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年度报告>镇安县> 镇安县永乐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镇安县永乐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发布时间: 2024-04-09 17:08
单位名称 镇安县永乐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宗旨和业务范围 为街道办农业综合事务提供服务。开展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兽医、扶贫开发、移民搬迁、农业生产经营工作,开展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和气象公共服务与灾害防御工作,开展动植物防疫和监管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开展水利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土地流转相关服务工作。
住所 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县河坪中路金水园
法定代表人 黄芳娥
开办资金 35.21万元
经济来源 财政全额拨款
举办单位 镇安县永乐街道办事处
资产损益情况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15.75万元 14.25万元
网上名称 从业人数  27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2023年度,我单位在永乐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业务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执行本单位章程及规章制度情况。严格按照《章程》规定,建立了相关的会议制度、议事决策规则,召开决策会议6次,研究单位重大事项。进一步完善了单位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单位正常运行,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业务活动,无违法违纪情况发生。二、按照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了以下几项业务活动。2023年,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各主管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相关单位和村居的全力配合下,全体职工团结协作,坚持以乡村振兴为中心,以巩固脱贫成果、农业生产、畜牧防疫、林业生产、森林资源管护、水利水务、移民搬迁、人居环境、农村宅基地审批等工作为重点,详细部署,明确分工,夯实责任,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一)落实监测帮扶、巩固脱贫成果。1.易致贫返贫户识别认定工作。对全办8321户农户进行走访排查,按照程序纳入易致贫返贫户12户33人,并逐户分类落实了帮扶措施。2.风险消除标注工作。按照要求,组织各村“四支队伍”及片长对风险未消除重点监测户进行入户核查,从“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家庭收支情况综合研判后,严格按照程序,标注风险消除4户16人。3.2023年度已脱贫户及易返贫致贫户人口动态调整工作。经排查,建档立卡户自然增加55人,自然减少86人。4.防返贫监测系统信息修正和农户信息录入工作。修正录入务工监测信息等信息16000余条,完成8321户27889人防返贫监测平台基本信息等录入工作。5.扶贫项目库建设及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工作。对2013年-2023年街道办实施的375个扶贫资产进行了“回头看”,对205个公益性扶贫资产进一步落实管护责任人;30个经营性扶贫资产进一步落实资产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带贫效益,对未能发挥带贫效益的2个经营性资产进行整改。(二)实施乡村振兴、助推农业发展。1.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切实促农增产增收。一是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发展食用菌50万袋,为经营主体发放补助14万元;发展畜牧养殖9.13万头(只),新建蜜源基地200亩,养蜂2000箱,为脱贫户、监测户发放补助39.56万元;新增魔芋种植500亩,为脱贫户、监测户发放补助13.795万元;新增中药材种植1000亩,为脱贫户、监测户发放补助24.5万元;发展烤烟3000亩,新建烤房19座,维修烤房20座,改造烤房25座,“五小”项目发放补助2.095万元。二是扶持发展产业项目。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扩建食用菌项目1个,新建帮扶工厂(车间)项目3个,新建庭院经济项目1个,带动300余户群众增收。三是开展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食用菌种植等实用技术培训400余人次,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2.推广带状复合种植,着力促进农业生产。一是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工作:完成大豆种植7750亩、大豆玉米复合种植4000亩。二是农业物资发放工作:发放玉米良种共计4300公斤,黄豆种7960公斤,有机肥240吨,复合肥6吨,麦种900公斤。三是惠农资金下发工作:兑付15个村居实际种粮一次性补贴5815户,31472.75亩,共计220309.25元;耕地地力补贴6446户,39997.88亩,共计2399872.8元,发放庙坡村油菜种植补助1万元,切实助力农业生产。3.落实病虫害监测防控,全力确保粮食安全。发放宣传画册200余份、发放防治药剂8余箱、喷雾器4台、诱捕器80套,有效控制病虫侵害。4.加强开展动物防疫,预防动物重大疫病。防疫猪9070头、牛455头、羊721只、禽69524万只。猪瘟、口蹄疫免疫率,猪、牛、羊免疫挂标率,免疫建档率均达百分之百。完成牛羊布病监测采样任务,共采牛血清320份,羊血清413份。5.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推进乡村建设。