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大荔县> 大荔县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中心

大荔县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16 09:58
单位名称 大荔县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全县应急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突发性事件总体预案及专业应急预案的编制;参与应急值守、灾情汇报、应急抢险和灾害处置等上报工作;开展应急科学技术研究及应急技术培训工作;落实救灾工作措施,做好防灾减灾、应急防治知识宣传。
住所 大荔县老南街24号
法定代表人 李华
开办资金 62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补助
举办单位 大荔县应急管理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1.12万元 9.47万元
网上名称 大荔县应急管理技术保障中心·公益 从业人数  1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应急管理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严格执行本单位章程,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规范使用证书。现将一年来的履职情况公示如下:一、开展主要工作情况(一)严格落实防灾救灾措施,保障受灾群众生活。截至统计时止,我县2023年先后遭遇3次洪涝灾害(城镇内涝),共造成17个镇(街道办)、1个省级农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3654.2公顷(其中:成灾面积2923.36公顷、绝收面积730.84公顷),累计36351人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4万元,已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报送系统”及时予以上报。对此,组织制定了《2022-2023年度全县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救助原则、目标、对象和程序。按照户均不高于1000元的标准,于春节前组织向受灾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资金542万元;同时,严格申核程序,共统计核实上报我县2023-2024年度受灾群众冬春救助人员30896人,按照每人救助200元计算,共需救助资金617.92万元。用于有效解决受灾群众冬令春荒期间的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保障。(二)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科学应对准则。《大荔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大荔县安全生产事故类专项应急预案》《大荔县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大荔县地震应急预案》《大荔县森林防火应急预案》《大荔县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大荔县突发事件应急物资储备应急预案》及《大荔县自然灾害类专项应急预案》等9年专项预案已修订完成并在市应急管理局、县政府备案;同时,印发了《大荔县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做好2023年应急演练工作的通知》,督促、督导各相关部门单位制定演练计划,设定突发事件背景并结合预案开展各类演练活动,在对演练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做好进一步修改完善。截至目前收到11个重点应急演练单位报来演练资料21类,举办演练次数138次,参演人数39860人,演练投入30.2万元。(三)规范社区风险防控治理,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对照建设标准,不断加强社区治理,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提升风险防控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结合我县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建设工作在2021至2022年已完成50%的建设任务实况,2023年对剩余15个社区(北郊社区、太平社区、奓巷社区、云棋社区、东城南社区、南大社区、北关社区、屈家社区、西关社区、仁厚社区、西城南社区、东七社区、观音渡社区、埝城社区、东长社区)应急处置案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实行进度周汇报、季总结,截至统计时止,15个社区均已按照标准完成工作任务。(四)广泛深入开展宣教培训,提高全民应急意识。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安全法规知识“七进”活动,深入企业、学校、乡村、社区、机关和医院进行巡回宣讲,并利用出租车电子屏和广场LED屏,滚动播放防灾减灾救灾、安全生产警示语,充分发挥微信、微博、微视等平台作用拓宽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安全法规和知识。同时,结合“5.12防灾减灾周”、“10.13国际减灾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宣教活动,共悬挂横幅30余条、发放宣传彩面5万余份,营造事事讲安全、人人管安全的浓厚氛围,不断强化全民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意识,提升基层应急自救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期间,组织全县各级灾害信息员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各类业务培训21人次;7月上旬邀请省应急管理厅减灾处专家,对我县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两级灾害信息员共350名灾害信息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信息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业水平,增强了业务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五)储备发放应急减灾物资,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标等形式,注资60万元补充采购应急救灾物资,确保储备充足、拿得出、用得上。根据应急救助工作需要,截止总结时向受灾群众以及基层(各镇、街道办事处)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库,下发应急帐篷720余顶、棉被、褥6500余床、棉大衣、防寒服4300余件,以及其它应急物资7800余件。有力保障了基层预防、救助工作之需。二、取得的社会效益情况:年初组织向受灾困难群众发放了救助资金542万元。同时,严格申核程序,共统计核实上报我县2023-2024年度受灾群众冬春救助人员30896人、救助资金617.92万元,并予以有序发放。用于有效解决受灾群众冬令春荒期间的口粮、衣被、取暖等基本生活保障,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通过演练,各相关部门、单位能以实战的姿态认真对待,快速能动、配合到位、流程顺畅、紧张有序,切实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全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为县委县政府积极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提供了准确、有效的行为准则和技术保障。规范社区风险防控治理,提升综合减灾能力。实现了2023年底社区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全覆盖的总体目标。同时,根据省、市工作安排,积极与东城街道办联系协商并加强指导提升,确定东城南社区为今年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已获省厅核审批准。7月上旬邀请省应急管理厅减灾处专家,对我县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两级灾害信息员共350名灾害信息员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基层信息员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业水平,增强了业务素质、提高综合能力。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存在问题:应急保障信息员队伍建设工作关健在人,各级安排参加培训人员返回单位后工作岗位进行调整或因其他原因不再从事此项工作的问题比比皆是,人员不能固定;再是人员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后勤保障不到位:各镇(街道办)做不到办公设备专事专用,专人专用,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以上问题严重影响县、镇(街道)村三级连动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整改措施:一是完善相关岗位工作制度:与相关部门、单位协调,明确灾情管理职责的具体承担处室(科)及责任人;乡镇(街道)灾情管理工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统筹安排下,由乡镇(街道)应急站(所、办)或具备相应职能的机构承担,并落实具体责任人;行政村(社区)灾害信息员一般由村“两委”成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设立灾害信息员A、B角,灾害多发易发地区要适量增配,确保灾害发生后各级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和报送灾情。二是细化体制机制:县应急管理部门要按照应急管理部要求,建立灾情管理六项机制——队伍管理机制、灾情速报机制、灾情统计机制、核查评估机制、会商核定机制、灾情通报机制,推进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的提升。 乡村灾害信息员着重做好风险预警传递、灾害损失判断、灾情快速上报等工作,充分发挥灾害信息员队伍“灾前监控、灾中快报、灾后核报”的作用。三是加强日常管理及培训: 依托现行全国灾害信息员数据库,完整登记灾害信息员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地区、职务、联系方式)。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对本辖区内灾害信息员信息,以不低于半年一次的频率进行校队更新,确保在册人员信息有效可用;县级每年至少组织1次乡镇(街道)、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集中培训,乡镇(街道)每年组织召开1-2次镇级自然灾害信息工作会议或村(社区)灾害信息员集中培训,各级灾害信息员每年度至少参加1次专题培训。强化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质量。下一步工作打算:一是加强防范,积极应对县域内极端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影响,扎实做好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确保受灾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及时、全面、客观做好我县自然灾害的统计上报,汇同财政部门申请救灾救助资金,配合做好灾后重建工作。二是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保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做好各级各类预案之间的有效衔接,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实行动态管理,组织开展专项演练和综合演练,确保及时、能动、高效。同时,加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做好组织协调,确保发生灾情后受灾困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房住、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工作制度,优化人员结构,落实职能职责,做好股室间的有效沟通和街接,利用科技力量不断提升综合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衔接有序、流程顺畅、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长效工作机制。四是巩固提升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成果,指导有条件的社区创建“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力争打造一家“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