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商洛市社会救助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服务和救助服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监管;城乡医疗救助监管;城乡临时困难救助监管;农村五保供养监管。 | |
住所 | 商洛市商州区州城街民政路 | |
法定代表人 | 杨家英 | |
开办资金 | 46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商洛市民政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322万元 | 143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1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工作成效(一)抓好三个统筹,完善社会救助机制1.统筹城乡发展。会同市乡村振兴局等4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适度放宽低保等救助对象认定条件,强化低保扩围增效,全面完成城乡低保、城乡特困提标补发工作。2.统筹困难群体。印发《商洛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的补充通知》,联合市财政局印发《商洛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联合市医疗保障局印发《商洛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实施细则》,对救助政策进一步补充、细化,指导县区做到精准识别、精准认定,将符合条件人员及时按规定纳入救助范围。3.统筹政府资源。印发《关于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持续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全市通过协调机制召开会议19次,研究出台社会救助相关政策文件6件,协调解决急难救助个案55例。(二)开展三项活动,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水平1.开展社会救助提质增效活动,落实落细各项政策。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专项活动,综合运用信息筛查预警、干部入户排查核实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常态化排查整改,确保社会救助政策落实落细。2.开展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大排查、大提升”活动,确保特困基本生活。完善了分散特困对象照料护理人信息台账,更换照料护理人81人,修订更新照料服务协议328份,完成居住环境整治394人。3.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整改“回头看”行动,持续巩固有效衔接。截至12月底,全市55.41万已脱贫人口中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13.94万人,占25.16%。3.36万边缘易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人口等“三类人员”共纳入兜底保障2.08万人,占61.91%。(三)突出三个着力点,确保社会救助政策落实1.以信息化建设为着力点,整合资源,提高办事效率。我市目前已与公安、财政、房管、卫健等十一个部门共享19类信息,并且通过省级核对系统实现了救助、婚姻、殡葬、金融存款、市场监管等8类省级信息的共享。依托商洛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指导各县区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分类管理、建立台账、限时核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截至目前我市共比对640批次,51894人次数据信息。2.以专业化建设为着力点,提高素质,壮大队伍力量。成功举办全市镇(办)民政干部业务培训班,编印《商洛市社会救助工作规范操作手册》下发到基层,为98个镇(办)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着力提高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3.以规范化建设为着力点,严格程序,提高管理水平。召开社会救助审核确认程序规范化现场观摩暨工作推进会,组织各县区学习丹凤县竹林关镇审核确认权下放后社会救助工作规范管理流程,为实现社会救助提质增效目标,稳步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效能奠定坚实基础。二、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截至12月底,全市55.41万已脱贫人口中符合条件人员纳入民政兜底保障范围13.94万人,占25.16%。3.36万边缘易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人口和突发严重困难人口等“三类人员”共纳入兜底保障2.08万人,占61.91%。三、存在问题和整改措施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宣传工作还不够全面,个别基层干部和困难群众对兜底政策理解还不够到位,知晓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基层民政干部力量薄弱。大部分镇民政干部只有1—2人,且兼职多,服务的对象人数多,导致基层工作疲于应付,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同时,基层民政干部流动频繁,政策不掌握、业务不熟练、情况不了解,影响救助政策的有效落实。2024年,我们将继续深化兜底政策宣传,提高两率一度;开展社会救助镇村规范化创建活动“回头望”,巩固创建成果;指导各县区做好兜底保障对象的认定;全面落实社保兜底政策,确保执行到位,特别是“渐退帮扶”和“分类施保”全面贯彻落实;加强低保与扶贫有效衔接,确保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及时和扶贫部门加强沟通,确保兜底对象数据信息与扶贫数据实时衔接;加大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力度,实施精准、规范、阳光救助。四、下一步工作打算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查漏补缺,补齐短板缺项,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多层次社会救助1.完善社会救助对象识别和评估机制,确保救助政策的精准落地。按照低收入人口的困难程度分层,根据困难类型分类,提供针对性的救助帮扶措施,进一步规范救助对象的识别标准,细化明确社会救助对象范围。持续开展社会救助提质增效活动,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严格按照现行救助政策文件要求,夯实责任,抓好落实,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地落细。2.加强与专项救助政策的衔接,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整合专项救助资源,编制民政救助对象可享受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政策标准及条件清单。3.加强下基层调研力度,解决基层实际问题。针对农村低保中的“老人保”问题:依托核对系统信息,核实老人保子女赡养情况及工作情况;试联合纪委推行职工家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针对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责任落实不到位问题:在照料护理评价考核机制落实较好的县区选取一到两个镇办开展购买照料护理服务;鼓励考核评价难以落实的县区通过建立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对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针对易地搬迁困难群众申办难问题:制定《易地搬迁安置点困难群众社会救助申请审批办法》,确定迁入地与迁入地在申请审核确认过程中的责任;协调财政局解决“一卡通”不能跨镇(街)发放等问题。(二)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提高救助效率和服务质量1.健全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加强相关部门联动,拓展更新核对数据源,全面挖掘核对系统效能,进一步推动居民家庭经济核对平台的扩容升级,不断提高服务对象数据精准度。组织召开市级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加强部门协同配合,凝聚救助帮扶合力。2.完善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制度,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科学合理的分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健全资金使用监管制度,加强对救助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确保资金安全、合规、高效使用。计划联合财政对县区困难群众资金使用情况摸底,进一步掌握县区资金底数与资金缺口。3.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机制,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和问责追责。持续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综合治理行动,清理纠正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加强对各县区救助政策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县区交叉检查,市级不定期督查。制订明确的分级责任清单,形成覆盖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的责任链条,压实工作主体责任。加大对重复信访和实名反映事项的直查直办和跟踪督办,合力处置群众诉求。(三)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提升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水平1.加强社会救助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分层级举办社会救助政策培训班,采取送教下基层的方式解读救助政策,确保每个基层经办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培训。2.加强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优化升级社会救助平台功能,面向群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申办及查询服务,实现低保申请自助化、审核过程透明化、保障信息公开化;面向经办人员实现掌上受理和入户调查、审核确认等功能,减轻基层工作压力。3.加强社会救助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社会救助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加强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培训,利用民政局门户网站以及其他新闻报刊等媒体,及时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和工作推进情况,提高公众知晓率。计划印制政策解读宣传彩页,下发到基层。4.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地市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我市社会救助工作水平。学习西安市碑林区“融救联助”新模式,选取商州区条件成熟的社区开展试点。2024年3月18日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