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镇安县地质环境监测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地质环境监测提供服务。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突发地质灾害预案、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地质灾害监测防御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开展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及汛期值班工作,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工作。 | |
住所 |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永乐街道办永安路48号 | |
法定代表人 | 李文忠 | |
开办资金 | 13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镇安县自然资源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1.47万元 | 111.78万元 | |
网上名称 | 镇安县地质环境监测站.公益 | 从业人数 7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认真执行本单位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本单位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认真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召开决策会议5次。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项业务活动。(一)地质灾害总体情况经过全年地质灾害隐患动态更新,增加了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截至2023年底,镇安县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227处,其中滑坡209处、崩塌11处、泥石流7处、地面塌陷2处,累计威胁1697户、6466人、10409余间房屋,潜在经济损失4.85亿元。通过科学制定防治方案,严格落实防治责任,不断完善防治措施,2023年全县未发生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二)工作开展情况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灾责任制依据“统一管理、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制定了《镇安县2023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明确各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建立健全22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镇、村、组三级责任制,落实各地质灾害点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现场监测责任人。县、镇、村三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建立,形成了地质灾害防治强大合力。同时加强与应急、水利、气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实行信息和资源共享,做好隐患巡查排查、监测预警、撤离避险和次生灾害防范等各项工作。2.开展防灾宣传演练,提高群众避险意识今年以来,深入贯彻落实“防灾、减灾、救灾”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大安全”、“大应急”、“大练兵”的应急救援实战需要,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持续加大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为重点,落实防灾救灾“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示范避险转移演练工作机制,对全县所有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演练全覆盖,加强对镇(办)、村级地质灾害双控避险演练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积极开展辖区内的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和极高、高风险区的避险转移演练,提高镇办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应急指挥、协调和处置能力,锻炼应急救援队伍,充分检验在发生突发地质灾害时,各级各单位的应急响应效率、处置能力和相互协调配合的紧密性。增强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防灾自救互救能力,提高了全民防灾避险的意识和能力,保护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23年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演练232次,参与演练13235余人;组织开展地质灾害宣传培训274次,参与人数17235人,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000余份。通过宣传演练工作的全面开展,大大提高了群众的防灾减灾避灾能力。3.扎实安排部署,全面排查隐患今年全县降水偏多,局地暴雨多发频发,为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按照省市县领导批示精神,县局多次发文要求各镇办及相关行业部门做好巡查排查和人员撤离工作,同时积极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力度,全年共开展专项排查40余次,依托并配合“平战结合”技术支撑单位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技术人员,对全县227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46个地质灾害极高、高风险区进行了全面巡查排查,重点对高陡边坡、学校医院、生产矿山、在建工程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了隐患排查,做到辖区全覆盖,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在排查过程中,具体查看各镇办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防抢撤预案编制情况,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工作明白卡、避险工作明白卡落实以及地灾应急避险演练等资料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四级责任落实等情况。4.加强防汛值班,确保信息畅通。一是严格执行汛期24小时带值班制度,上传下达各类预警预报、险情灾情信息,实现信息互通;二是督促各资源所严格执行零报告制度,及时收集汇总信息上报市自然资源局;三是积极配合地灾防治技术作业单位到各新发生的地灾隐患点开展应急调查工作;四是积极参与全县“人盯人防抢撤”应急防守工作,按县委政府要求,积极配合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应急局,到各镇(办)督导检查防汛防滑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圆满完成全年汛期值班值守工作。三、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年来,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取得的社会效益:我局组织工作人员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对受损的监测设备进行维护,对灾害点的基本情况详实记录。依据3月份排查摸底情况,我局邀请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杨博士等人,对部分灾害点进行实地勘察,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有37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点监测设备运行维护,又新增了东川徐子坡、青铜关瓦屋场、柴坪上阳坡、农业局后滑坡、回龙孔家台五处群测群防地质灾害点,共投入约5万元安装了专业监测设备,实现了我县影响和威胁100人以上群测群防专业监测设备全覆盖。通过2022年地质灾害排查,减少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5个,新增加地质灾害隐患点4个。2.取得的经济效益:(一)全面完成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完成了2022、2023年5处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建设工作,累计完成恢复治理131亩,累计投入治理资金340万元。全面完成了我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极大的改善了我县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镇安做出了突出贡献。(二)狠抓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商洛尧柏秀山水泥有限公司镇安龙潭子水泥用灰岩正在编制2023年度矿山恢复治理方案;镇安生辉矿业有限公司苟家沟石料厂已编制《镇安生辉矿业有限公司苟家沟石料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设计》,正在按照设计进行恢复治理工作;陕西城安矿业发展有限公司镇安县东阳钨矿正在进行恢复治理。2023年我县地质灾害综和防治体系建设工程治理项目一处,即王家坪社区后滑坡治理项目,该项目是中省财政补助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其中中央补助资金790万元,省级补助资金190万元,项目通过公开招标,金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标,承担施工任务,中新凯瑞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为项目监理单位,目前治理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已完成工程量68%以上。2023年我县专群结合监测预警隐患点建设8处,中央补助资金64万元,该项目通过招标,西北有色勘测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标,为项目建设单位,按照省厅要求,监测预警建设于4月30日建设完成,目前设备上线率保持在93%以上。2023年积极加快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项目验收工作,各项治理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初验,火车站滑坡、松树凸滑坡、龙脖子滑坡、永青石料厂矿山恢复等工程完成了终验。为实现地质灾害从隐患点管理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的转变,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我县部署了《镇安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示范研究项目》,目前已经构建了风险识别精细化、风险调整动态化、责任落实层级化、风险预警精准化、风险防御规范化、群众参与多元化、风险分担多样化、风险管理制度化、技术支撑专业化、信息服务智慧化的“十化模式”,双控示范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地质灾害防治时间较长,即使是汛期结束,山体内还涵养着大量水分,容易造成已经开裂失稳的山体继续下滑的可能。由于一般群众主观上认为,汛期过后不会发生什么地质灾害。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容易造成严重后果。2.农民建房缺乏科学知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农民认为建房背靠“大山”是有靠山之说。加上国家严格土地管理,为了减少宅基地占用耕地,一些农民便削挖破脚建房,而在清基时处理不当,切坡角度过大,留下了地质灾害隐患。五、整改措施。1.普及地灾防治知识。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采取板报标语、橱窗专栏、宣传图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努力提高群众的防灾治灾意识。2.引导农民科学建房。在农村民居选址时,充分考虑综合防灾和应急疏散的要求,使农民建房避开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农民削坡建房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全力推进群测群防示范市建设,构建群测群防责任体系。按照商洛市群测群防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我县制定了镇安县群测群防建设实施方案并下发各镇(办),县局投资60余万元建设了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中心,对全县23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以县、镇、村的三级群测群防责任体系,明确了各隐患点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监测人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全县42处重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专业监测点的运行维护、监测数据的分析管理,并安装智能地裂报警器、墙裂报警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隐患点最新动态情况。2.继续巩固建设成果。2014年,我县被命名为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今年,我们继续巩固“十有县”建设成果,进一步细化工作环节,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工作重点,使我县“十有县”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再出新亮点。3.做好地质灾害从隐患点管理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模式的转变,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在我县部署了《镇安县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示范研究项目》,目前已经构建了风险识别精细化、风险调整动态化、责任落实层级化、风险预警精准化、风险防御规范化、群众参与多元化、风险分担多样化、风险管理制度化、技术支撑专业化、信息服务智慧化的“十化模式”,使双控示范工作变成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