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紫阳县茶叶研究所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依法承担全县茶叶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等工作 | |
住所 | 紫阳县城关镇环城路西段 | |
法定代表人 | 游新才 | |
开办资金 | 10万元 | |
经济来源 | 财政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1.05万元 | 11.51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紫阳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1.狠抓项目实施、奠定产业基础。配合实施好紫阳县国家级茶产业集群项目、茶叶产业链的建设、紫阳富硒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稳步推进茶树单株选育工程项目。2023年,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紫阳富硒茶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紫阳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大力支持下,完成标准化管护茶园6.37万亩,低产茶园改造3.28万亩,改造撂荒茶园2395亩,补植补栽1500亩。实施了紫阳茶树种源建设项目一期,完成50亩土地改造整理,选择紫阳种单株材料300个,集中扦插繁育2亩。建立紫阳种茶树种质资源圃10亩,指导建设10个智慧茶园,借助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在核心园区推广施用有机硒肥3000亩。大力培育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截止2023年底,我县共取得绿色产品的企业32家,认证产品84个,取得有机产品认证的企业12家,产品20个。2.狠抓技术培训、培育乡土专家。多频次举行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园机械管护采摘技术、茶园绿色防控技术、茶叶审评、检验技能等专题培训。加快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023年,在镇村(茶企)层面,累计组织茶叶技术培训155场次、培训10629人次;协同县科协组织成立茶叶科技服务队,组织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服务茶农98场次。组织开展茶园管理、生产加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标准宣贯及工夫红茶省力加工、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培训会。联合县检察院、县法院对茶企、家庭农场等茶叶生产主体茶产业保护普法培训。配合县工会,从全县SC认证茶企组织选送了36名学员赴江西婺源茶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学习。3.开展茶事活动、促进比学赶超。配合茶业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传统手工毛尖制茶大赛,评选出紫阳县“十大制茶工匠”;组织参加全省第三届手工制茶大赛,紫阳参赛选手获得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组织开展“劳模带我去制茶”、“十大种茶能手”“茶王争霸赛”等活动,评选出紫阳茶王1个、金奖3个、银奖5个。联合中国农科院中茶所在我县成功召开了秦巴山区6省“秦巴山区坡地茶园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现场观摩暨中国农科院紫阳乡村振兴示范县任务推进会”,推广紫阳坡地茶园“一季采茶、三季养树”高效生产模式。组织茶企参加“亚太茗茶赛”“中茶杯”国际鼎承茶王等质量评比赛事,取得了不错的奖项,提高茶农竞争氛围。4.狠抓宣传推广、拓展营销渠道。利用国内各地举办的市场营销活动平台,积极组织企业勇跃参加,拓展茶叶营销渠道,加大了紫阳富硒茶品牌的市场宣传推广。参与承担了第六届紫阳富硒茶“春之茶”开园季系列活动任务,制定了品牌宣传语(紫阳富硒茶,越喝越想Ta),制定了微信表情包等宣传方式,在提升管理和加工的基础上,提升了产品价值,并协助组织了以下茶事活动:环球网“陕西秘境”栏目“紫阳富硒茶”专场全球直播、茶歌紫阳·金秋雅集西安汉城湖、乌鲁木齐、兰州紫阳富硒茶专场推介会活动,北京茶博会、建行全球搓合大会(重庆)、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茶博会、第30届上海国际茶业展、首届榆林市茶博会,参展第31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第18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第十七届中国西安国际茶博会、第30届杨凌农高会、第20届山东青岛农交会等活动相关工作任务,特别是紫阳富硒茶入选中亚峰会接待用茶,借丝绸之路万里行·共赢之路十周年平台走进中亚五国,加大了紫阳富硒茶品牌的市场宣传推广。配合建成京东商城紫阳富硒茶官方旗舰店投入运营,组织茶企新开线上网店18家,新开线下实体店149家(其中县内25家、省会及县外市县级124家)。5.参加权威评价、强化品牌背书。组织参与国内权威行业机构组织的品牌评价活动,强化品牌背书。继续推进了“紫阳富硒茶”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授权使用,新增紫阳富硒茶农产品地理标志使用企业8家,共授权使用企业19家。