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果业研究发展中心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开展果业研究,促进科技发展。果业发展重大技术课题研究;果业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引进、试验示范、研究开发及科技培训、示范和推广;指导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建设、生产基地建设和果业贮藏营销。 | |
住所 | 延安市洛川县凤栖镇西井村 | |
法定代表人 | 陈新宝 | |
开办资金 | 42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农业农村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800.36万元 | 779.84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果业研究发展中心.公益 | 从业人数 55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度,在延安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业务登记范围开展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效益或成效。(一)国家苹果种质资源圃建设高标准运行。全年引进苹果种质资源249份,查重后嫁接资源苗木137份、767株;保存区栽植苹果种质资源272份、1197株,梨资源9份、33株;资源展示区更换资源162份、412株,嫁接更换资源86份、109株;嫁接、装盆适宜观花、观果资源50份、248株;杂交育种2个,收集杂交种子300多粒;完成396份、1214株重点种质性状调查与试验研究;完成78份常用栽培品种的农业性状调查与鉴定及综合评价;完成65个品种的生物学性状及生产性状调查。成功举办了“延安苹果高质量发展院士专家战略咨询暨苹果种质资源观摩品鉴会”和全国推进苹果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并得到农业农村部唐仁健部长高度评价。(二)实施“延安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工程,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023年授权使用“延安苹果”地理商标证明商标主体33家,累计授权287家。“延安苹果”品牌价值达到82.99亿元,品牌价值位列水果类前三强,品牌传播力104.48,位列第一,品牌价值再创历史新高。在浙江大学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剩余评价课题组评价过程中,被评价为“2023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声誉TOP100强”。在上海举办的亚果会上,“延安苹果”荣获“2023年度市场欢迎的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延安苹果”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地理标志运用促进重点联系指导名录。制作了“延安苹果”宣传片,为农业农村部提供了“延安苹果”品牌农业典型案例材料,延安苹果7次作为航天员的营养补给品被送上太空,“延安苹果”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三)发挥延安特色农产品后整理创新联盟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成员单位18家,覆盖全市13个县区和涉农产业;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对全市13个县区果业中心(局)业务骨干、联盟成员单位、“延安苹果”品牌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线上和线下技术培训。组织联盟单位成员赴新疆苹果产区考察学习,积极开展果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简化修剪、化学疏花疏果、配方施肥、铺设反光膜等配套技术的集成与研究,为苹果免套袋提供技术支撑。苹果酒系列(白兰地、高度酒、中度酒、冰酒)产品研制成功,苹果醋、梨膏等新产品技术研发已初步量产;农业机械化研究取得新进展,各成员单位申报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7项,充分发挥联盟组织创新引领作用。(四)围绕苹果产业大胆开展科技创新,把科研的旗帜牢牢地插在田间地头。一是自设课题开展自我科研工作。今年,继续围绕苹果生产、加工、经营全产业链,通过自设课题,广泛开展免套袋、狙逆生态膜应用、化学疏果、高压灌注防控病毒病、光能膜应用、配方施肥、肥水高效利用、苹果砧穗组合、杂交育种、新品种区域对比等试验研究课题13项,全方位研究制约延安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累计完成课题试验报告6篇,发表论文5篇,为延安现代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理论支撑。二是依托科研项目联合开展科研工作。目前,单位承担省市科研项目4个,其中省科技厅重大专项3个,市科技局科技揭榜项目1个。为了确保项目的有效落实,充分发挥各县基层科技人员的作用,结合项目特点和要求,及时和项目相关县区签订了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合作协议,按照项目合同书和合作协议及实施方案要求,明确了双方责权利,保证了各个项目顺利进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效。