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紫阳县茶业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贯彻执行茶产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参与拟订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围绕茶叶产业化建设进行协调、管理、指导服务和技术培训,建立茶叶技术推广网络和经营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茶叶基地、加工体系、市场销售网络建设及参与市场管理。 | |
住所 | 紫阳县紫府路库区移民工作站1楼 | |
法定代表人 | 李尤学 | |
开办资金 | 10.44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紫阳县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7.4万元 | 6.6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0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我单位严格执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相关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工作,无违反《条例》和实施细则的情况;无变更登记事项。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我单位在紫阳县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情况如下:一、开展的具体业务活动。(一)狠抓产业培训奠定基础。全年在镇村(茶企)层面,累计组织培训155场次、培训10629人次;组织开展茶园管理、生产加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标准宣贯及工夫红茶省力加工、茶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培训会。联合县检察院、县法院对茶企、家庭农场等茶叶生产主体茶产业保护普法培训、国家科技特派团讲座1次。选送了40名学员赴江西婺源茶业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培训学习。县委组织部牵头建成了紫阳富硒茶产业人才孵化调度中心。(二)开展茶事活动比学赶超。组织开展传统手工毛尖制茶大赛,评选出紫阳县“十大制茶工匠”;组织参加全省第三届手工制茶大赛,紫阳参赛选手获得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组织开展“劳模带我去制茶”、“十大种茶能手”活动;组织“茶王争霸赛”活动,评选出紫阳茶王1个、金奖3个、银奖5个。联合中茶所在我县成功召开了秦巴山区6省“秦巴山区坡地茶园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现场观摩暨中国农科院紫阳乡村振兴示范县任务推进会”,推广紫阳坡地茶园“一季采茶、三季养树”高效生产模式。(三)狠抓宣传推广拓展营销。参与第六届紫阳富硒茶“春之茶”开园季、环球网“陕西秘境”栏目“紫阳富硒茶”专场全球直播、茶歌紫阳·金秋雅集西安汉城湖、乌鲁木齐、兰州紫阳富硒茶专场推介会活动,北京茶博会、建行全球搓合大会(重庆)、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茶博会、第30届上海国际茶业展、首届榆林市茶博会,参展第31届中国茶业科技年会、第18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第十七届中国西安国际茶博会、第30届杨凌农高会、第20届山东青岛农交会等活动相关工作任务,特别是紫阳富硒茶入选中亚峰会接待用茶,借丝绸之路万里行·共赢之路十周年平台走进中亚五国,加大了紫阳富硒茶品牌的市场宣传推广。牵头建成京东商城紫阳富硒茶官方旗舰店投入运营,组织茶企新开线上网店18家,新开线下实体店149家(其中县内25家、省会及县外市县级124家)。(四)实施品牌创建强化背书。推进了“紫阳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紫阳叶子”集体商标的申报注册工作;组织参评2023年度陕西茶行业“十佳”评选活动,焕古镇、双桥镇荣获“十佳茶产业振兴示范镇”,有关茶企、茶人获得“十佳茶企”、“十佳茶品牌连锁示范店”、“十佳茶品牌”、“十佳最美茶园”、“十佳制茶工匠”、“十佳茶产业振兴领头人”;闽秦茶业获得“2023年度茶业重点茶企”称号,闽秦茶业陈瑛丽获“国茶人物制茶大师”荣誉。2023年,紫阳县相继获得全国“多彩茶乡-特色魅力茶乡”“202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域”称号。(五)狠抓技术规程促规范。完善了质量标准体系,参与编制了《紫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五年规划》《紫阳茶区台地/缓坡茶园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紫阳茶区陡坡茶园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紫阳毛尖银针茶、翠峰茶、硒香茶(机制/手工)、紫阳工夫红茶加工技术规程》。指导7家茶企获绿色认证、3家获有机认证。参与举办了中国紫阳富硒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峰论坛,挂牌成立茶叶“专家工作站”。二、取得的主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茶叶产销保持较好态势。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抓银企对接解决经营主体融资,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茶产业链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年产量实现11094吨。2.基地建管任务较好完成。