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高陵区> 西安市高陵区医院

西安市高陵区医院

发布时间: 2024-04-11 10:34
单位名称 西安市高陵区医院
宗旨和业务范围 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肛肠科、皮肤科、泌尿科、中医科、防保科诊疗与护理;卫生医疗人员培训与继续教育;保健与健康。
住所 西安市高陵区上林二路555号
法定代表人 张晓龙
开办资金 41050.6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西安市高陵区卫生健康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33385.21万元 34112.23万元
网上名称 西安市高陵区医院.公益 从业人数  863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具体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一)项目助力,提档升级赋新能一是环境提升改造项目基本完成。在区委、区政府和区卫健局的大力支持和全面督导下,项目建设已于2023年11月底基本完成,医院外围环境功能分区更加合理,绿化与景观造型的功能性更加突出,医院参与竞争的硬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二是120急救中心建设项目提前竣工。该项目投资3508.24万元,于2023年10月底提前3个月完工,投用后为医院新增加80张床位,目前120急救站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等2个科室已搬入新楼运行,为医院的业务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医疗装备配置水平显著提升。投资3000余万元,引进了256排CT、全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数字化C型臂、心脏彩超等大型医疗设备;投资6万余元安装15立方氧气罐1个,有力地支撑了临床学科建设和临床诊疗技术发展。(二)技术突破,学科建设筑基石一是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医院持续完善“五大中心”内涵建设,积极实施重点专科建设,在省、市级重点学科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目前,呼吸内科被列入市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胸痛中心入选陕西省第一批县级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二是临床诊疗技术取得新突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医院加大适宜临床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尤其是普外科、泌尿外科、检验科等17个临床医技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达40余项,填补了高陵区医疗技术多项空白,促进了区域临床诊疗技术发展,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三)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增活力一是加大人才招录引进。2023年通过公开招聘和柔性引进的方式共引进医疗、护理、医技等各类人才74名,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近92%,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7名,进一步增强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业务能力培养提升。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前往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全年累计派往医联体单位学习人员达到16人次。通过培养培训,全年通过中、高级职称评审58人。三是学术氛围日趋浓厚。医院先后组织举办了高陵区药学论坛和陕西超高端CT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四)上下联动,共建共享促提升一是打造医共体“新样板”。通过加强对医共体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队伍、临床医技学科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帮扶,使医共体成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升。2023年,5个医共体成员单位医疗业务增长率均超过了10%。二是医联体合作显成效。分别与市胸科医院、市第三医院、市第四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了医疗联合体,与市儿童医院等4家三甲医院建立了专科联盟,2023年,医联体内省、市三甲医院累计下派坐诊专家17人,指导手术28例,疑难危急重症病例会诊讨论24次,教学查房99次。(五)改革创新,医改工作显成效一是积极参加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考”。加强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分工负责+集中评价”方式,规范运行数据填报与质控,取得了全市二级以上公立绩效考核排名第4,全省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排名第17名,病案首页数据填报质控评价达到9颗星的好成绩,并在全市绩效考核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二是药事管理更加高效。通过全面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事查房、处方点评等制度,不断规范临床用药行为。2023年全院350余个集采品种的药品价格降幅达50%以上;9个批次450余种集中采购药品价格降幅也在50%,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三是智慧医院建设效果明显。2023年投资460万余元升级拓展了HIS、LIS、PACS等系统,尤其是电子发票、扫码缴费、无卡就医、医保线上支付结算、检验结果自助打印等软件的上线运行,优化了就医流程,解决了“缴费烦、排队难”的问题,患者就医更加便利,目前,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评价已达3级。四是医保运行更加规范。通过实施DRG付费,严格落实“四合理”及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上线医保智能审核系统,进一步规范了诊疗服务行为,有效保证了医保资金安全,减轻了患者看病就医负担。