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镇安县农业农村环境保护与能源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推广农村能源新技术与农业环境保护。组织农村能源项目实施,开展农村能源技术培训,组织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调查、检测、监管和处置。 | |
住所 |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永乐街道办后街82号 | |
法定代表人 | 刘俊 | |
开办资金 | 2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镇安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4.58万元 | 16.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2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2年度,我单位在镇安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执行本单位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召开决策会议7次,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单位正常运行,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项业务活动。(一)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监测。我县通过点位布设科学化、技术指导全程化、样品采集标准化、制备筛选精细化四项措施,将分布于6个镇办的6个省控点进行统一标准管理、实时动态监测,及时完成送检、检测。同时结合县域内受污染耕地总体情况,合理布局加密监测点位,构建耕地土壤环境监测一张网,努力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10月23日完成土壤-农产品协同样品采集、制备,目前已送省级第三方机构检测。(二)积极开展治理修复试点示范。我县采取“深翻耕+优化施肥+秸秆离田”农艺措施及“物资+技术”配套模式,在东中西三个片区选取三个典型地块10余亩耕地开展试验示范种植,在月河太白庙等10个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区域所在村推进治理修复。2022-2023年度,累计发放生物质有机肥89吨,开展技术培训10场次,印发技术资料20000余份,受益群众919户,覆盖受污染耕地2554亩,以点带面促进我县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全面提速,有效增强农民群众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意识。(三)严格落实重度污染耕地管控。结合区域内特色农业及产业发展模式,积极推进苗木等高富集植物种植。继续巩固66.5亩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成果,持续加强与财政、林业等部门沟通衔接,确保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落地。全县重度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巩固面积54.5亩,种植结构调整面积12亩,重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率达到100%。(四)扎实开展秸秆资源情况调查工作。根据《商洛市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的要求,我中心干部分东中西三片,入户抽样调查120户,结合统计公报数据,摸清了全县农作物秸秆底数,科学测算秸秆采集量和利用量,并做好秸秆资源台账数据填报、审核和上报工作,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的“五化”利用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左右,较2022年有所提高。主要措施:一是执法部门及各镇办强化了综合利用宣传及禁止露天焚烧执法力度;二是农业部门采购秸秆粉碎机械发放村集体供群众免费使用,提高了秸秆饲料化利用比例;三是县域内养殖企业加大了投资力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秸秆青储比重显著提升;四是农技部门从2021年开始在全县开展秸秆还田技术推广,示范带动效益显著。(五)扎实做好全县农村沼气设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县近期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集中开展农村沼气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检查整治行动,我单位分组对辖区内所有沼气设施安全生产进行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要拍照显示业主在场的必要照片,同时立即向业主指明问题及要求,填写《镇安县沼气设施安全问题整改通知单》。对各类正常报废、灾毁报废、政策性报废、功能转变、其他报废的沼气设施,要做好报废设施的安全处置和报告工作,彻底杜绝安全隐患。(六)完成农业外来入侵(小麦地)普查工作。西安坐标原点地理空间研究院派遣二名专业技术骨干与我中心共同组成一个外业调查小组,依据“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调查与标本制作技术规定”的要求,2023年6月对小麦地展开了一轮农业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工作。本轮调查共设置了2条踏查路线,分别为镇安1(回龙镇永乐街道铁厂镇大坪镇米粮镇高峰镇)、镇安2(青铜关镇西口回族镇茅坪回族镇),覆盖了9个乡镇。调查共计设置了11个踏查点,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实地踏查、样地调查和标本制作,踏查先后发现外来入侵植物9种,按照出现频次排序在前20%至25%物种及发生面积大于1亩设置标准样地调查,设置样地野燕麦1处(茅坪回族镇元坪村)。普查员已将目前普查的数据和图片信息上传至“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管理系统”。(七)全面推进农膜污染防治工作。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运作、属地管理、生产主体参与”的农田地膜捡拾回收、置换服务、处置加工、循环利用为一体的残膜置换回收资源化利用思路,以益民公司为龙头,合作社、农户广泛参与,回收各类废旧农膜加工塑料颗粒资源再利用,建成县、镇、村三级回收网点62个,形成了生产、回收、加工一体化科学使用体系,有效推动农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2023年农膜回收率达86%。(八)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各镇、街道办和县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宣传,普及土壤环境保护知识,引导群众树立“保护土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主动落实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农膜减量、农药少用等措施,营造土壤环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三、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年来,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社会效益:2023年我单位结对帮扶大坪镇小河子村,结合帮扶村工作实际,我单位深入帮扶村开展调研,与帮扶村“两委会”共同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或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促进帮扶村经济社会发展。2、经济效益:2023年已完成全县耕地安全利用数量2554亩,占任务数比例100%。重度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面积巩固数量66.1亩,种植结构调整面积数量13亩。四、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防控机制有待健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土壤污染治理“土十条”要求,建立健全我县土壤污染防治责任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考核评估,对工作不力的单位或镇办进行问责,通过落实各方责任,形成政府领导、各单位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土壤污染防控工作格局。二是工作经费不足。农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广,工作内容多,工作质量要求高,中、省、市各级政府对环境污染方面的工作都高度重视,需要投入的人力与精力都比较大,但是目前相关工作经费不足,不能保证基本的工作需求。三是专业人员缺乏。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专业性强,对相关技术要求高,县一级农村环境保护机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造成有些工作进展缓慢。整改措施。一是多与上级单位沟通解决相关资金问题。二是提升专业素养,多研究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知识,多向专家请教。六、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积极抓好重金属污染耕地地安全利用技术集成研究与推广应用工作。二是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检测。按时完成省市的采样工作。根据省市反馈的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点位,开展农产品和土壤样品采集、制备、流转及报送工作。三是建设1-2个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示范点,合理引导沼肥综合利用,为农业循环、绿色农业提供科技示范,在沼肥综合利用上抓好示范推广,使农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四是扎实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残留监测.一是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加强在全县推广废弃农膜、农业投入品包装回收利用技术。二是农膜残留监测工作。我们在全县重点作物、重点区域3镇3村合理布设长期农膜污染监测点3个,着重对全县地膜使用范围、适用作物、使用种类、铺设方式、回收方法等开展常态化、制度化监测与评价,建立农膜残留监测数据库和回收利用监测体系。五是积极开展外来入侵生物调查和防治工作。六是完成县局交办的其他中心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