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延安市> 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发布时间: 2024-04-17 15:24
单位名称 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保障。承担兽医兽药、畜禽屠宰、种子、化肥、饲料、农药、农机、农产品质量、渔业、畜牧、动物防疫检疫、植物检疫等领域行政处罚、行政检查、行政强制工作;监督、指导县级农业综合执法;农业综合执法信访、投诉、举报受理和处置;宝塔区农业综合执法。
住所 延安市宝塔区马家湾农牧局大楼
法定代表人 苏延康
开办资金 71.7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72.73万元 81.13万元
网上名称 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公益 从业人数  41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在市农业农村局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开展情况(一)加强规范化建设,构建制度体系。1、完善工作制度,推进依法行政。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更新《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制度》《农业行政执法违法投诉举报制度》《农业行政处罚案件回访制度》以及农业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目录清单和工作流程图,实现了行政执法有章可循;成立法制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实行行政处罚案件法制审核全覆盖,确保法制审核工作切实发挥作用;制定包容审慎清单,提升柔性执法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2、梳理权责清单,接受群众监督。今年,支队对权责清单梳理共318项,其中行政处罚250项,行政强制21项,行政检查47项。权责清单经过审核后全部在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上予以公示,通过清权、确权、制权、晒权,切实为法治政府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有效保障了群众对行政执法依据的监督权,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权责清单制度带来的变化和实惠。3、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助力营商环境。一是动态管理“两库”。制定“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细则,规范“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开展程序,及时更新名录库。通过在平台开展工作既保证了抽取工作的公开公平,又减少了对生产经营主体检查频次,助力农业领域营商环境持续向好。4、强化信息建设,互通执法信息。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平台已正式建立,进入试运行阶段,目前涉农生产经营主体已通过平台配套的“延农管家”微信小程序自主录入774家,执法人员通过延安农业执法通APP方便快捷实现执法检查记录、信用等级评定等工作,确保了检查信息互通共享、公开透明,信息化监管水平进一步提升。(二)提升执法能力,规范执法行为1、开展系统培训,练就过硬本领。承办全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1期,参加中、省培训78人/次,举办市、县(市、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提升培训班13期,开展“业务大讲堂”系列活动8期,通过集中授课、案例研讨、案件解读、交流互鉴等形式,激发了全体干部以学促干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切实解决执法办案中疑难问题。2、交叉执法具体化,维护经营秩序。制定印发《开展2023年市级巡查和区域联动交叉执法大检查的通知》,对农资巡查检查工作进行具体安排部署,查漏补缺,严查农资经营单位经营资质、规范经营以及农资产品的标签等,构建县级自查、区域联动、市级巡查三级监管网络,促进了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夯实了工作职责,打破了地域保护。今年区域联动,共检查市场主体230家,发现问题66个,责令整改44家,立案查处22起。(三)强化宣传培训,营造良好氛围1、丰富宣传内容,提升普法效能。按照“八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通过举办大型宣传、开办培训班、组织优质农资下乡推介等形式,持续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安全生产月”和“宪法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为群众现场答疑解惑并普及识假辨假及相关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知法守法用法观念。据统计,全市共出动执法和科技人员615人/次,发放明白纸、一封信等宣传资料13.82万份,挂横幅和贴标语标语135条,展销放心农资2876公斤,农机具134台件,举办现场咨询活动76场次,接待咨询群众7136人/次。2、强化从业培训,提升守法意识。一是加强农资经营人员培训。举办农资经营人员培训22场/次,培训农资从业人员1522人/次,切实提高了经营者的从业守法意识。二是提升畜禽屠宰行业人员素质。召开市、县家禽养殖和屠宰业座谈会6次。三是普及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知识。督促、引导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义务,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回收利用,宜川县集中处理4.5吨农药包装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产安全隐患,增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四)开展专项整治,筑牢安全防线1、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净化农资市场。以种子、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资质量执法为重点。