2023年,城乡居民住院均次费用较去年下降了12.77%,城镇职工住院患者均次费用较去年下降了15.71%。五是财务运行总体情况良好。医院克服运营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和全成本核算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不断调整改善医院收入结构,医疗业务收入较上年略有增长,医院运行形势稳中有进。(六)医防融合,公卫服务开新局一是医防融合试点先行。目前区级MMC中心站已全面建成,各卫生院的分站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当中;二是传染病防治能力提升。通过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整合医疗资源,优化就诊流程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应对处置传染病疫情爆发的能力。目前,医院最大日接诊病患能力已达近2500人次;三是建立区域慢病防治中心。在区卫健局的安排部署和指导下,医院成立了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口腔疾病等6个区级慢病防治中心;四是爱卫和国卫复审取得新成绩。今年11月份,医院被市区两级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表彰为垃圾分类先进示范单位,并给予10万元奖励。(七)延伸服务,优质护理暖人心积极开展“互联网+护理延续服务”,通过加大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岗位练兵比武、质量控制督导和预约上门服务等措施,不断扩展和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和赞誉。目前,医院18个住院病区优质护理服务覆盖率达100%,患者满意度达95%以上。(八)健康扶贫,大病救治有保障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工作,在认真落实好“先救治、后付费”政策的同时,积极开展“一站式服务”和“进村入户”走访工作,全面做好贫困群众大病救治工作。2023年,我院承担了50名大病患者的救治工作,其中正在救治患者15人,销号23人,已转慢病管理12人。(九)加强监管,安全生产筑防线医院在加强医疗质量安全控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医院安全生产管理,坚持以“平安医院”创建工作为主线,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强化相关知识的培训、应急演练和安全督导工作,切实保障了医院生产形势稳定,全年没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二、取得社会效益1.门、急诊人次:551934,较上年增长16.12%;2.出院人次:26681,较上年增长15.05%;3.床位使用率:75.77%,较上年增长12.17%;4.平均住院日:6.92,较上年减少增长1.76%;5.门诊病人均次费用:216.14元,较上年减少8.33%;6.住院病人均次费用:5734.6元,较上年减少7.03%;7.药占比:32.55%,较上年减少1.57%。三、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一)存在问题1.人员编制不足。医院目前编制床位500张,实际开放664张,应有编制750个。目前,医院实有编制600个(其中正式编制323人,编制备案制277人),制约医院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2.管理运行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运营成本过高,业务收入中医疗服务性收入占比偏低。(二)改进措施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采取柔性引进、定向引进、专家团队引进等方式,引进各类卫生人才。2.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主线,不断健全完善医院管理各项制度,建立现代医院治理体系,加强内部控制,按照开源节流的原则,改善收入结构,提升运营效率。四、下一步工作打算1.全力推进三级医院创建工作。一是梳理创建工作启动以来,还未夯细夯实夯深的任务条款、重点项目、重点问题;二是进一步细化创建工作方案、计划和考核细则,做到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三是抓实、抓细培训学习,全面指导工作,把稳把好创建工作方向;四是狠抓考核督导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指标全面落实。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就医环境。一是提升改造住院病区。加快住院病区提升改造项目前期论证、申报、立项工作进度,力争项目在2024年6月启动实施。二是改造眼科手术室。加快眼科手术室改造工程申报、立项、申请工作,力争在2024年内完成改造工程。3.加强学科建设,补齐学科短板。2024年要按照三级医院标准要求,加强临床学科建设工作。一是抓重点。依据现有临床科室发展情况,支持鼓励条件成熟的临床科室积极申报市级重点临床学科建设项目,力争在2024年再建成1个市级重点学科项目,3个区级重点学科。二是补短板。加快人才培养、储备,力争在2024年内补齐营养科和老年医学科2个学科短板。三是抓技术、抓科研。继续采取激励措施,支持临床学科大力推广应用适宜中、西医新技术、新项目,鼓励支持临床科室积极申报开展科研项目,力争在2024年申报开展市级科研项目5项。4.加强人才培养。依照三级医院建设标准,以医院建设发展和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结合临床学科发展实际,按照“开发现有人才、培养核心人才、引进短缺人才”的原则,积极创新人才开发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不断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5.全面推进医防融合。以“无烟医院”“健康医院”“健康促进示范医院”“老年友善医院”等创建工作为主线,统筹推进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食品安全、爱国卫生、国卫复审等工作,加快“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心脏数据中心”建设进度,健全完善“六大防治中心”工作制度、机制和流程,促进疾病防治,健康服务方式由被动治疗型向医防融合型转变。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登记号:72996488361011711A1001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