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维护水土生态环境提供监督保障。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审核,并监督实施;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检查;受委托对违反水土保持的行为依法做出处罚;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收缴和管理;城市水土保持。 | |
住所 | 延安市北关文化沟市水利局办公楼三楼 | |
法定代表人 | 高凤奇 | |
开办资金 | 152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延安市水务局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592.9万元 | 750.1万元 | |
网上名称 | 延安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公益 | 从业人数 19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本年度,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我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以中办、国办《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为战略引领,紧紧围绕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着眼延安生态环境保护大局,坚持问题导向、责任导向、法治导向、目标导向,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十项举措”强监管,人为水土流失防治步入新阶段一是协作配合建机制,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日趋规范高效。延安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职能自2018年统一移交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后,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建立了“重大事项事前沟通、技术审查全程参与、审批信息实时共享、批复文件及时送达、法规政策全面推送”等协作配合机制,审批流程更加规范,审批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年度审批各类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229件,市级审批73件,县级审批156件。二是“三张”清单夯责任,生产建设项目监管实现全覆盖。坚持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从严、从实、全面、高效”总要求,对全市境内各级各类生产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调查梳理,按照“一县一单”、“一科一单”、“一事一单”,建立《延安市2023年度重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台账》,将全市境内623个生产建设项目纳入“三单”管理责任制。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专项监管行动,从6个方面明确40项检查标准和12项必查重点,按照“全域覆盖无禁区、问题导向严整改、法定职责必履行、违法违规零容忍、应用‘两单’重信用、服务为先树形象”的原则,市县(区)联合行动,对生产建设项目集中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发现问题180多个,下发检查意见书109份,实现辖区在建项目全面清底,防治责任全面落实,努力将人为水土流失“问题清单”转化为预防治理“成效清单”。三是严把关口抓核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核查不断推进。按照中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相关规定,依法开展报备核查工作。对补偿费未缴纳、初步设计未报备、监测季报未报送的一律不予备案,严格把关,着力提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质量。全市审查报备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生产建设项目83个,完成治理面积1757.73公顷,依法开展验后核查30件,核查率达到36%。四是规范流程严征缴,水土保持补偿费入库创历史新高。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补偿费征缴相关规定,与税务部门紧密协作,畅通征缴渠道,规范工作流程,夯紧压实市县两级催缴责任,对欠缴、拒缴等问题紧盯不放,做到抓大不放小,应征尽征,不遗不漏,全市全年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5.12亿元,征缴额首次“破4进5”,创历史最高水平。五是从严从实提质效,遥感图斑监管效能取得显著提升。2023年,部、省下发遥感图斑问题661个,数量多范围广、核查难度大。为保证图斑监管不缺位、不缺项、不逾期,通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时限,强化工作要求,夯实监管责任,采取“市县(区)联动,全过程督导,按周排名通报、明文督查督办”等严格措施,克服涉事主体信息缺失、道路交通不便、雨雪天气影响等困难,按规定时限高标准完成了中、省任务,核查率、查处率、整改率均达到100%,走在全省前列。六是依法依规强监管,水土保持行政执法更加有力有效。以遥感监管图斑问题和大型生产建设项目为重点,强监管,严执法。本年度共查处违法违规项目77个,立案处罚3起,全部执行到位。宝塔区等县区主动出击,敢于碰硬,分别对东绕城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石油天然气废液储存处理项目未批先建、未批先弃等违法行为依法进行了立案查处。