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商洛市> 商洛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

商洛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10 11:01
单位名称 商洛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开展全市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建设和监测网络建设,以及有关政策法规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开展全市耕地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指导工作;指导全市农村能源管理和开发利用,开展全市农村能源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
住所 商洛市商州区商中路22号
法定代表人 胡海锋
开办资金 2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商洛市农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41.08万元 62.01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9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我中心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商洛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中心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业务工作开展情况1.建立示范点,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全市7县区共建立示范点14个,示范面积2800亩,推广低积累品种、土壤调理、水肥调控、喷施叶面肥、原位钝化、秸秆离田等安全利用技术措施。结合水毁农田恢复建设,覆土治理受污染耕地350亩,覆土厚度50厘米。严格按照省厅要求实施试点县项目,重点探索玉米、小麦主栽作物的“低积累品种+水肥调控”、“植物修复+增施有机肥+秸秆离田”等安全利用技术模式,带动全市受污染耕地得到全面安全利用。2.设立监测点,掌握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设立监测点73个,其中,省控点23个,市级加密点40个,县级加密点10个。严格采样、制备、送样规范,送检样品98个,其中,2个点位农产品镉超标,面积68.67亩,经核算2023年度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9.82%。因地制宜建立农田地膜监测点16个,常态化开展监测评价,对农膜残留进行常态化、制度化监测与评价,完成了农田残膜监测点的采样和APP填报任务,掌握农田地膜污染基本情况,为全市地膜污染防控及综合决策提供科学依据。3.布设踏查点,摸清入侵植物底数。全市共设置踏查路线28条,踏查点位362个,标准样地27个,覆盖全市7个县(区),98个镇(办),累计发现外来入侵植物79种,形成名录清单。依据“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质量控制技术规定”要求,于7月至8月,深入七县区开展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对全市范围内所有生境进行实地核查,按照20%比例,核查79个踏查点,做到普查数据真实有效。形成了数据汇总表,普查数据成果通过农业部验收。4.排查隐患点,沼气设施安全运行。组织县区对辖区内所有农村沼气设施进行了自查,现场排查出安全隐患130余处,下发整改通知书20余份,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指导农户(业主)通过设置警示标识、树立围挡、清除易燃物质、更换盖板等形式,积极、及时进行全面整改。检查中,进一步明确各镇办排查整治工作职责和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责任。全市开展沼气安全知识宣传5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000余份,提高农户安全用气意识。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5.建立工作台账,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以县为单元,建立年度秸秆资源和农膜台账,提高数据填报质量,加强数据真实性、逻辑性审核,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全面摸清农作物秸秆、农用地膜、棚膜、可降解膜等使用、回收、利用现状,科学核算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经核算,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分别达到91.09%、85.31%。6.督促问题整改,秦岭生态有效保护。做好“秦岭五乱”、秦岭生态图斑问题整改验收工作。4月13日赴山阳县色河铺镇验收疑似图斑发现问题1个,并出具问题整改验收表。10月15日赴镇安县铁厂、大坪、米粮、西口、高峰等5个镇,开展耕地保护百日攻坚反馈村民建房违法占耕地问题整改验收工作,共核实问题5个,其中,整改完成2个,未整改到位问题3个。二、取得的经济或社会效益1.耕地土壤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印发《商洛市2023-2025年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商洛市2023年度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方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2023年全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工作要点》等文件,组织召开全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普查工作推进会暨普查技术培训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分工,构建市县一体推进格局。2.项目示范带动持续扩大。洛南县建立示范点5个,各实施200亩,共计试点示范1000亩,总结筛选可复制、易推广技术模式2种。购买发放有机肥150吨、调理剂15吨,辐射带动全县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安全措施覆盖率达95%以上。镇安县在东中西三个片区选取三个典型地块10余亩耕地开展试验示范种植,在月河太白庙等10个中轻度受污染耕地区域所在村推进治理修复。累计发放生物质有机肥89吨,开展技术培训10场次,印发技术资料20000余份,受益群众919户,覆盖受污染耕地2372亩。3.土壤质量类别划分数据详实。2023年全市完成耕地质量类别划分,更新土壤质量类别划分清单数据19.7万条、绘制镇村受污染耕地调查底图66幅。及时调整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数据,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较上年分别减少25.5%和32.6%。指导各县区根据划分成果,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污染来源、污染途径、种植方式、农产品超标情况等,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过选择合理的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治理与修复等措施,确保全市受污染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顺利推动。4.沼气生产安全管理不断强化。印发了《关于开展2023年农村能源“安全生产月”暨农村沼气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的通知》(商农便函〔2023〕140号)、《关于加强“双节”期间农村沼气安全生产自查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2023行动专项交叉检查工作情况的通知》(商农便函〔2023〕230号)等,进一步规范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行为,健全农村沼气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明确企业第一责任人职责,提高了全市农村沼气安全风险防控和突发安全事件的应急能力,增强了沼气业主的安全生产意识和管理能力,有效遏制沼气安全生产事故发生。5.耕地环境保护宣传氛围浓厚。以耕地保护为重点,统筹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利用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秦岭生态环保等主题宣传活动,普及耕地土壤环境保护知识,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宣传解读和舆论引导。召开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推进、技术人员培训、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实施主体业主培训等会议,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对耕地污染防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营造耕地土壤环境保护浓厚社会氛围。三、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是部分县区人员力量不足。县区人员编制不均衡,且工人占比较大,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工作质量不高,系统填报数据出错几率较高。二是沼气安全管理缺乏专项工作经费。省级拨付的农村沼气管护经费不足,市县未设专项经费,资金支持不足,老旧配件得不到及时更换,应报废填埋处置的设施不能及时处置,存在安全隐患。整改措施:一是建议扩充部分县区相关单位编制,补充基层力量,为全面落实农业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人员保障。二是建议加大基层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增强从业人员专业技术培训频次,加大与农业生态保护先进地区学习交流,力争组建一批业务强、素质高、能办事的干部队伍。三是建议市县政府协调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安全等工作;将其支出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建设计划项目,落实配套资金,推动商洛市农业生态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四、下一步打算我中心将认真贯彻中省关于农业生态保护工作部署,加强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转变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担当,助力商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监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不断加强对土壤类型、污染来源、污染途径、种植方式、农产品超标情况等的监测管理。二是做好农田残膜监测和回收工作,做好用前用后登记和管理。多形式普及耕地土壤环境保护知识,合理利用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秦岭生态环保等主题宣传活动扩大影响范围。三是巩固沼气安全生产管理,定期对市内中小企业各类沼气设备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登记,确保用气安全。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