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紫阳县> 紫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紫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发布时间: 2024-04-12 10:47
单位名称 紫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宗旨和业务范围 依法对种子、种禽畜、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转基因生物等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受理上述领域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督办工作;集中履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承担农业综合执法工作;负责全县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
住所 紫阳县城关镇环城路
法定代表人 曹伟
开办资金 25.4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拨款
举办单位 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5.4万元 25.4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注重业务指导培训,不断加强涉农法律宣传。1.联合县检察院、市场监管局在春茶上市期间分片区组织全县茶企茶农在春茶加工前开展茶产业保护普法教育、加强茶产业地理标志保护利用和农产品安全知识培训,累计培训400余人次。通过座谈调研、实地检查、现场普法等形式开展茶产业保护工作;跟茶叶经营主体和种养殖企业层层签订农产品安全承诺书、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承诺书;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生物防控技术,对加工企业收购的鲜叶加强抽检,监督指导企业对鲜叶开展农残速测自检。2.在禁渔期内组织宣讲团到沿江各镇召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负责人、农资门店负责人、种养殖企业负责人、渔政巡护队员开展渔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宣讲活动,并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同企业和农资门店负责人现场签订安全承诺书。共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识别伪劣农药、化肥、种子、兽药简易方法”和“十年禁渔知识”等读本及宣传册等资料3000多份,展示假劣农资产品4个样,接受群众咨询问答100多人次,开设普法课堂讲课5场,切实增强了群众的维权意识和守法意识,提高了农民科学选择、使用农资水平。(二)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积极打造农产品优秀品牌。依托我县富硒资源优势,深入持续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截止目前全县已有58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今年新申报26个绿色食品,申报资料已通过省市审核,待农业农村部审批发证;紫阳富硒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已授权19家企业使用该标志;“紫阳绿茶”等3个产品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紫阳县道通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道通天下茯茶”等8个产品被评为特质农品;培育全国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实施主体(GAQS-GAP)5个,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生产经营主体3个,目前均已通过产品抽检、鉴定和省农业农村厅网上审核,已超额完成市下达指标考核任务。(三)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1.开辟“线上+线下”管理新模式,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合格。今年以来,随着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我局根据《紫阳县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要求蔬菜、水果、畜禽、禽蛋、水产养殖产品等农产品销售必须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2.及时组织工作人员在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等关键地点张贴相关宣传彩图,充分利用“放心农资下乡”、“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发放承诺达标合格证使用手册等宣传资料,宣讲合格证制度,扩大社会影响;调动生产经营主体主动使用合格证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使用范围。3.利用微信建立了“紫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双覆盖群”进行线上统一监督管理,统一格式实行线下人工开具。同时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将不定期实行监督抽查,对不按照规定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的生产主体予以公开通报,并纳入“黑名单”管理,以确保全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落实落地。4.对合格证开具主体做到100%监测覆盖,对附带合格证上市的农产品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共检测蔬菜样品179个、茶叶样品24个、畜禽产品样品28个,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四)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为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建立了县、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格,按照“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分级负责、权责相当”的原则,以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为实施主体的一级网格,负责对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的业务指导,对全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资门店不定期巡查。以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为主体建立17个二级网格,主要负责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日常巡查和突发问题隐患上报等,以各行政村为主体建立三级网格,各行政村书记(主任)为主要责任人,协管员为具体责任人,形成“纵横交错、全面覆盖、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网格到底、责任到人”的网格化管理网络。(五)加强抽检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订了《2023年紫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将例行监测范围从农产品生产基地向各大超市、农贸市场延伸,突出重点乡镇、重点季节、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的定期、定点监测。全年分四个季度抽检农产品(蔬菜、畜、禽、蛋、水产品)样品276个,监测合格率达到100%。完成县级农残速测8000个样品,各镇速测7200个样品任务。配合完成了省级监测抽样78个,市级监测抽样117个,未收到市级反馈农残超标问题。(六)加大力度清查和整顿农资市场。主要是从加强源头治理,狠抓市场监管,强化服务指导和加强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加大对农资经营门店、乡镇集贸市场销售种子、肥料产品的检查力度,对种子备案、农(兽)药经营资质、产品包装标识、台账建立情况等进行逐项检查,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65人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84家次,检查农资品种67个,对企业下达整改通知10份,目前均已落实整改。(七)加大案件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2023年度受理举报、交办、移交、检查发现违法违规经营种子、农药、兽药、肥料、渔政和畜牧案件共5件,其中:查处涉渔案件2起,罚款3000元;畜牧案件3起,罚款7488元。有效打击和制止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了社会秩序,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和安全。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按照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总要求,截止目前我县已有217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完成注册并上传了追溯信息,289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在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注册并上传了追溯信息。“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6家、市级16家)追溯信息上传率达到100%。2.3月1日起至6月30日止,为全县天然水域禁渔期,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加大对河道巡查执法力度,对发现的渔业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惩处,开展禁捕知识“六进”宣传活动、“渔政亮剑”专项执法行动、“四清四无”回头看专项行动,完善长江水系汉江流域禁捕工作长效机制。2023年度共出动执法车船60余次、执法人员183人次,发放禁渔宣传资料2000余份,张贴禁捕、禁钓通告200余份;查处畜牧、农资、违法捕捞案件5起,共计罚款10488元,收缴违法捕捞网具20余副、鱼竿74根;“三品一标”认证,截止目前,全县已认证绿色食品58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特质农品8个,有效提升了我县农业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农产品品牌效应。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问题:1.执法人员年龄偏大,不能有效开展工作。无法律专业的执法人员,现有执法人员老龄化严重,亟待调配年轻人员充实执法队伍。2.执法条件不足。一是违法违规调运生猪实施隔离难,目前无专门的生猪隔离场所,执法人员对隔离生猪和运输车辆的管理难度增大。二是长江禁捕执法取证难,导致不能立案。三是农村宅基地属性确认难,农业执法人员无任何设备和监测系统,只能聘请第三方测绘公司进行测绘,测绘费用较高,加大执法成本。(二)改进措施:1.积极衔接人社部门,从高校招录法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加入执法队伍,加强对在岗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定期安排执法人员参加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确保执法人员持证上岗,亮证执法,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2.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农业执法领域的执法装备资金投入力度,将农业执法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农业执法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组织大队全体干部每月集中党史教育学习的同时,认真学习关于农业执法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水平,确保结案率100%,杜绝错案。2.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搞好学习培训,提高执法人员工作能力,积极争取工作经费,招聘法律专业毕业的应届大学生加入到农业综合执法队伍中来,弥补当前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现有的不足。3.加大“十年禁捕”及农业综合执法工作,严肃查处生猪违法违规调运行为,确保我县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4.加大种子、农药、兽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宅基地管理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提升广大群众、农资经营人员、农产品生产者学法、知法、用法水平。5.突破农村宅基地管理、农业环境保护、外来物种管理三个农业执法领域的执法瓶颈,寻求突破口,查办典型案件,树立农业执法新权威。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