通过严抓严管严查,服务引导和震慑警示相结合,从整体上推进和提升了生产建设项目履行法定义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七是转变观念强手段,水保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成效凸显。认真学习领会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用监管“两单”制度的通知》等文件规定,结合日常监管和专项行动,对生产建设单位、技术服务单位、施工单位等责任主体实行对照检查一批、集中约谈一批、挂牌督办一批、处罚惩戒一批、信用监管一批、宣传教育一批“六个一批”举措,强化信用监管制度的宣传和应用,推动新时期水土保持监管新机制、新格局的形成和完善。八是紧盯目标保进度,省级小流域项目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紧盯考核目标,强化督导措施,圆满完成了省级水土保持小流域项目各年度建设和验收任务。2022年度13个项目,共完成投资0.58亿元,已分别通过法人验收、市级验收(4个)和申请省级验收(5个)程序;2023年度13个项目共完成投资0.46亿元,执行进度99%;2024年20个项目已通过省级合规性审查,设计总投资1.13亿元。九是加强协调破难点,新区城市水保示范工程已近尾声。积极与新区管委会、消防、国土、城管、住建等部门协调沟通,强化施工、设计、监理等参建单位责任,抓重点破难点,完成了水土保持主题公园所有建设任务。水保科普体验馆建筑工程和馆内基础装修全部完成,即将进入平面布展阶段。截止目前,工程共完成投资6000万元,占总投资的96%。十是形式多样重效果,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宣传走深走实。2023年,全市共出动宣传人员1000多人次,投入60余万元,印制宣传资料3.7万份,发放宣传品3.9万件,制作宣传短片7件,发表署名文字10篇,制作宣传展板80多块。同时,充分利用微信、QQ等网络媒体开展日常宣传咨询,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水土保持政策法规宣传不断走深走实。二、存在主要问题一是工作机制上,水土保持方案行政审批缺乏刚性约束。审、管分离后,审批事项与实际监管衔接性、贯通性不强,法规政策约束力和技术把关水平需要进一步改进提高二是重点任务上,信息化监管与中省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遥感图斑数量大、范围广,受经费、人员和环境条件限制,复核、查处、整改、销号面临较大困难。全国信息系统填报工作历史欠账多,资料缺口较大,补录工作面临较大挑战。三是队伍建设上,监管队伍能力亟待提升。全市监管人员短缺老化,业务不熟,经费不足等问题较为普遍和突出,与新时期水土保持监管标准高、任务重、考核严的总体要求不相适应。三、2024年工作思路2024年,我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强化监管,严格执法,提升效能,高质量推进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坚决守牢生态安全底线,奋力谱写新时代美丽延安建设新篇章。具体思路是:围绕“一个中心”,贯彻“两个文件”,推行“三张清单”,强化“四项举措”,实现“五个突破”。围绕“一个中心”:以延安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中心。贯彻“两个文件”: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若干措施》。推行“三张清单”:按照“一事一单”“一县一单”“一科一单”建立工作台账,推行生产建设项目监管责任制。强化“四项举措”:强化常态考核,提升履职督查效能;强化动态填报,加强信息化管理;强化信用监管,完善违法违规惩戒体系;强化部门协作,推进协同监管。实现“五个突破”:在中省遥感图斑问题核查整改上有突破,做到质量有保证,时限不逾期;在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上有突破,做到不遗不漏,全域覆盖;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自主验收报备核查上有突破,做到严把关口,精准核查;在水土保持补偿费征缴上有突破,做到应征尽征,足额入库;在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查处上有突破,做到有案必查,消除“0”案件县区,确保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全面贯彻执行,为我市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保驾护航!四、2023年主要工作亮点一是在党建工作上有新抓手。创新“党建引领,建强堡垒,聚力赋能,保障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打造“水润万物,土载千秋”的党建新品牌,全面更新党建阵地建设,以新思路新抓手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充满活力。二是在监管机制上有新举措。建立了工作台账,推行“三张清单”模式,对600多个生产建设项目实行监督管理责任制,为全面深入开展监督管理提供了良好的机制保障。三是在监管力度上有新提升。梳理水保法律法规规定,细化监督检查重点,开展专项监管行动,查处一大批违法违规行为,实现了生气建设项目监管全域覆盖,开创了全新工作局面。四是在图斑整改上有新突破。采取务实有效措施,按期完成中省图斑问题核查整改任务,扭转了我市图斑问题长期以来销号滞后的被动局面,走在全省前列,受到省上表扬。五是在方案审批核验上有新进展。水保方案编制审批,水保自主验收报备核查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全年催编审批水土保持方案229件,审查报备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自主验收83件,均为历年最高水平。六是在补偿费征缴上创历史新高。抓大不放小,加大征缴力度,水土保持补偿费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创历史最高水平。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