一是加强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围绕“一都四区”建设目标,结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造秦岭山水乡村建设示范点3处。二是推进厕所革命。已建成卫生公厕15座,农户卫生厕所改造1072户,三格式卫生厕所目前验收合格27户,兑付资金3.17万元。三是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发动劳工156人次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公路、沟渠、河道219公里,清除垃圾56吨,清查乱搭乱建12处,阻止乱倒建筑垃圾23次,批评教育25人次,极大维护了全办的环境卫生,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三)加强科管提升,保障林业事业发展。1.加强护林员管理和经济林木综合科管。全办护林员279名,定期召开护林员会议,进行技能、实用技术、岗位职责培训,严格管理考核;在安山村、北城社区、栗园、太坪等实施板栗核桃修剪、扩盘等综合科管3500余亩,在安山村实施水杂果修剪50余亩。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出动宣传车逐村开展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和巡查,发放、张贴各类宣传资料12000余份。严守“五头、五边、五口”,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和火源管控;加强森林资源“三乱”排查,救治和放生野生动物12余只,并将受伤麂子、猫头鹰、鬣羚等送往周至县楼观台野生动物救助站进行专业救治;坚持依法凭证采伐,保证林木采伐有序开展,全年办理林木采伐证26份,自产证8份;加大古树名木的检查力度,确保古树名木健康生长;配合林业执法队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0起,其中森林火灾案件4起,擅自改变林地用途案件6起,对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四)加强河长制管理,抓好安全饮水工程。1.全面排查整改,实施安全饮水工程。一是敲门入户大排查。3月、6月、9月先后对我办农村饮水涉及8442户28427人,621处饮水工程,开展三次农村饮水安全敲门入户大排查工作,排查出30个问题,完成整改30个问题。二是饮水设施改造提升工作。各村居共铺设PE管道38750米,发放消毒片80包进行水源净化,保障了农民正常生活用水,提高了农民的饮水质量。2.落实河长制,加强河道清查管理工作。一是根据县上河长制工作要求,编制完善了“永乐街道办河长制工作方案”,“一河一策”方案,明确健全了日常巡查、监督、管护长效机制,按属地原则实行管理、考核、问责,做到“一河一长”,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二是签订“河长”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了责任,加强了河道管理工作。三、取得的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年来,在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社会效益:各个产业项目建设,增加了项目区长效产业规模,提高了产业质量,促进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产业项目的实施在产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经济效益:一是辖区内的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二是通过产业项目实施,既增加了群众的家庭收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也积极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水利水务方面:1.治理体系不完善。没有完整的治理体系,惩治措施不够完善具体,仍存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废弃物等直排、直倒现象。2.部分群众河道保护意识不强。不能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并主动投入到保护河道的行动中来。二是有效衔接方面:1.防返贫监测方面:(1)流动人口较大,无法及时掌握脱贫人口底子;(2)监测系统错误项太多,务工情况等基本信息更新不及时。2.衔接资金项目资料方面:缺乏行业部门的沟通,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不充分,不能够及时监测。五、整改措施。一是完善巡河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明确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到位。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发挥片长作用,动员群众参与,构建治水、管水、护水长效机制。二是守住底线任务,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针对性落实发展类帮扶措施各项工作。采取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最新数据,及时更新相关信息,做好相关工作。及时对接行业部门,掌握项目实施情况,六、下一步工作计划。1.持续做好防返贫监测各项工作,规范做好乡村建设工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加大农产补助力度,切实保证粮食稳产增收。3.加强村级防疫队伍建设,创新举措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4.加强护林员管理、加大提质增效力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5.落实“一河一策”,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水利水务工作。6.完成宅基地审批、长江禁捕、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做好相关县级业务部门、街办及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