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商洛市> 商洛市中药产业发展中心

商洛市中药产业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10 10:17
单位名称 商洛市中药产业发展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发展中药产业,服务经济建设。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组织实施;中药产业科技产业化项目组织实施;中药材基地建设。
住所 商洛市商州区北新街东段18号
法定代表人 李涛
开办资金 1万元
经济来源 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商洛市林业局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293.91万元 279.58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10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无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一、业务活动开展情况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林业局《关于切实抓好2023年中药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紧紧围绕“建基地、促品质、创品牌、优服务”的发展思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效益,使全市中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新发展中药材基地33.02万亩,占年度目标任务30万亩的110%;其中新建500亩以上的规模化中药材示范基地11.82万亩,占目标任务10万亩的118%;野生中药材抚育管护13.6万亩,占目标任务10万亩的136%;培育千亩以上的中药材专业村23个,占目标任务20个的115%;新发展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28个,占目标任务22个的127.3%;开展技术培训68场次,培训药农5518人,分别占目标任务50场次5000人的136%和110%。截止2023年底,全市中药材总面积230.22万亩,其中:人工种植111.66万亩,野生分布118.56万亩,中药材产量71.97万吨,中药材产值62.30亿元。中药产业涉及5.23万脱贫户15.46万人,实现户均增收4503元,人均增收1523元。二、取得的主要社会、经济成效(一)抓技术规范,促品质提升。全面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规定,持续加强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开展珍稀濒危野生药材资源摸底调查,严禁随意采挖和掠青抢采,开展了以连翘为主掠青抢采专项治理行动。加强道地药材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市级地方标准的制定,玄参、板蓝根2个市级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已立项审批,正在积极修改完善。严格按照《陕西省中药材质量追溯体系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加强中药材质量追溯管理,全市72家企业、合作社纳入全省质量追溯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加工利用规范化生产,确保中药材质量。(二)抓品牌建设,促效益提升。全力推进以“十大商药”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和气候品质认定工作。“商洛连翘”、“商洛丹参”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材料已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洛南连翘省级气候品质认证(特优级)已通过省级评审。(三)抓宣传推介,促招商引资。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升中药材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商洛日报、商洛新闻网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中药材产业发展。积极准备,全面筹备制作了全市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及3个中药项目PPT,在全省中医药产业发展会上对全市中药产业发展情况及3个中药项目进行了推介宣传,并成功签约了1个项目。借助以岭药业、哈药集团、陕西民进委员会医药委员等有名药企和专业人事调研,宣传推介连翘、桔梗、五味子、黄芩、五灵脂的发展情况,以“十大商药”为主的道地中药材品种受到社会和业界精英的高度关注,其影响力不断提升。三、存在问题(一)药粮争地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粮、药”争地矛盾日益显现,导致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速减缓,种植面积减少趋势,中药材发展从耕地逐步向山地林下种植发展,但由于林下坡陡少土,不利于中药材规范化、规模化种植。(二)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多年来中药材产业都没有相应的资金配套扶持,仅靠县本级每年整合资金,扶持产业发展存在一定难度。虽然各县区在种植中药材方面有政策补助,但对于建设高标准的规范化种植基地而言,数额还显得远远不足。(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薄弱。全市虽然有14家省级龙头企业,但大部分没有种植基地,在示范引领方面发挥作用不足,利用、加工量少,合作社、农户生产的中药材以农副产品销售外地,中药材附加值低。(四)缺乏品牌效应。虽然全市中药材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但中药材种植品种混杂,种质资源不清,质量参差不齐,还没有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影响,没有功能完备的中药产业园区和交易中心。(五)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工作人员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少,无法有效行使指导、管理、协调中药产业发展的职能,市级无专业人才,大部分县区仅有1名职工负责中药材产业发展。四、改进措施(一)抓基地建设,促示范带动。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种植规范化、品种良种化”的原则和“木本上山、草本入川”的思路,大力推广林下种植、药果、药农间套立体生态种植模式,有效利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扩大种植规模。持续推进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丹凤天麻示范基地、商州连翘示范基地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认定为省级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坚持抓点示范,做到县有龙头企业、镇有示范村、村有重点组、组有典型户,辐射带动全市道地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二)抓技术培训,促服务保障。采用“聘进来、走出去”等方式,针对中药材不同生长周期,聘请不同领域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先后多次选派业务干部赴西安、汉中等地参加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中药协会等单位举办的中药材培训班,全面提升了我市中药材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技能水平。充分发挥中药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力量,组织科技特派员入农户、到基地、进企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真正把各类中药材的种植、采收、加工、贮运和销售信息传授给群众,着力提升中药材产品质量效益。聘请专家对市、县、镇办相关业务人员、中药材相关企业、合作社负责人、中药材种植大户110人开展集中培训,提升中药材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目前,全市中药材加工企业6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4家,中药材及生产加工合作社333个,省级合作社8个,家庭农场24个,中药材康养基地1个,种苗繁育基地25个,企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抓协作配合,促工作成效。全力推进抗疫急需中药材产业体系建设项目的实施,完成了野生连翘的抚育管理、连翘示范基地综合科管、品牌创建、技术培训等建设任务。积极开展中药材标本收集制作工作。按照秦岭博物馆中药材标本收集工作要求,及时摸清了全市中药材标本情况,制作了81种中药材标本,及时与秦岭博物馆联系衔接,提交了中药材标本收集中存在的困难和需要协调解决事项。按时完成了2件人大代表建议,9件政协委员提案(主办7件,协办2件)的办理工作。全程参与配合省政府参事、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民进委员会,杨凌管委会、宁商协作工作组领导和专家考察调研全市中药产业发展,参加市人大调研市花(连翘)的宣传种植推广情况。积极配合市直部门开展市级农业园区评估验收、康养、中医药健康建设等工作。五、下一步打算2024年,我们将以打造高质量、高标准、规模化中药材示范基地为抓手,加快推动中药材基地建设步伐,持续推进中药材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市级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大力宣传道地中药材品牌,扎实开展中药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培训,着力破解中药产业发展难题,推动全市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一)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全面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规定,开展道地中药材种质收集、保存、筛选和扩繁工作,加强濒危种源保护,重点做好以连翘、五味子、金银花、天麻等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严厉打击抢采采青、破坏性采摘行为,为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二)加强品牌创建。持续推进“商洛连翘”、“商洛丹参”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以“十大商药”为主的地方《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制定工作。(三)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坚持人工种植和野生抚育、林下种植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两个相结合”,把中药材基地建设由耕地向林下转变,持续加快以野生抚育、林下种植为主的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化示范基地建设。(四)加强技术服务保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充分发挥中药产业技术服务团队力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改善种植、加工、销售中的管理不精细、信息不准确、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五)加强项目策划申报。以“十大商药”为重点,策划包装种质资源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加工收储等项目,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与中药企业衔接沟通,策划项目,开展招商引资,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