在县委、县政府出台《紫阳富硒茶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紫阳县2023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等重要政策文件的大力支持下,指导完成标准化管护茶园6.37万亩,低产茶园改造3.28万亩,改造撂荒茶园2395亩,补植补栽500亩。3.茶园管护呈现较好效果。跟踪研究不同树冠培育方式、科学采摘和营养调控措施对茶园土壤监测、鲜叶内含物质形成研究等方面确定科学管理技术,形成适合我县不同茶园类型的管理技术规程,按照时间节点分片区组织茶园管理人员及当地茶农进行集中授课和现场教学相结合,进一步完善茶园规范化管理,提高茶园亩产效益。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的问题:茶产业发展还存在全县茶叶加工厂布局不均衡、茶叶生产组织形式落后、企业产品创新研发不足、市场拓展尚未聚焦紫阳富硒茶适销区、主销区等问题。(二)改进措施: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方法,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增强干事创业激情,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勇立潮头的历史担当履职尽责,奋力谱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认真指导初制加工能力不足的镇村,加快“补点”新建初制加工厂,推进县域初制加工能力均衡布局;推行“龙头企业+标准输出+产品订单+初制加工厂+渠道共享”模式,聚力引导龙头企业领衔上下游同类主体建立产业联盟,升级全县茶叶生产组织形式;强化科技合作,实施产品多元化开发行动,解决产品同质化、不能错位差异发展问题,延伸丰富产品链,解决市场供需侧,同时指导茶厂且对标实施技改升级,推进全县同类产品整体质量提升趋同;按照“立足本省域、布局大西北、挺进中亚、突破北上广”的思路,通过政策引导,指导茶企加快主销区紫阳富硒茶营销专区或区域营销中心、专卖店、加盟店、定向渠道店的建设和拓展。四、下一步工作思路。2024年,按照“五茶并举”思路(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茶市场、茶人才),坚持稳规模、强基础、提质效、树品牌、畅渠道、促融合,扎实补短板,积极锻长板,加快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紫阳现代茶产业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狠抓基地提升。积极指导落实补植补栽、品种替换、测土施肥、测土补硒、树冠修剪等技术措施,逐步改造提升低产低效茶园;积极指导发挥好智慧茶园作用,促推核心茶叶生产基地转型升级;推广应用富硒有机硒肥栽培技术,打造高标准富硒茶产业示范园;推广茶园科学施肥管理、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全面实施绿色栽培,推进生态茶园基地建设,指导茶企积极开展生态、绿色、有机、低碳茶园基地认证;打造特色茶旅融合园区、茶旅游景区景点,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二)狠抓企业升级。按照“小作坊→SC认证茶企→市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国家龙头企业”的路径,指导经营主体培育,促进各类茶企提等升级。聚焦规模较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聚力培育成长为“领头雁”;加强对涉茶小微企业在运营管理、产业技术、品牌建设、行业信息等方面的指导;积极指导茶叶经营主体抱团发展,建立产业联合体,加快提升全县茶叶生产组织水平。(三)提升加工水平。着力指导抓好主导产品加工工艺技术规程的宣贯执行,对标组织生产,逐步规范统一工艺;着力指导初制加工能力不足的镇村,围绕县域“链主”茶企初制产品生产加工供应链建设配套,加快“补点”新建初制加工厂;着力指导现有SC初制加工企业或加工小作坊对标实施技改升级;着力指导茶企拓展精制及精深加工,最大化发掘初制产品潜在价值,突破现有精深加工产品空白。(四)优化营销体系。指导茶企做好线上营销,运营好紫阳富硒茶京东官方旗舰店,发挥好其展销紫阳富硒茶的平台作用;抢抓建总行帮扶契机,指导茶企用好“善融商务”电商平台、“建行全球撮合家”跨境智能撮合平台;指导有条件的企业在电商门户平台、直播平台开网店。指导茶企做好线下营销,采取“营销专区(营销中心)+专卖店”的模式,通过统一实体店门头为“紫阳富硒茶”,统一实体店内部设计装修风格文化元素,加快主销区紫阳富硒茶营销专区或区域营销中心、专卖店、加盟店、定向渠道店的建设和拓展。(五)狠抓品牌宣传。积极参与并承担紫阳富硒茶品牌宣传营销相关工作任务,利用电视、网店、抖音、直播等媒介进行传播,筹办好一年一届的“春之茶”开园节,参加西安、杭州、北京、山东等地重点农博会、农高会、农交会、经洽会及中国茶叶科技年会、中国茶叶经济年会,结合重点节会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北京、榆林等主销区举办专场推介会;协同县级相关部门加强品牌建管,深入推进“公用品牌+企业品牌”融合发展的双品牌体系建设,建立“公用品牌+管理制度+标准体系+经营主体”的公用品牌授权使用管控体系,形成“协会主导、企业主体、政府监管”的运营管理模式;引导茶企积极参与各类品牌评选、国际国内重大茶事活动,对于滥用公用品牌或贬低公用品牌,扰乱市场经营秩序造成不良影响的经营主体执行惩罚机制和措施。(六)狠抓人才培育。依托中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江西婺源茶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县职教中心等资源,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协同做好企业经营者、茶产业技术人员、茶产业农民或工人培训培养。重点从全县茶叶骨干企业、茶行业专业机构中扶持培养行业领军人才。通过政府奖补、企业派员双向发力,委托院校定向培训,培养一批茶产业骨干技术人员,以及茶叶营销、茶叶审评、茶艺表演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支持龙头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领衔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集成和产品创新。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