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延安市档案馆 |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为档案保存提供管理和服务。档案管理;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重要档案和资料统管、利用;编纂档案史料、培训档案业务人员。 | |
住所 | 延安市新区为民服务中心南区西楼A段 | |
法定代表人 | 张小红 | |
开办资金 | 530万元 | |
经济来源 | 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中共延安市委员会 | |
资产损益情况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270.64万元 | 247.67万元 | |
网上名称 | 无 | 从业人数 24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2023年,能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按照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相关活动,没有涉及变更登记的事项,没有违法违规等情况。 | |
开展业务活动情况 | 2023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市档案馆全面落实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馆工作要求,弘扬延安精神,主动担当作为,扎实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推动全市档案工作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先后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被省档案局评为全省档案宣传组织奖和先进集体一等奖。聚焦主责主业,打造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升级版,紧扣“三个走向”“四个好”“两个服务”目标要求,聚焦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安排部署和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全面落实《延安市档案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着力在依法治档、资源建设、数字赋能、开发利用、档案安全上提质增效,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光添彩贡献档案力量。(一)在依法治理上提档。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档案法》为抓手,认真梳理完善档案权责清单和政务服务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审批办理流程。坚持执法检查和业务指导相结合,会同市档案局开展档案安全检查1次,检查县(市、区)、部门单位、乡镇共42家,及时通报检查情况,反馈问题整改意见,跟进抓好整改落实,基本做到了市、县、乡、村全覆盖。高标准落实《延安档案“八五”法治宣传教育规划(2021-2025年)》,通过网络宣传、短信推送、咨询服务、资料发放等途径,大力宣传档案法律法规、档案知识,不断增强全社会依法保护档案共识。组织开展“6.9国际档案日”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文明条例》宣传单3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余人次,推送宣传短信200万余条;我单位代表队在全省“法典护兰台·陕耀新时代”《档案法》新媒体知识竞赛中荣获季军。(二)在资源建设上提量。坚持多样化、特色化、规范化原则,深入开展“档案资源建设提升年”活动,并列为“书记项目”,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变“坐等移交”为“主动服务”,依法依规做好到期档案接收,突出重特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等档案资料归集和革命历史、地方特色档案征集,持续提升民生、专业档案馆藏占比。全年收集各类档案53551卷(件、册),其中民生档案、专业档案14810卷(件、册),占比27.6%;征集“纪念刘志丹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全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延安首届新“九一”扩大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和突发时间档案资料,馆藏内容体系进一步丰富和改善。加强机关单位档案业务指导,全面推动机关档案“三合一”制度落实,不断提升机关单位档案工作规范化水平。跟进全市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档案指导,先后对延安禾草沟煤业有限公司通风系统改造项目、延安南沟门水库北线供水工程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档案进行了专项验收,帮助企业规范提升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水平。(三)在数字赋能上提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快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一期)通过终验并投入试运行,项目(二期)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4年底建成投用。申报的《人工智能在音像档案语音识别中的应用研究》科技项目,通过陕西省档案科技项目验收,实现我市档案科技项目零的突破。馆藏档案全部完成数字化,先后建成“革命历史”“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十四运会”等专题数据库,筹备建立“延安记忆”“黄帝陵祭祀”“黄土文化”等特色数据库。(四)在开发利用上提质。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深入挖掘馆藏档案价值,重点在延安精神、主题教育、乡村振兴、营商环境等方面用心用情用力,编辑送阅《资政要览》4期,编辑《延安退耕还林资料汇编》《延安大事记(2014-2023)》等书籍,《人民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等原创文章在中国档案报发表。持续办好《红星照耀中国》档案展览,主动服务全市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主题教育,接待机关单位、大中小学、社会团体等1000余人次,今年被命名为我市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延安档案”微信公众号作用,多角度呈现延安发展历史,把延安时期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讲进新时代,发布档案故事、党史故事、红色故事18篇,纪念双拥运动80周年5期,打卡延安红色地标5期,围绕精神文明建设、普法宣传、网络安全等内容发布17期。加快馆藏档案鉴定开放步伐,完成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等10个全宗档案的开放鉴定工作,共开放档案43024件。坚持为民导向,深入探索查阅利用手段多样化,用数字技术赋能查档服务,接入全国档案查询利用平台和全省民生档案跨馆出证系统,制定《延安市档案馆民生档案“跨馆出证”工作机制》,实现民生档案异地跨馆查询,积极推行网络查询、延时查询、跨馆代查代邮等便民举措,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全年接待查档人员1200余人次,查阅档案2.3万余卷(件、册),多次收到赠送的锦旗、感谢信,档案管理科被市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五)在档案安全上提效。始终绷紧档案安全这根弦,牢记“档案安全无小事”,树牢“万无一失、一失万无”理念,成立档案安全领导小组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压紧压实领导责任、管理责任和工作责任,常态化开展安全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治,开展安全保密培训1次,节假日前安全检查6次。扎实推进业务建设评价整改工作,配备了安检系统,对档案库区空调进行了集控改造,配备恒湿机6台,规范提升业务建设水平。加强档案信息化管理,规范档案数字化加工,定期开展数据备份和整理,与安康市档案馆开展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确保了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2024年,我们将认真落实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馆工作要求,积极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职责使命,主动融入和服务新时代延安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六四”工作布局,持续推进档案工作“四个体系”建设,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增新光添浓彩,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全年收集各类档案53551卷(件、册),全年接待查档人员1200余人次,查阅档案2.3万余卷(件、册),接待参观档案展览1000余人次。先后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评为“全国档案系统先进集体”;被省档案局评为全省档案宣传组织奖和先进集体一等奖;被命名为延安市第一批“党史教育基地”;档案管理科被市妇联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无投诉。 | |
接收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