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承担法律法规赋予市本级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矿山、工贸等行业安全生产监管,以及地质灾害、水旱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有关应急抢险和灾害救助、防震减灾等方面的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职能,组织查处辖区内跨区域案件,监督指导辖区内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工作。 | |
住所 | 延安市新区为民服务中心综合楼11楼 | |
法定代表人 | 张权 | |
开办资金 | 5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13.3万元 | 12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公益 | 从业人数 26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一、所做工作(一)梳理执法基础,持续规范执法程序。一是积极编制《延安市应急管理局2023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共编入执法检查企业52家,其中煤矿领域7家,非煤矿山领域22家,危险化学品领域21家,工贸领域2家。二是按照《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关于调整安全生产分级分类执法企业进一步强化监管执法的通知》(陕应急〔2023〕126号),在2022年度已确定并公示的本级执法企业名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上一年以来自身安全风险辨识、隐患排查治理情况、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年度安全生产事故情况,重新调整了市本级分类执法企业名单,并在市局门户网站进行了公示。经调整,2023年市本级执法企业共62家,其中“A”类企业44家,“C”类企业11家,“D”类企业7家。三是坚持规范执法程序,执法过程中积极推行“执法+专家”“启动会+现场执法检查+总结会”“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的“三位一体”执法模式,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手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规范用语指引》,统一执法内容、程序和标准,全面提升执法效能。全过程推广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全面落实“三项制度”在日常执法过程中的应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执法程序,避免选择性执法,确保执法公平公正,提高执法效能。四是持续开展执法人员培训,按照《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关于举办全省综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的通知》(陕应急〔2023〕447号)文件要求,组织执法支队全体人员赴铜川市进行了24学时的网络培训和56学时的面授培训,并且按照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应急管理行政执法资格培训管理相关工作要求对全市应急系统执法人员进行了40学时的线上培训,深入学习了法治思想,全面提升了我市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干部已发履职能力和水平。(二)统筹多措并举,持续强化执法行动。为提高安全生产执法效能,严厉打击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本年度开展多项专项执法检查。一是按照《延安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春季安全生产专项执法行动方案>的通知》(延市应急发〔2023〕25号)对54家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二是按照《陕西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组织综合执法队伍开展全省重大事故隐患2023专项执法督查活动的通知》(陕安委办〔2023〕65号),6-11月份执法支队在全市抽调执法人员155人次、选调省库各领域专家72人次,建执法小分队65支,赴商洛市、咸阳市(杨凌示范区)、榆林市等六个地市开展了专项执法督查,共执法督查部门企业897家,发现问题隐患4698条,其中一般问题隐患4568条,重大隐患130条,做到了非煤矿山(含尾矿库)、危险化学品、工贸、交通运输(含铁路运输)、公路客(货)运输、建筑施工、消防、燃气、特种设备等16个重点行业领域的全覆盖。三是针对当前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事故频发现象,组织开展了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领域专项执法行动,并就执法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处罚。四是严格违法行为查处,截至目前共立案52起,已实施经济处罚138.82万元。五是为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应急系统安全生产执法水平,印发《延安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开展2022年度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的通知》,对全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进行了全面评查。六是持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典型案例报送工作,按照应急管理部安全生产典型案例报送工作要求,就重点检查事项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执法检查,2023年截止目前我市在系统中应报典型案例66起,实报典型案例70起,案例合格率100%。七是专职兼职并行扩充执法力量。按照《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关于做好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技术检查员聘用和社会监督员聘任工作的通知》(陕应急〔2023〕217号)精神,向市委编办报送《关于申请核定延安市应急管理局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技术检查员临聘人员数额的请示》(延市应急字〔2023〕86号),计划申请26名专业技术检查员名额用于辅助应急管理日常执法工作。在市局网站、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公开聘用一批兼职技术检查员,用以充实应急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强化专业监管人员配比,目前正在资料审核阶段;同时向市人大、市政协、延安大学和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发出邀请函,计划聘任一批社会监督员,用以参与监督执法检查工作,确保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公平公正。