用监测普查、病源木伐除清理、无人机喷药防治、布设诱捕器诱杀、取样检测评估、疫木管控等科学方式,全方位推进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一是组织开展监测普查。深化区、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压实属地监管责任,充分发挥各级林长作用,强化护林员在监测普查工作中的职能作用,采取人工地面踏查与无人机遥感普查方式,实现松林资源点、线、面相结合,确保普查监测全覆盖,落实监测普查工作,同时为病源木伐除清理提供数据支撑。二是进行病源木伐除清理。依据普查监测数据,委托专业除治公司严格按照除治技术标准,对松林小班内的枯死松树进行集中伐除清理,实行监理公司全程监理制,并落实技术骨干跟班技术指导服务,同时与镇村组加强联动严管除治区域内疫木流失现象,在松褐天牛非羽化期内全面完成了除治目标任务,除治质量符合技术标准,阶段性验收合格通过。三是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无人机喷洒3%微囊悬浮剂防治和林间布设诱捕器防治分别于“黄金期”5-6月相继在建民办、吉河镇、洪山镇、瀛湖镇、流水、县河等十个镇办开工实施,并全面完成防治任务。四是重点强化疫源管控。不定期开展除治区域周边群众房前屋后堆放薪材的检查,开展“护松2023”专项整治行动,排查涉木企业及个人,对整治行动中发现的违规使用、加工经营疫木的行为进行现场处置,有效阻断疫情人为传播链。2.紧抓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一是开展林木种子检疫检查。配合行政审批局进行苗圃地产地检疫联合踏查,开展外调苗木落地复检工作,检查林木是否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二是对全区6个临时检疫检查站的运行状况进行摸底调查,主要对检查站的设置情况、人员配备情况、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初步形成了临时检疫检查站的设置保留或迁址与临时取缔意见。三是做好国家级测报点测报工作。按照测报工作要求,安排专人负责填报月测报数据上报测报系统。四是开展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依据普查名单,对区境内的27个镇办和林场开展普查工作,重点调查外来入侵物种的发生地点、范围、面积、危害程度及传播途径,采集标本、种质资源等实物资料、照片,选取部分重大危害入侵物种系统性调查监测,测算危害程度、经济影响、生态影响与潜在的扩散风险,结合地理数据网格化,总结分析调查数据,研判入侵趋势和扩散机制,制定风险分级区划,明晰我区重点外来入侵物种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提出预防治理策略规划。3.认真落实重点区域生态修复工作。一是组织开展飞播造林。实行公开招标制委托专业机构开展2023年秦岭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修复飞播造林地表植被处理,配合省飞播站完成2022年度风垭山播区飞播成效调查。二是落实松材线虫病疫木伐除区生态修复补植补造建设任务,提升了林木抗病能力与代谢能力,森林资源安全保护明显。4.开展林木良种培育工作。落实核心区恒口三条岭国家级油茶良种基地建设任务,以“科学引领油茶基地建设、技术创新推进富民产业发展”为工作主线,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精细管理为手段,以培育数量充足、品种对路的油茶良种为目标,收集油茶种质资源为基础,逐步建立集选、引、繁、育于一身,生产、经营、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林木良种基地,全面提高良种苗木的生产水平,满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油茶产业发展的需要。5.积极参与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开展林业科技大培训任务,“521”科技示范工程任务,分别在双龙镇、洪山镇组织开展油茶、核桃、花椒等各类林业产业科技培训活动,全面细致讲解栽培繁育、管护、防治病虫害等专业技术知识,现场为林农答疑解惑,进一步提升了林农素养。6.积极安排部署胡蜂防控工作。高度重视胡蜂防控工作,深入镇办督促落实防控工作开展情况。一是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标语、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胡蜂袭人的危害性及预防的必要性,先后深入镇村、校舍等人群密集地张贴、发放胡蜂预防宣传彩页,普及宣传预防知识。二是设立警示牌,进行预防警戒。三是联合镇办半专业化胡蜂消杀队及消防人员摘除清理胡蜂巢,最大限度保护群众的生命、日常农作生产安全。全年共发放胡蜂防控宣传彩页2万余份、发表宣传报道稿件2篇。累计排查胡蜂巢2500余个,摘除蜂巢2315个,设置警示牌198个。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保护森林资源安全、生态修复、良种培育科技推广”为主线,统筹推进落实。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36210亩未爆发成灾,苗圃地产地检疫3个、苗木落地复检15500株,均未发现携带检疫性有害生物。完成了26个镇办松材线虫病疫情普查监测,伐除松类枯死木130532株,无人机飞防作业面积30026.7亩,林间布设诱捕器防治面积16140亩,先后5次迎接中省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成效工作调研指导与检查,获得了一致好评,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获得阶段性成效,病死松树集中伐除运用以工代赈方式解决当地务工人员劳务补助,带动临时就业岗位超过100个。注重引进和培育优良品种,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主要落实了三条岭国家级油茶基地建设950亩任务,生产油茶种子15000公斤,生产良种穗条90万枝,油茶种质资源收集20份,种质资源面积461亩,逐步建立集“选、引、繁、育”于一身,“生产、经营、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林木良种基地,满足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油茶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做出了贡献。在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方面,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问题,采取了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通过松材线虫病伐除区人工补植补造红豆杉及元宝枫1250亩、重点区域飞播造林等手段,成功地恢复了一些退化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改善了生态环境。林业技术推广方面,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和成果,全年举办核桃、花椒、油茶产业技术培训17场次,培训林农1000余人次,通过现场指导与答疑解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林农的技能水平和生产效益,促进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入。学习时间的分配上欠缺均衡,多数时间用来完善各类报表、报告等内业,对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政策缺少系统性深入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开展,有待进一步全面提升。二是专业技能有待提升。部分技术人员业务技能相对薄弱,现有的专业技能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开展工作。三是创新工作需提升。立足森林资源安全保护及林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开拓思维勇于创新实践,如何更高效推进工作方面缺乏深入思考。四是项目管理有待完善。项目存在相对的管理漏洞,少数项目制定的绩效目标缺乏实际考量,导致项目不能很好地对照绩效目标实施完成。(二)改进措施。一是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合理分配时间,安排技术人员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班、学历教育学习,进行政策、理论的系统性学习,用活专业理论知识指导开展山间林地工作,全面提升自身业务本领。二是强化工作创新。牢固树立创新意识转变观念,突破固定的工作思维模式,在实际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勤于思考探索新方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推进工作高效开展。三是抓实抓细工作任务。统筹安排部署细化分解任务,积极破解工作中存在或潜在的各种共性及个性难题。四是加强项目闭环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制定行之有效的绩效目标任务,做到“实施前有绩效,实施中有运行监控,实施后有绩效评价”的一整套项目管理流程,保证项目实施更加规范。四、下一步工作思路。1.紧抓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继续采取监测普查、枯死木集中伐除、人工打孔树干注药、无人机喷药防治、布设诱捕器防治、取样检测、检疫封锁等综合技术措施,巩固防治成效。2.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强化监测预警工作,对全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确保森林生态安全。3.落实重点区域生态修复飞播造林工作。配合省市组织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修复2024年飞播造林计划任务。4.做好林木良种培育与科技推广工作。配合两山公司,做好国家级油茶基地建设任务的科技指导服务,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2024年度科技推广培训工作任务。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