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安塞区> 延安市安塞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延安市安塞区分校)

延安市安塞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延安市安塞区分校)

发布时间: 2024-04-17 10:16
单位名称 延安市安塞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延安市安塞区分校)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农民教育,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实施学历教育,承担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培训。
住所 延安市安塞区文化艺术中心大楼1005室
法定代表人 曹飞
开办资金 36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延安市安塞区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万元 1万元
网上名称 延安市安塞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按照规定办理变更登记事项,依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本年度,在农业局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主要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业务开展情况。2023年以来,我校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培育高素质农民、助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为方向,全力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普及性农民培训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产业技术服务等工作,培育了一批高素质农民和种养殖大户,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一)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1.高质量完成2021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经验、好模式,高标准推进2022级高素质培育项目,做好线上学习、档案收集和资金管理工作,根据学员出勤、守纪、学习、技能操作和考试情况,做好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认真审核通过后颁发《高素质农民培训证书》。2、是做好普及性农民培训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以棚栽、林果、草畜产业为主,以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标准化种养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政策宣讲为主要课程,继续开展普及性农民培训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为我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3、是持续做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认定工作。提前做好各项安排,联合农经站、农检站积极展开摸底调研,确定推荐对象,积极筛选上报合适人选。二、取得主要社会、经济效益(一)高标准完成2022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总体部署,根据农业农村部科教司制定的《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管理指标体系(2022年)》和《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区精心研究制定《安塞区2022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开设粮食种植专业培训班4个,共计200人,于2022年11月22日举办开班仪式,正式启动2022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培训安排综合素养课、专业技能课和能力拓展课三类课程共200学时,采用“理论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其中理论教学50学时、网络教学20学时、现场教学130学时,截至目前我区2022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已基本完成,任务完成率100%,并且评选出7名优秀学员。2023年4月,按照《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陕农业办发〔2014〕23号)要求,我区严格按照认定程序和标准,对参加2022级高素质农民培训的200名学员和5名非学员进行了综合评审和公示,并报区高素质农民领导小组同意,最终认定刘虎等197名学员和赵洋洋等5名非学员为我区2022级初级职业农民,2023年5月18日,参加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获“2022年度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6月1日为学员发放了初级职业农民证书。2023年开设粮食种植专业培训班3个,共计140人,于2023年11月17日举办开班仪式,正式启动2023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二)做好普及性农民培训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1、为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做实辣椒产业,提升我区菜农越夏辣椒种植管理水平,增加越夏辣椒的产量效益,保障越夏辣椒的高产值,积极响应我区种植业的发展,我校于10月中旬开设蔬菜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培训采取“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上午集中在鼓乡酒店培训室进行理论授课,下午赴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操作培训,共计培训设施蔬菜实用技术人员80人次。2、为加快推进肉羊产业建设,全面提升广大养殖大户在肉羊良种繁殖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建设、精深加工延链增值等方面的全产业链建设水平,实现“十四五”末建成百万只肉羊养殖示范区;我区联合区畜牧中心共同举办安塞区2023年肉羊产业集群专题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分别为养殖大户技能提升培训和普及性养殖户轮训。其中,产业发展型培训对象在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的种植业大户(以肉羊养殖技术、饲养种植与加工技术、人工授精技术、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为主,邀请区养殖专家开展理论讲解和现场实训)、培训为期一天,上午集中在每个镇(街)会议室开展理论讲解,下午集中乘车赴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操作培训。共计培训肉羊产业集群建设人员262人次。(三)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工作人员的技能学习按照《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利用全国农业远程教育平台开展2023年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的通知》的统一部署,举办2023年度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我校积极组织全体教职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手机参加培训学习,从2023年5月12日开始至今共参加13期培训,培训内容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主要优势和关键技术》、《深化改革农村改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四)深入农户开展调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帮扶工作2023年以来,我校认真落实国家对脱贫“四个不摘”总方针不动摇,积极联系包联户,做好对他们的动态检测,坚持定期入户、电话和微信联系等,重点是了解家庭收入、子女上学、有无重大灾难等情况。同时,与镇、村领导开展座谈,摸清村里基本情况,制定了详细有效的帮扶计划,为帮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五)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认定工作为贯彻落实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开展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认定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壮大乡村产业发展力量,激发乡村产业振兴动能,推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我校积极开展工作,与农经站和农检站沟通协商,最终确定75名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一是由农经站推荐创办、领办各类农民合作社人员、家庭农场主52名,要求需是农民合作社创办人、联合创办人或主要负责人,合作社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财务制度,管理规范透明,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在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品牌建设、产品营销等方面有所创新或有独到之处,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农民)数量较多,增收效果明显。二是由农检站推荐创办农村一二三产业的企业或服务组织人员8名,要求需是创办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等企业或服务组织的创办人、联合创办人或主要负责人。企业或服务组织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等方面有突破,或者是持有相关专利,获得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奖励,参加农村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者。三、存在问题(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多年来,我校多年没有进入新聘专业技术人员,老中青年干部比例严重失调,师资力量存在老化、弱化问题,年轻教师、专业技术教师缺乏,出现人才断层,教学管理人员组织服务能力和专职教师授业解惑能力不足,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全部依靠聘请市级院校教授和区级农技人员完成培训任务。(二)是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不强。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思想较突出,主动参与培训的意识较差,农民劳动力文化程度、年龄结构、需求意向参差不齐,培训对象不统一,接受能力有限,加之大多数农民居住分散,农事家事缠身,组织十分困难,难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人员、时间、效果”的落实,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产业分布不平衡,且居住分散,集中培训难度大、成本高,影响培训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跟踪服务不够。培训内容以传统的种养技术为主,欠缺新型的电商营销、网红直播、抖音宣传等新技术,同时因人手短缺,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后续服务不到位,大部分学员依靠自主发展。四是培训设备老化。我单位办公电脑及打印机等设备年久老化,使用过程中频繁出现卡顿、故障等问题,影响培训教师的学习和使用。整改措施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高标准完成2023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我们将继续探索好经验、好模式,高标准推进2022级高素质培育项目,做好线上学习、档案收集和资金管理工作,根据学员出勤、守纪、学习、技能操作和考试情况,做好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考核和实践技能考评,认真审核通过后颁发《高素质农民培训证书》。(二)是做好普及性农民培训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以棚栽、林果、草畜产业为主,以理论培训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以标准化种养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和政策宣讲为主要课程,继续开展普及性农民培训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为我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三)是持续做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认定工作。提前做好各项安排,联合农经站、农检站积极展开摸底调研,确定推荐对象,积极筛选上报合适人选。(四)是认真筹备2024级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4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任务指标下达后,我校将认真开展培训需求摸底调查,确定培训方向,研究制定培训方案和计划,建立培训学员数据库,征订编印教材,落实培训场地,在培训过程中严把培育质量关和数量关,培训人员认真组织实施到村、到户、到田、现场教学,做到培训有计划、有安排、有宣传、有案例。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