(三)推进信息高效,不断完善执法系统。为推进应急管理工作高效率运转,按照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要求稳步推进、持续应用各类执法系统。一是督促市级执法科室、单位以及各县(市、区)应急管理局积极应用《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统计系统》,做到按时限要求如实填报行政执法数据并经执法支队汇总后报省应急管理厅。二是按照延安市“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部门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求编制了《延安市应急管理局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联合延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延安市卫健委开展了部门间联合执法检查。三是按照《陕西省应急管理厅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行“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的通知》(陕应急〔2023〕119号),为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全市“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推动执法全过程“上线入网”,不断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效能,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和推广取得实效,印发了《延安市应急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行“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的通知》(延市应急发〔2023〕43号),积极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的全面应用,常态化调整系统“一单两库”信息,并邀请省应急管理厅技术人员对我市“互联网+执法”系统开展应用培训学习,督促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全面应用系统,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升系统的普及应用率。今年截止目前全市运用“互联网+执法”系统开展执法检查592次,检查企业386家,查处违法行为1353项,隐患整改率达到91.57%。(四)落实举报制度,履行举报查处职责。强化《安全生产举报系统》的运维工作,及时开展安全生产举报的受理、核查、回复工作。截止7月,共受理安全生产举报5起,核查5起,按照新《安全生产举报系统》各项要求做好线上和线下的信访举报回复工作,规范核查流程,做到每个环节有专人、有内容、有落实、有签字、有责任,流程步骤清晰。及时将信访举报核查处理情况向举报人进行反馈,给予明确答复,并对后续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查,确保信访举报的问题认真整改到位,同时严格按照《延安市应急管理局延安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延安市安全生产领域举报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延市应急发〔2023〕28号)做好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工作。二、存在不足(一)执法能力水平良莠不齐,亟待提高。安全生产执法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经过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部分划转到执法支队的执法人员专业背景与执法工作要求不对口,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抓不住重点、找不到关键,遇到比较复杂的案情不会处理,容易和执法对象引发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水平。加之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执法人员学习新法规、新标准进度跟不上,存在着工作繁忙“不愿学”、碌碌无为“不爱学”、装点门面“不真学”、急功近利“不深学”和学理论嫌枯燥、学法律嫌深奥、学业务嫌单调的倾向性问题,从根本上影响了执法工作水平的提升。(二)执法信息化推行难度大,收效不佳。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配套系统有“互联网+执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统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系统、“陕西省行政执法综合管理监督信息系统”等平台,执法人员执法检查完毕后就同一检查行为需多次录入不同系统,但各系统不能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徒增执法人员工作量,造成执法人员存在抵触情绪,致使系统应用率不高。(三)执法检查重点不精准,舍本求末。安全生产执法工作量大面广,但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只会轻抚式执法,在企业执法检查时不能点到麻穴、打到痛处,检查出的问题只集中在常规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方面,不能按照《安全生产执法手册(2020年版)》中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重点事项表》进行高质量的执法检查,行政处罚案件案由单一,碰到少见疑难的违法行为时就出现不会办案的现象。三、下步打算针对目前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逐条分析,逐步解决,稳步提升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水平,积极呈现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新面貌。一是针对新修订的《行政处罚法》、《安全生产法》等执法工作常用的法律法规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执法人员专业素养,增强执法手段,明确执法方向。二是在执法工作中督促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强化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及APP等多渠道公开方式,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完善行政执法装备配置及使用情况,落实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涉及行政处罚案件及时呈请市局法制审核领导小组进行法制审核,落实行政执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及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三是强调行政执法系统平台的重要性,组织系统平台应用操作的培训工作,强化执法人员对系统的熟练性,多措并举提升系统平台在执法过程中的应用,最终实现行政执法工作有传统模式转变为信息化、智能化、规范化。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