组织申报关于2022年度陕西省茶行业“咸阳茯茶杯”“十佳”评选活动,我县获得11项单位及个人殊荣。焕古镇、双桥镇荣获“十佳茶产业振兴示范镇”,有关茶企、茶人获得“十佳茶企”、“十佳茶品牌连锁示范店”、“十佳茶品牌”、“十佳最美茶园”、“十佳制茶工匠”、“十佳茶产业振兴领头人”;闽秦茶业获得“2023年度茶业重点茶企”称号,闽秦茶业陈瑛丽获“国茶人物制茶大师”荣誉。2023年,紫阳县相继获得全国“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202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域”称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紫阳授牌成立博士专家工作站,以此提高了紫阳富硒茶品牌影响力。6.狠抓技术规程、促进质量规范。按照“质量控制规范”要求,多层次宣贯指导,严控茶园管理及产品加工程序和质量。积极协助县委组织部牵头建成了紫阳富硒茶产业人才孵化调度中心。协助中国农科院中茶所,参与制定并发布了系列主导产品-紫阳银针茶、翠峰茶、硒香茶、工夫红茶加工工艺技术规程、坡地茶园、台地茶园管理技术规程,并进行贯标培训和推广。7.努力完成农业农村局安排的其他业务工作。完成了产业奖补验收工作,验收合格茶产业项目438个,涉及196家经营主体,兑付奖补资金4147万余元。协助完成农机补贴登记兑现、粮食安全生产、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农业产业项目推进及考评等工作。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完成了《2023年安康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要点》《2023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要点》等文件要求的工作任务指标,实现全年茶叶产量11049吨,产值33亿元。新指导培育SC茶叶企业15家,增加了茶叶加工能力和技术水平,提升了整体的产品质量和农产品质量安全。2023年,紫阳县相继获得全国“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202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域”称号,紫阳富硒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主要问题:1.是产业规模较大,但产业基础仍较薄弱(茶园面积大但立地条件差、经营主体多但组织化程度低、地形复杂多变且技术模式单一)。2.茶叶经营主体比较多但实力普遍不强,带动能力较弱,各镇地理因素不均,导致茶农的积极性及受益不等,农户对茶园管理主动性不强。3.茶叶销售能力不强,品牌宣传杂而乱。科技水平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技术推广、品牌产品营销等方面人才严重缺乏,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手段不强;4.产业项目管理程序复杂,因土地管理的严格,导致农业项目进展缓慢,运行成本增大,达不到应有的效益和目标。5.技术人员力量薄弱,工作任务多,导致所有的工作进度缓慢。(二)改进措施:大力推进专业服务队的作用,实行有偿服务,推广小微农业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以产业链链主企业为龙头,统一技术标准和品牌,加大精制和茶叶深加工力度,延伸产业链,带动大多数茶农受益,从而转变主动意识,加大销售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政策奖补力度,达到以销促产的产业布局。加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茶叶良性循环模式,拉动中青年主动学习茶叶专业知识,参与到茶产业链中。四、下一步工作思路。(一)按照“五茶并举”思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茶市场、茶人才),坚持稳规模、强基础、提质效、树品牌、畅渠道、促融合,扎实补短板,积极锻长板,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紫阳现代茶产业体系。(二)守底线,抓基地建管提质效。按照“选育、扩繁、推广、认定”系列程序,选优做强紫阳群体种茶树单株系品种,加快焕古镇金塘村种源基地建设,培育适制紫阳茶类产品对应优良单株紫阳茶树品种;狠抓台地缓坡地、山地陡坡茶园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的宣贯、培训、执行,确保标准落地,促推茶园管理提标、提质、增效;加快核心茶区转型升级,发挥好应有的示范作用;推行经营主体+茶叶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服务队)+农户模式,鼓励支持骨干茶企、茶叶园区组建专业服务队,引领加快全县茶园管理专业化、标准化。(三)育链主,促推加工升级延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自愿”,“扶优、扶强、扶大”,“梯次培育、提等升级”的原则,扶持现有SC茶企进一步做大做强,向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发展;扶持茶叶加工小作坊规范有序发展,逐步升级为SC茶企。(四)加强人力资源整合,尽快推进品种选育进程。按照本单位的人员编制,上报人员招聘计划,补充技术力量;充分优化现有人员的工作任务,加快品种选育项目的建设落实,启动相关项目。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