据统计,市、县(市、区)两级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办结农资案件54起,其中种子10起,农药14起,肥料26起,饲料1起,兽药3起,罚款40.6614万元,没收违法所得5.668万元,没收违法财物货值2.465万元,挽回经济损失23.6万元,切实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有力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开展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专项整治行动,严守质量安全红线。为持续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有针对性地开展豇豆、辣椒小宗作物用药及规范畜禽养殖用药专项治理行动,对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通报的2个不合格样品及时调查处理,全市办结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7起,杜绝使用禁用药物及非法添加物,进一步提高了种植养殖户的安全生产意识,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坚实基础。3、加强农机安全监管,确保农机作业安全。全市开展农机执法监督检查288次,出动执法人员1325人/次,查处农机案件10起,隐患整改率达100%,开展农机安全宣传155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全年无农机事故发生,全市农机安全形势平稳向好。4、开展“中国渔政亮剑2023”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出动执法人员130人/次、船艇12艘次,办理渔政案件4起。同时,对渔具店、酒店、农贸市场、水生野生动物栖息地等场所开展检查,指导渔具经营单位建立销售台账,对有销售多钩、爆炸钩等涉嫌违规门店提出整改意见24条,全部整改到位。5、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夯实安全责任。压实生产经营主体第一安全责任,让生产经营主体切实做好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中毒、防泄漏等安全预防措施,提高安全风险防范水平。二、取得的主要成效坚持依法治农、依法护农,有效查处涉农违法行为,切实履行法定职责,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今年以来,全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共出动执法人员5352人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995个/次,整顿市场323个/次,处理投诉举报30起,立案查处92起,罚款43.1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5.55万元,没收违法财物货值2.51万元,挽回经济损失51.79万元,有力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支队办理的《未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从事动物诊疗活动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年度全国农业行政处罚优秀案卷,这是我省2022年度唯一一个获奖案卷。此项殊荣是对我市农业行政执法办案能力与业务水平的充分肯定与认可,进一步激励了干部职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单位先后荣获2023年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状、全省农药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比武活动团体二等奖、市直农业农村系统2022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及各类先进个人7人/次。三、存在问题1.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对上级相关决策部署学得还不够深、悟得不够透。理论指导实践不足,学用结合不够紧密。2.农业综合执法保障有待加强。财政未列支农业综合执法市场检查、监督抽查、罚没物品处理等专项经费,现有部门预算经费、执法车辆和装备有限,难以满足执法工作需要。3.执法监管方式手段有待提升。线下农资“忽悠团”走村串户,流动性强,难发现、难查处、难追根溯源;线上通过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销售农业投入品越来越普遍,现有执法手段难以监管和查处。4.监管对象警惕意识有待提高。市场产品品牌众多,良莠不齐,群众缺乏识假辨假相关专业知识,有的存在盲目从众和贪小便宜心理,面对假劣产品往往不能理性判断,致使上当受骗。四、下一步工作重点1.加强理论武装,深化思想认识。结合行业实际,创新学习方式,汲取文化滋养,将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推动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2.强化信息建设,完善协作机制。依托延安市农业综合执法平台,探索信息化执法模式,与行业性、地方性执法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人工智能技术、执法大数据应用,全面提升执法信息化和智慧化水平,解决监管难题。围绕全市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强化部门间执法联动,建立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建立电子数据采集站,为全过程记录提供有力保障。3.强化执法办案,推进执法工作。通过日常巡查、监督抽查、暗查暗访等多种途径,主动查找问题隐患,重点整治无证生产经营主体、私屠滥宰,严厉打击流动经营和网络平台直销制假售假违法行为,加强区域间线索通报和案件协查,加大跨地区案件查处力度。继续抓好案件评审,发布农业综合执法优秀案卷,公布有影响力、有震慑力的典型案例,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4.加大普法宣传,提高识辨能力。在广泛调研群众需求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及培训,通过分发宣传资料、解答现场咨询、推介放心农资等方式,普及识假辨假及维权知识,提升群众树立正确购买和使用农资观念。5.加强信用管理,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开展涉农生产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价,将全市涉农生产经营主体纳入信用监管,对监管档案进行动态管理,根据信用等级确定检查频次。开展行业示范创建,充分运用“红黑名单”制度,发挥诚信企业引领示范作用,规范行业自律,提升群众满意度。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