三是圆满完成延安市科技重大专项结题验收。《延安苹果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为2019-2021年市级科技重大专项。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理论研究上,首次创新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腐熟蛋白肥的概念和重新建立苹果园土壤有机无机微生态循环系统的理论体系各1个;在产品研发上,创新研发出具有工业化生产能力的腐熟蛋白肥、调酸补钙土壤调理剂、含100亿/g的菌粉和有机水溶肥及微生物菌剂等系列专利产品17个,获工艺专利31个,获发明专利6个,获产品开发和应用科技进步奖2个,研究集成技术规程2个;编写技术资料2个,撰写调研报告1个,土壤养分检测报告2份,发表论文3篇。三年推广5578亩,累计增加产值2133.05万元。四是院士工作站科研工作有序推进。与宋宝安院士科技研发专家团队合作,围绕延安100万亩绿色苹果生产基地项目开展科研攻关,设立了“延安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中心”,参与开展10余项课题研究和5个科研项目工作,撰写调研报告及论文17篇,发表论文7篇,参与制定技术规程6个,培养研究生2名,培训果农2600多人次。(五)强化果树技术培训、示范与推广,让科技服务的脚印深深走进千家万户。按照内强素质外练本领的科技服务思路,组织单位科技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练兵”活动。一是安排组织科技人员室内开展“论讲”活动;二是安排组织科技人员田间地头室开展现场操作示范及“论剪”活动;三是安排组织科技人员开展“论写”活动,要求每个人每年至少写一篇专业论文;四是积极参与省、市果树技术培训和交流座谈会等,提高科技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服务能力;五是通过项目合作、科研合作及基地县高质高效示范园创建及“三区”科技服务下乡等活动,技术服务覆盖全市63个自然村,19个合作社,48373农户,辐射带动果农25.32万人。推广新品种12个,推广苹果管理新技术15项,培养当地乡土农民技术员455名,指导果园1.6万余亩,示范带动周边区域果园推广应用新技术76万亩,为当地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果业科研人员应有的贡献。(六)完成洛川、宜川两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督导工作。2023年洛川粮食播种面积市级下达18.1万亩,实际完成18.2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0.6万亩,实际完成0.6万亩;宜川粮食播种面积市级下达6.16万亩,实际完成7.28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0.5万亩,实际完成0.58万亩。基本达到了玉米不减产,增收一料豆的预期效果。(七)扎实做实乡村振兴工作按照市级单位结对帮扶工作统一部署,中心选派共产党员,果树栽培科副科长贺智飞同志担任洛川县旧县镇姚苌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一职。中心领导多次深入到旧县镇姚苌村调研,制定了具体工作措施,助推乡村振兴。今年单位为该村提供价值3万元的优质苹果新品种大苗1000株,价值2.8万元的果树有机微生物肥3吨,价值1.6万元的有机水溶肥0.6吨。调配电脑1台,打印机1台,支持办公资金1万元,全面引领和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一年来,虽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科研人员年龄偏大,人才断层,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建议协调解决人才引进。二是苹果种质资源圃和“延安苹果”品牌提升资金短缺。三是专家楼、职工宿舍楼年久失修,短缺维修资金。四是120亩试验示范园老化,需要更新改造资金。五是单位合并后长临时工未纳入编外聘用人员管理。三、下一步工作计划。一是持续加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是持续强化国家种质资源圃管理和项目争取工作,继续加大资源收集保护力度和种质资源评价利用,完善相关配套建设,申报升省级品种资源保护单位,充分发挥种质资源圃建设功能。三是力争完成“延安苹果”中国驰名商标认定,强化“延安苹果”商标使用、管理和新增授权工作,扎实实施“延安苹果”品牌提升工程。四是加快农产品加工研发,制定延安苹果免套袋技术操作规范;加强成员单位的技术交流及业务培训,提高成员单位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五是加强“延安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管理与运行,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研发水平。六是做好已报项目的实施、新项目的申报和争取。七是继续做好苹果高效示范园建设和三区科技服务工作。八是继续抓好乡村振兴村包扶工作。九是逐步协调解决人才断层、办公宿舍楼年久失修、长临工未纳入编外人员管理、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十是持续抓好乡村振兴工作。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