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 2024-04-17 15:25
单位名称 延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农业研究,促进科技发展。北部农业技术研究、开发、示范;农作物品种选育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无害化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研究开发。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马家湾
法定代表人 姚贵军
开办资金 13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305万元 432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9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围绕全链条融合,推动小杂粮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重点在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原粮产能、提升加工销售能力、强化品牌宣传、促进产业融合、培育链主企业和典型县,六项重点任务方面持续发力,多措并举推进小杂粮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前端方面,积极发挥科研院所优势,重点在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研发领域创新攻关。利用科研平台和项目驱动,选育出“延谷14”谷子、“延甜荞1号”荞麦等11个小杂粮新品种作为主推品种;总结集成的“幼龄果园间作大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谷子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等5项技术作为主推技术。科技创新在全链条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产业链中端方面,组织小杂粮产业链相关负责人赴山西、河北等地考察学习,引导14家经营主体改造升级加工设施设备,提升加工和销售能力;依托陕西粮农集团、延川锦春枣业、甘泉八千里等龙头企业建立订单生产基地;支持甘泉谷添力、延川森海等企业开发杂粮主食产品、酿造产品和方便食品,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荐子长矩丰、吴起圆方集团、宜川兴华酒业等18家链主企业和35家重点企业,择优列入“2023年市级衔接资金支持产业链计划”;督促安塞区腐竹生产加工项目、安塞区地膜谷子基地建设项目、延川县梁家辉农产品加工项目等7个项目落实推进。产业链后端方面,举办延安市小杂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暨第三届“延安小米”品质鉴评会,评选出“长农47”“延谷14”等优质谷子品种;组织全市20余家小杂粮经营主体参加农高会、丝博会,筛选3大类10余种“名、优、特”农产品参加展会,延长“后酒天牌糜子酒”荣获农高会“后稷奖”;联合陕西粮农集团、峁圪垯企业举办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主题活动,成功签署延安小米文创品牌IP产品的供应与销售;开展“延安小米”品牌价值评估工作,规范延安小米原料生产,扩大品牌授权,新增授权企业4家;搭建京东、天猫、抖音等“延安小米”线上专馆5个,通过推介、直播、产销对接、联盟互动等方式,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市场销售网络体系。围绕新品种选育,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利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脱毒扩繁、南繁加代等多种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品种区试验、生产试验及联合鉴定试验等试验研究59项,完成任务140.5%,筛选出“延谷14”谷子、“吉杂179”高梁、“品豆22”大豆、多年生绿肥红豆草、“NM15-08”糜子、“秦薯106”马铃薯、“YG2015-4-01”甘薯、“金科玉13”玉米等15个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品系),完成任务166.7%,建议下年继续参试或示范推广;同时,自育的“延谷14”谷子和“陕豆10号”大豆均已通过品种审定(登记),完成任务200%。另有,2个自育的谷子新品系已完成品种登记申请,3个大豆新品系已进入国家及省区试或生试环节。(三)围绕新品种选育,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利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脱毒扩繁、南繁加代等多种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品种区试验、生产试验及联合鉴定试验等试验研究59项,完成任务140.5%,筛选出“延谷14”谷子、“吉杂179”高梁、“品豆22”大豆、多年生绿肥红豆草、“NM15-08”糜子、“秦薯108”马铃薯、“YG2015-4-01”甘薯、“金科玉13”玉米等15个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种(品系),完成任务166.7%,建议下年继续参试或示范推广;同时,自育的“延谷14”谷子和“陕豆10号”大豆均已通过品种审定(登记),完成任务200%。另有,2个自育的谷子新品系已完成品种登记申请,3个大豆新品系已进入国家及省区试或生试环节。(四)围绕新技术集成,保障粮食安全路径开展大豆玉米带状间作青贮模式研究、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绿肥与不同作物间作套种技术模式等20项试验研究,完成任务125%。集成新技术8项,完成任务400%。申请或发布技术标准7个,完成任务175%。(五)围绕示范基地建设,打造农业高新硅谷立足县域农业产业特点,结合科研项目实施,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带动农业科技进步。在延安、榆林、宝鸡、商洛、汉中等市县,建立科技示范点38个,示范推广15项新技术(新品种),示范面积10323亩,分别完成任务211%、150%和334.7%,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主要开展谷子新品种及谷子种子包衣、谷子机械化精量播种;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果园豆菜轮茬增肥;马铃薯新优品种展示及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等技术的示范推广。二、社会经济效益围绕科技培训服务,提升科技普及水平。科研人员利用抓点示范、“三区人才服务团”“科技活动周”项目调研等活动,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80余场次,调研25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440人、农民26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书籍、手册2100余份。超额完成年初计划数。重点在黄龙、延川、宜川、子长4个县(市)举办小杂粮产业链培育发展专题培训班4期。免费为示范点提供手推式播种机械6台,地膜1000公斤,化肥16吨,良种5700公斤,甘薯脱毒种苗9万余株。其中:谷子600公斤、大豆800公斤、绿肥600公斤、糜子等小杂粮200公斤、玉米500公斤,马铃薯脱毒种薯3000公斤。为促进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和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黄龙县三岔镇开展的玉米增密度高产栽培种植示范,表现优异,密度6000株/亩,经实测,“甘玉265”亩产达1103.82公斤,“陕单650”亩产达1023.76公斤,较当地大田平均亩产高出200公斤左右,增产20%以上。总结集成的“幼龄果园间作大豆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入选2023年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主推技术。“甘薯脱毒种苗繁育技术”和“延安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已通过陕西省地方技术标准审查相关环节,下年度将发布。另有“抗除草剂谷子轻简化栽培”等5项技术已申报延安市地方技术标准,待审定。另有,“一种自走式纵向双轴流谷子联合收割机用脱粒分离装置”等2项科研仪器装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推进延安市薯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等9篇调研报告及学术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由薯类科研团队主持的《延安市甘薯脱毒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建设与推广》课题,获2023年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同时,对单位原《科研管理制度》作了修订完善,对规范科研工作运行机制,提高科研工作效率和加强科研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仍然存在“虚、粗、拖”作风问题,部分人员工作主动性不强,缺乏创新性;二是科研项目申报及实施管理工作有待规范,项目设计层次低、储备少,申报成功率低;三是试验研究设计层次还不够高,试验数据支撑不足;四是安塞试验基地设施不齐全,土壤肥力不均匀,机械化水平较低,对于作物研究开展及结果造成影响;五是科技示范技术指导较少,科技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示范作用不凸显。四、整改措施及工作计划2024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围绕科技项目申报、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做好科研项目实施管理工作,同时加大各类试验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建设项目的申报、争取力度,推动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紧扣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及重点,围绕地方主导产业需求,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三是完善安塞试验基地建设,持续做好基地试验田的土壤肥力提升工程;四是着力打造少而精、亮点突出的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加强示范点指导、检查、总结等工作,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和新品种新技术宣传推广工作,突出体现农业科技的示范带头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